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英
[摘要]導課即導入新課,指教師采用不同教學方式和方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系的一類教學行為。常見的導課方法有:以舊導新法、直接導入法、故事導入法、化學實驗導入法、聯系實際導入法等方法。
[關鍵詞]導課方法;導課作用;中學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5-0098-01
教學技能是每一個教師所必備的基本職業技能之一。教學技能按照構成要素的不同,可分為導課技能、提問技能、口語運用技能、演示技能、板書技能、結課技能等。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簡單談談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導課方法。
一、導課概述
導課即導入新課,指教師采用不同教學方式和方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系的一類教學行為。不同教師的導課方法雖不同,但其目的是相同的,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開學生思維之門。
二、導課的作用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美的導課,就如同一場戲的序幕,能緊緊地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于探尋新知,樂于創新。
三、常用導課方法
1.以舊導新法
這是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學論》中說:“復習不是為了修補倒塌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層新的樓房。”復習與新課內容密切相關的舊知識,不僅有利于新舊知識的銜接,還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自然過渡到新課的學習中。例如,講“氧氣的制法”時,教師先提出問題:“氧氣能跟哪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學生思考、回答)緊接著引入正題:“既然氧氣的化學性質如此活潑,同學們一定想知道氧氣是怎樣制得的。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和工業制法。”如此便能自然而然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中。
2.直接導入法
即上課伊始,教師就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提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講“糖”這節內容時,教師單刀直入:“一提到糖,同學們自然會想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食用的各種‘水果糖‘冰糖‘葡萄糖等,并且知道它們都是有甜味的。那么‘糖一定是‘甜的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糖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3.故事導入法
故事往往生動形象,又寓意深刻,因此故事導入法是學生最喜歡的導課方式之一。例如,講“二氧化碳”時,可以先講這樣一個故事:在法國阿爾卑斯山下,有個山洞。有一天,三個探險家帶著幾條狗進洞探險,走著走著,幾條狗便癱倒在地,四肢抽搐,相繼死去,可奇怪的是,人卻安然無恙。消息傳出,許多好奇者蜂擁而至,情形往往同出一轍。從此,人們把這個山洞稱為“魔洞”。然后再導人新課:“同學們,你們想知道是為什么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學習‘二氧化碳的性質。”
4.化學實驗導入法
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和歸納,得出結論,提出課題,從而導人新課,不僅教學效果好,而且知識內容是學生通過感性認識獲得的,記憶猶深。如講“分子概念”時,筆者先提出問題:50加50一定等于100嗎?接著進行演示(讓一名學生走近觀察):將50 mL酒精和50 mL水混合,總體積小于100 mL。導入新課:“要知道為什么,必須學習分子的有關知識。”
5.聯系實際導入法
以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例導人新課,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符合人類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例如,從酒為何越陳越香引入“酯化反應”;從“無字密信”引人“碘與淀粉反應顯藍色”;從沙炒板栗、沙炒花生引入水浴加熱;等等。
6.事例導入法
例如,講“氧化還原反應”時,先講述這樣一個事例:1993年8月,我國深圳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罕見的特大火災,造成多人傷亡,財產損失不計其數。大火持續了16個小時,期間又發生了多次爆炸。事后查明,這是由于倉儲區違章將兩種不同性質的化學物質放在一起引發的。學生就會產生疑問:這兩種物質是什么呢?為什么放在一起會燃燒?這樣一開始學生就處于興奮狀態,隨后教師再導入正題——氧化還原反應。
7.經驗導入法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已知的素材出發,通過提問、講解,自然導入新課。例如,講“NaHCO3和Na2CO3的性質”時,筆者引導學生從饅頭的制作過程出發,思考:饅頭中為什么要加堿?為什么直接加小蘇打也可以做饅頭?這體現了堿和小蘇打的哪些化學性質?學生越聽心中的疑問越大,探究動機自然而然就產生了,教師隨后導入主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8.熱點導入法
用熱點新聞話題導入新課,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從中學到化學知識。例如,講“合成材料”時,以熱點新聞“不粘鍋事件”導入;講食品添加劑時,以“蘇丹紅肯德基事件”導人……
“導課無定法,全在巧用中。”化學課堂的導入可以采用上述某一導課方法,也可幾種方法配合使用,即使同一節課,也可設計不同的導人方法。當然,不管哪種方法,都要力求做到既在學生意料之外,又在教學情理之中。
(責任編輯 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