楊余
【摘 要】演員對角色的創作過程中,需要對規定情境、假定性進行思考,而這些思考直接體現在演員對角色的創作上。演員利用“行動分析法”創作原理,去挖掘角色的潛在行動線和心理線,根據劇本中給予的種種暗示,借助自己的想象來填補作品的空白點,將作品的未定點確定,將省略的事物還原,在導演的構思中進而完成角色的創作。
【關鍵詞】角色;肢體表現力;外部造型;假定性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072-01
一、演員與角色的關系
演員與角色是一種相互選擇的關系,演員通過外部的肢體、語言行動、內部的情緒延伸和釋放來創作角色。演員的表演是整個戲劇活動的核心,劇作家和導演的創作都需要通過演員的表演呈現出來。演員對角色的理解尤為重要,因為角色不僅是劇作家的表達手段,還是導演的創作中心,因此,演員首先需要對劇本交代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角色背景、故事情節等進行分析,理清人物關系以及人物間的共同命運,再完成對角色的安排以及角色間矛盾沖突的處理等,因此,演員的創作不是呆板地模仿生活,而是在生活規律和正常思維邏輯下完成角色的創作。
《戀馬狂》中的艾倫是一個在外人眼里“普通”,實質卻極為“不普通”的少年,他喜歡在馬廄給他的“神”洗澡,夜晚在“神”的陪伴下赤裸狂奔,“神”是艾倫的整個世界,也是他所有的情感寄托。塑造艾倫這個角色時,必須看到這個人物具有雙重性格,即在極度追求物質的社會背景下呈現在少年身上的壓迫,以及與“神”相處時內心涌現出的反抗。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出口的艾倫,變得自卑、膽小、懦弱,他處于一種壓抑恐懼的復雜的精神狀態中,直到他刺瞎了“神”的眼睛,似乎才得到了靈魂上的解脫。在創作艾倫這一角色時,演員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角色的復雜性和交錯性,不能進行單一化、臉譜化的創作,與此同時,必須在角色創作上完成角色身上的雙重性特點。
二、演員肢體表現力的變化
演員肢體的表現力是創作角色外部形象直觀的方式之一,演員在創作角色時,必然會有肢體上的變化,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動作或行動,都可以體現出角色的性格和特征,豐富的肢體表達也可以豐滿角色形象。
例如,《戀馬狂》中艾倫父親與心理醫生的對話,就需要演員在創作角色時運用身體語言來表現艾倫的那種病態和瘋狂的宗教信仰。
弗蘭克:他從口袋里取出一段繩子,挽成一個套子,把它放進了嘴里(艾倫用一根無形的繩子給自己帶上韁頭,而且往后拉),又用另外一只手拿起了一個衣架,一個木衣架,就……就……
狄薩特:就開始抽打自己?(艾倫做模擬動作,開始抽打自己,越抽越快,越抽越使勁)
這段戲對于角色的創作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它展現了角色的一種病態的信仰和一種無法解脫的精神狀態,因此,在舞臺提示的幫助下,我們應該充分運用肢體的表現力來進行角色的詮釋,特別是要著重處理肢體的力度和層次,達到一種有機的表達。
三、演員與外部造型的融合
《戀馬狂》中馬廄中的馬有著許多性格和特征,它是一種擬人化的處理,它代表了艾倫心中不同性格、不同類型的“神”,因此,在創作“馬神”這一角色時,必須細致觀察馬的習性特征,通過演員細致的刻畫,有意識地給觀眾灌輸一種“人即馬、馬即神”的概念。
吳戈教授在《戲劇本質新論》中歸納了外部造型的作用,“第一,使人物形象具有戲劇的視覺美感;第二,標明人物的身份、地位;第三,好的服裝造型在具備上述特點之外,還能夠點明人物性格和情感類型。”肢體動作直觀塑造了角色的個性和特點,外部造型會更好地讓觀眾接受這個規定情境,并認可假定性的約定。因此,角色的外部造型必須符合劇作家和導演所構建的規定情境的要求,必須符合規定情境中角色的社會面貌、心理面貌、外部特征。
四、演員與創作中的假定性
如何達到角色的內部與外部情緒的統一,是演員在創作中應該思考的問題。演員對角色的創作能力體現在演員的肢體表現力上。在角色的創作過程中,假定性的思考為角色的創作提供了一種途徑,演員應該思考角色在規定情境下的狀態,在假定性的方式下去挖掘語言和肢體表達的準確性。
假定性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它與單純的模仿不同,是在真實地進行創作。如果將《戀馬狂》中的馬用現實生活中的馬來代替,那么劇場就會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因為馬的不確定性會給導演和演員的創作帶來許多風險。如果用假定性的創作方法,即以“人扮馬”的方式來呈現,就避免了很多問題,也能夠被觀眾認可,從而將他們更好地帶入故事情節當中,推進戲劇的進程,形成強烈的戲劇視覺審美。同樣,2016年英國國家話劇院的《戰馬》就是一部運用假定性來進行角色創作的匠心之作。
參考文獻:
[1]何之安.導演基礎知識講話[M].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1985.
[2]吳戈.戲劇本質新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楊 余(1992-),男,漢族,云南昆明人,云南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導表演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