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
【摘 要】《一首桃花》出自由我國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同名詩歌改編的小歌劇《再別康橋》,在這部小劇場歌劇中,收納了大量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經典詩篇。該歌曲由我國著名作曲家、武漢音樂學院副教授周雪石先生作曲,一經上演,便獲得了廣大觀眾的認可。筆者將從自己的學習實踐中,對這首歌曲的演唱風格以及演唱要點、難點進行分析,以期對讀者有所啟迪。
【關鍵詞】《一首桃花》;林徽因;演唱要點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108-01
中國歌劇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不同時代、不同的社會背景注定會造就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2001年12月1日,歌劇《再別康橋》在北京人藝小劇場的成功上演,使小劇場歌劇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
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以著名的知識分子、女建筑家、文學家林徽因和三位圍繞她的杰出男青年為戲劇沖突而展開,《一首桃花》是該劇中的一個經典唱段,其旋律優美動聽,將桃花的美娓娓道來,展示在聽眾面前,借物抒情,是聲樂學習者應該了解、掌握和傳唱的優秀作品。
一、《一首桃花》的演唱風格
作為專業的聲樂學習者,倘若要演唱好一首作品,讓觀眾產生共鳴,必須要了解該作品的基本內涵,正確把握作品的演唱風格。對作品旋律和歌詞的透徹理解,無疑是把握作品內涵與風格的前提,歌唱者只有從作者的創作視角與創作背景出發,才能真正理解其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更好地將作者的創作情感演繹出來。
《一首桃花》原詩由林徽因所寫,當時徐志摩來到香山看望病中的她,使她靈感突現。作曲家將原詩分為兩個基本段落,前一段描寫的是“安靜”的桃花,“桃花,桃花,那一樹的嫣紅像是春說的一句話,朵朵露凝的嬌艷是一些玲瓏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勻的吐息,含著笑在有意無意間生姿的顧盼。”伴隨著小提琴與鋼琴共同點綴的優美、靜謐的意境,演唱者用極弱的聲音來演繹作者的寫作初衷。隨后,演唱者將聲音與情緒慢慢釋放出來,前半段大量運用了切分和附點的節奏型,主要是敘事,以桃花的美來塑造一位溫文爾雅的年輕女子的形象,寄托作者的萬語千言。
第二段與第一段的情緒截然不同,也屬于歌曲的高潮部分,“看那一顫動在微風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邊,一撇、一撇,一撇多情的痕跡。”在這段中,曲作者將速度、力度以及拍子都做了明顯改變,意在烘托氣氛,對桃花所襯托出的女子的形象予以肯定。
二、《一首桃花》的演唱要點、難點
對于所有的演唱者來說,所謂的成功無疑是打動觀眾,讓歌曲能夠在觀眾中廣為傳唱。語言是歌曲表達情意的媒介,演唱者通過語言與觀眾形成互動交流,好的演唱技巧與好的聲音都是建立在平時夯實的基本功上,優秀的作品都是通過它們來傳達給觀眾的。
歌曲《一首桃花》,其難度主要體現在對整體風格的把握和演唱技巧兩個方面,需要演唱者有強大的基本功做后盾。譬如歌曲一開始,“桃花,桃花”就要用特別弱、特別有控制力的聲音來演唱,第二句“桃花”要比前一句唱得重且深情;在演唱“那一樹的嫣紅像是春說的一句話”時,要把聲音放到喉嚨里,這樣發出的音讓人聽著很舒服;“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勻的吐息,含著笑在有意無意間生姿的顧盼”,這句的旋律線要推動起來,向觀眾展現一個完美的、知性的女子形象。
第二段里“看那一顫動在微風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邊,一撇、一撇,一撇多情的痕跡”,歌詞雖然不長,卻是全段的高潮部分,要通過重復演唱的方式來演繹。“看”字要唱得飽滿,結實;在演唱“一瞥、一瞥”時,注意使用輕聲唱法,用充滿愛與不舍的情感來表述,眼神根據歌曲內容做相關調整。這一部分給予了演唱者極大的自我發揮空間,在重復演唱時,第二遍的演唱要與第一遍有鮮明的對比,唱出作者含蓄、柔婉的特點,表現出作者的心聲,讓觀眾產生共鳴。
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者,我們在拿到作品之后,一定要對其創作背景進行深刻分析,做好相關的案頭工作,進行二次創作。演唱者只有通過動聽的聲音、真摯的情感,才能打動觀眾,讓他們領略到音樂的美好,從而最終體現作品的價值。正如某位作曲家所說:“演唱者在演唱我們的作品時,我們首先聽的就是你的感情是否到位,然后才是技巧。”
演繹作品其實是“唱音樂而非唱技巧”。《一首桃花》無論是歌詞還是音樂,都很唯美,在整體風格的把握上一定要做足功課。只有將作品唱進觀眾的心里,與他們達成默契與共識,才能廣為傳唱、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張清平.林徽因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2]林沫.梁思成林徽因和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彭志敏.探索、選擇、思考—關于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音樂創作[J].黃鐘,2003(1).
作者簡介:
文 哲(1991-),女,漢族,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人,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