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達明
[摘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數學教師的追求。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灌輸與引領”“教教材與用教材”的關系,積極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以及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可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圓周角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5-0009-02
評注: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中,發現折痕與∠BAC的三種位置關系,認識到解決問題必須分三種情況進行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從特殊的情況(1)著手解決,并引導學生將情況(2)、(3)的圖形(圖4、圖5)向(1)的圖形(圖3)轉化,體現了化歸的數學思想。學生在數學活動中不僅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也掌握了分類討論及化歸思想,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從中學會了研究問題的有效方法,使學生在有效的問題情境中積極學習。
簡析:
(1)本節課教師把數學過程設計成學生對知識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內心體驗參與的過程,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問題解決的過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相互合作交流的過程,更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提高的過程。
(2)本節課以問題為主線,較好地做到了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問題,解決新問題。如,讓學生動手畫、量等操作,使學生參與定理的發現、探究、驗證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直觀能力,又體現了數學的活動性、合作性。
(3)教師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體驗“數學好玩”,體驗“做數學”的樂趣。如,在圓周角定理被發現的學習過程中,把觀察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動手做實驗、畫圖、探方法、找規律,使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二、對今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啟示
回顧這一節課的幾個精彩教學片斷,使我自然聯想到曾在學校所聽的推門課、公開課的各種場景,不禁對數學課堂教學如何設計更有利于師生互動,怎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樣的問題產生思考。結合上述案例與平時的工作體會,我形成了對課堂教學的幾點看法。
1.關于“預設”與“生成”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如何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應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師在落實“三維目標”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特別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沒有“預見”到的問題,教師應及時調整課前的“預設”,給學生創設更多的空間,讓學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生成”。盡量減少通過各種問題提問的方式束縛學生的思維,控制課堂節奏,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預設”上來。應多創設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把“預設”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下自主愉快地學習。
2.關于“灌輸”與“引領”
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一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還是“講授法”,還沒有走出“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誤區,學生很少有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新課標提出學生是主體的思想,教師扮演的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角色。既然師生的角色發生改變,那么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少點“灌輸”,多點互動,多點“引領”,積極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領學生在自由、民主、和諧的課堂中有效地學習。
3.關于“教教材”與“用教材”
新課標指出:教師不必拘泥于教材形式,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做教材的開發者與建設者。同時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自己的獨立性,應根據自己的實際創造性、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活用活學,不要唯教材論,應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調整處理,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加工,使之更加生活化、合理化。這樣的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師生互動,更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思考,課堂的教學就會更加有效。
4.關于問題情境的創設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更能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驅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并能進一步引起學生對數學的思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聯系生活實際,用生活中的問題創設情境,使教學內容更貼近生活,讓學生在自由、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習有用的數學。
5.關于合作、探究學習
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對合作、探究學習的組織形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熟練地操作,切忌在操作過程中流于形式,片面追求場面熱鬧,效果欠佳的教學課堂。因此,要使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更加有效、有序,關鍵是教學問題要設計得好,讓問題成為課堂教學的主線,以問題為抓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主動猜想、探究。只有做到這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更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才會更加深刻,學習效果才會更好。
總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以學生為本,加強學法指導,積極開展探究、合作學習,引領學生走進課堂、走進生活,感受數學的價值,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