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黔堅
[摘要]中考是重要的考試,對任課教師和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何有效開展中考復習?教師可以站在命題者的高度去理解把握中考物理試題的結構特征、命題原則,這樣就可以提高復習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中考物理;試題特點;復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5-0054-03
中考物理學科的考試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對能力的考查。其中基礎知識的3個主題是“物質”——初步認識物質的形態及變化、物質的屬性及結構等內容,了解物體的尺度、新材料的應用等內容,初步認識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運動和相互作用”——初步認識機械運動、聲和光、電和磁等自然界常見的運動和相互作用,了解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能量”——初步認識能量、能量的轉化與轉移、機械能、內能、電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內容,了解新能源的應用,初步認識能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基本技能的要求是要具有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和測量工具,能測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會記錄實驗數據,知道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會用科學術語、簡單圖表等描述實驗結果。對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應用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等基本能力。從中可見中考物理知識點多需要記憶;物理概念、物理規律需要理解;物理實驗方法及操作需要掌握;要會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生產實際問題等。那么怎樣確定中考物理的復習方向、方法呢?那就需要了解中考物理試題的特點,采取正確有效的復習策略、措施,這樣才能達到復習目的。下面就從這兩方面談談。
一、中考物理試題特點
(一)注重基礎.緊扣課標教材
歷年中考物理試題的命制過程中,命題人都嚴格貫徹課標精神,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放在首位,緊扣物理課本和各地中考說明中提出的考試要求,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考查。以課本中的習題、圖像、實驗等為命制試題的素材,站在物理學科思想、學習方法和全面發展的高度,進行改編、添加和遷移,考查運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化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考查,并突出重點知識和重點內容。從整體上看,試卷層次分明,試題難易有度,相互交融。對“雙基”的考查不是停留在機械的記憶上,而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設計側重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有些情境通過圖形表現,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題意。基礎性試題傾向引導學生在生動、具體的問題中,識別、解析現象,同時在方案設計、過程實施、模型分析的過程中實現對基礎知識的靈活運用,以此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
[例1]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小轎車已進入千家萬戶,小轎車行駛時( )。
A.以座椅為參照物,司機是運動的
B.以路旁的樹木為參照物,小轎車是運動的
C.以路旁的建筑物為參照物,小轎車是靜止的
D.以同速向前運動的前車為參照物,小轎車是運動的
解析:本題是關于參照物的選擇題,考查了運動的相對性,屬于基礎知識。部分考生會錯誤選擇C,因為日常我們常選地面或相對于地面是靜止的物體作參照物,由于慣性思維,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機械照搬,所以會出錯。
(二)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應用能力
物理知識來源于人們對生活實際的體驗、觀察、實驗和總結,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無處不涉及物理知識的應用。特別是在一些大家司空見慣的衣、食、住、行、用、醫事例中,許多貌似稀奇的問題,都可以用我們已有的物理知識來解決。結合學生身邊事物和生活實際的考題,在中考試題中屢見不鮮。各地中考試卷的命題素材富有時代氣息、生活情趣以及物理意味,靈活貫徹“科學·技術·社會”三位一體的STS理念,注重技術創新、健康生活、安全生產等情感態度的合理滲透。近年各地中考試題大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科學技術,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產和生活實際,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中考物理試題要體現學以致用,讓學生深度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力求通過真實的物理情境,讓學生感受物理生活化和生活物理化。此類試題背景真實,來源于生活,并滲透生活元素,讓學生感到熟悉和親切,容易把學過的物理知識串聯起來。考查學生對物理“雙基”知識的理解以及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力求體現物理學科的價值。同時,也引導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探究,關注“身邊的物理”。
[例2]下列用電器通電1 h,最有可能消耗1 kW·h電能的是( )。
A.計算器 B.小臺燈 C.手電筒 D.家用空調
解析:關于用電器消耗的電能,沒有給出具體的功率,只能估測,體現了物理學科與生活的聯系。考查了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物體的數據的了解情況。本題告訴我們一定要對實際生活中常見用電器的功率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只要對比A、B、C、D即可選出正確的選項。
(三)關注社會發展,聚焦時事熱點
環保、安全、節約、創新、文明、團結、富強是社會的主旋律,中考試題也要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特別是以當前所發生的,能夠引起人們關注的大事、要事為背景,聯系所學物理知識來命題。總之,每年的重大事件是命題者關注的熱點。
[例3]中國智能無人機公司億航,在2016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全球首發全電力低空自動駕駛載人飛行器____“億航184”。圖1所示的是正在自動飛行的“億航184”,它在飛行過程中,信息是通過____傳遞給地面指揮中心的,其傳遞信息速度與光速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解析:該題以國內外時政新聞為題材,結合要考查的物理知識編制成填空題,試題的情境與問題的設置自然融洽,貼近生活實際,增強了學生的親近感,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命題人員在編制相關科技試題時,會注意:力求使解答試題所需的知識在初中課程標準要求的范圍內,解答試題所需的思維能力也應貼近初中生應有的水平,避免單純為了創新或者刻意與新科技生硬結合而盲目編制試題。
(四)重視實驗,突出過程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猜想和假設,在已有條件下靈活制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科學合理地利用實驗數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既是物理學家獲得物理規律的主要方法,又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學科,要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與方法,注重考查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除要關注探究過程和科學方法以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分析物理現象和提煉物理規律的能力。
[例4]小明在探究“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的實驗中,采用的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
(1)實驗中應取質量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的甲、乙兩種液體,分別倒入相同的燒杯中,用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加熱。
(2)小明設計的記錄數據的表格如下,分析表格可知:他是用加熱____相同比較____的方法來判斷物質吸熱能力強弱的。
(3)在受太陽照射的條件相同時,內陸地區晝夜溫差比沿海地區大,這是因為干泥土和水相比,干泥土的
較小。
解析:該題為探究“比較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情況”的實驗題,主要考查靈活運用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研究問題,考查的是通過加熱相同時間,比較溫度變化來反映吸熱的多少。本實驗是教師的課堂演示實驗,學生缺乏動手機會,對實驗一知半解而導致錯誤。如果分不清比熱容和密度這兩個概念也會出錯。
[例5]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的實驗中,小明采用的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
(1)實驗時,小明向左盤和右盤同時加入一個質量相等的砝碼時,木塊兩邊所受的拉力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木塊處于靜止狀態。小明再把右盤中的砝碼換成一個質量較大的砝碼時,發現木塊仍然處于靜止狀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____,于是他把木塊換成小車,并選擇較____(填“光滑”或“粗糙”)的實驗桌面,繼續完成實驗。
(2)在左右兩盤中,放入質量相等的砝碼,再將小車水平____,松手后,觀察小車運動狀態,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是否能平衡。
(3)小明用輕質硬紙片代替圖3中的木塊,兩端的小盤中加質量相等的砝碼時,硬紙片保持靜止,用剪刀將硬紙片從中間剪開,發現分開后的硬紙片向相反方向運動。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個條件:________。
解析:該題為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題,第二空主要考查實驗裝置中兩邊拉力大小不等時,木塊仍靜止的原因,如果沒有根據實驗目的去解決問題,就不能直接指出根本原因是有摩擦,而會從木塊的質量或靜止狀態等角度去分析,導致答題方向錯誤。第四空考查的是學生對實驗的基本操作能力。二、五兩空,如果審題不清或理解能力較弱,學生容易受題目誤導。本題考查的是二力平衡的首要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要關注知識形成的過程與方法,注重考查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除要關注探究過程和科學方法以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分析物理現象和提煉物理規律的能力。
(五)關注能力,體現開放創新
中考物理進一步注重觀察、估測、收集和處理信息、分析和排除故障以及運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等能力。命題背景更富有時代氣息,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命題背景,廣泛聯系社會熱點信息(212農業生產、環保、體育、交通、建筑、高科技、廣告、典故等),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以及“科學教育應關注社會熱點、關注社會焦點、關注當前科技新進展”的理念,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親近社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6]如圖4所示,某同學正在進行手拋雞蛋表演,由圖可估算出雞蛋從最高點落到手上的過程中,雞蛋重力做的功最接近于( )。
A.0.02J B 0.2J
C.2J D.20J
解析:本題以手拋雞蛋為題材,要求根據材料中提供的情境,靈活運用所學物理知識進行解答。要求估測雞蛋的重及從最高點落到手面的高度,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比較高。
二、中考物理復習策略
(一)研究《物理課程標準》、《中考說明》,使復習更有針對性
《物理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它規定了中考的范圍和要求,是中考命題的依據之一,對于中考復習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考說明》是每一個地市具體的命題說明,它有更強的針對性,我們必須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中考說明》。
(二)抓好三輪復習,提高備考效率
制定完整詳細的復習計劃,以便對兩年來的物理基礎知識、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有系統全面的概括,做到有的放矢。
1.第一輪復習時要側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拓展,以課本為主
在復習階段,要切實落實好“基礎”,全面系統地復習,認真用好教材,不遺漏一個知識點。首先,復習應緊扣教材,深化教材,活化教材。要研究以前做過的經典好題,熟記基本解題方法。基礎夯實了,能力提高了,才有根基。縱觀歷年全國各地的中考試題發現,一方面不少中考試題基本上是教材內容的重現,涵蓋實驗、概念、規律、例題習題、小實驗、閱讀材料,甚至插圖、表格、情景等,所以要研究和利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特別要注意教材中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形成的過程和伴隨的科學方法(例如控制變量法、比值定義法、理想化方法、比較法、等效代替法等)、教材中的實例分析(包括各類插圖、生活及有關科技發展的實例等);另一方面,中考試題高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目前,物理命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和技能的重現,而是在一定的背景下進行靈活考查,命題的基本思路已經越來越由知識立意轉向能力立意,所以復習教材要“活”,力戒死記硬背,要做到真正理解、運用,會演繹、會遷移。
2.第二輪復習則側重知識的綜合應用,加強重點題型的訓練
一是按知識分類進行專題復習:力學專題,聲光熱專題,電學專題。二是按題型分類進行專題復習,如單選專題、填空專題、實驗探究專題、計算專題、作圖專題等,使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3.第三輪復習以綜合摸擬為主,進行適應性強化訓練
這一階段的訓練以難度中等以下的題為主,兼顧本屆學生歷次測試出現的錯題訓練,少做難題,主要訓練學生做題的速度和準確度。在最后的中考沖刺階段,要求學生重視每一次模擬考試,通過考試強化訓練,回歸課本,查漏補缺,使考試成為考前最重要的練兵活動,避免中考走彎路。
(三)研究中考試題,把握命題特點及趨勢
縱觀歷年中考物理試題發現,試題具有基礎性、時代性、創新性、綜合性的特點。教師應對每個特點做到心中有數,要了解哪些該考,怎么考,并把這種領會始終貫穿到平時的復習中去,讓學生認識到最后復習的重要性。科組集體備課時參考歷年中考物理試題進行,使學生復習起來知道哪些知識應點到為止,哪些知識要仔細剖析,哪些要重點分析,哪些需要進行變式訓練。這樣的復習可讓學生在復習中做到詳略得當,目標明確,針對性強,效率自然高。
教師要清楚中考的題型及其分值、難度等,讓學生在應試時感覺很多題目是司空見慣的,能應付自如,以使學生發揮出最佳的水平。
(四)要重視利用教材進行復習
教材和教輔在復習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各有側重,只有把它們融合起來,才能達到“1+1>2”的效果。中考的性質決定了中考題中有相當部分是要考課本內容的,因此我們不能丟掉課本,而是要重視利用課本來復習一些基礎知識,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突破難點。同時要注意“中考試題考查的內容大多來源于課本,但又不局限于課本,高于課本”的特點,利用教輔資料來構建知識網絡,積累解題經驗,規范解題過程,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五)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1.重視概念規律、科學探究、注重應用
基本概念、規律是中考的重點,復習中學生應重新回顧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用條件和使用范圍。在觀察思考的過程中,通過分析、比較、歸納、類比、抽象等思維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規律,從而提高學生應用概念規律的能力。要認真梳理課本中的基本探究實驗,注重從探究實驗的七個環節,提高探究能力。要求學生對每件實驗儀器的使用(包括調節、操作和讀數),每個實驗的原理、儀器選擇、步驟編排、數據的測量和處理、現象的觀察和分析、結論的總結歸納及其應用、故障的排除等有較為全面的理解,并且要求學生具有設計一些新實驗的能力。因此在做好課本實驗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各種類型的實驗思考題、探究題。
2.培養學生獨立做題、勤于收集、虛心學習的習慣
總復習期間學生要獨立、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并將好的解題方法及例題、聽不太懂的地方記下來,以便總結經驗、積累知識、請教老師同學來充實自己,同時還要注意答題規范,避免丟分。
總之,我們要根據課標、教材要求,按照2017年中考物理學科考試說明,結合自己實際情況,合理確定復習的總目標,做到夯實基礎,掌握基本方法,提高能力,提高應試心理素質,從而取得好成績。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