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 吳雙桃 黃沔銣 顏冬微
[摘要]對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一)》中的《氨的性質和實驗室制法》進行改進,設計一體化實驗裝置,以方便教師對教學內容和實驗現象進行講解和演示。此裝置操作簡單方便,現象明顯,易于觀察,且能快速地完成氨的制備和性質檢驗,為中學課堂教學節約時間。裝置設計尾氣回收環節,有利于保護師生健康,是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綠色化學實驗。
[關鍵詞]氨的實驗室制法;氨的性質實驗;一體化實驗裝置;綠色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5-0105-02
研究的問題: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一)》教學大綱中要求掌握氨的性質、用途和實驗室制法,教師對氨的化學性質和實驗室制法需進行演示實驗。必修一(P97~100)對氨的性質和氨的實驗室制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需驗證的性質實驗分別給出了實驗裝置圖,但相關驗證內容零散,裝置也較簡單,每個檢驗裝置單獨存在,缺乏完整的實驗一體化裝置設計。教師如要演示此實驗,課前需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且對裝置的氣密性要求嚴格。如此安排實驗,不但操作不方便,且實驗大多在開放的空氣中進行,無尾氣回收裝置,對室內的師生健康存在嚴重的威脅。
研究的目的:為了克服上述不足,我們根據中學教學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情況,以教材為基礎,對實驗裝置進行整合和改進,設計出一體化實驗裝置。該裝置符合以下條件:操作簡單,為教師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提供方便;現象明顯,便于學生觀察實驗過程和了解實驗原理;能快速地完成氨的制備和性質檢驗,從而為課堂教學節約時間;根據氨有損人體健康的特點,裝置設計尾氣回收環節,滲透環境教育,促進學生樹立環保理念。
一、原理
1.氨的實驗室制法
以NH4Cl和Ca(OH)2粉末為原料,通過固固加熱反應生成氨氣。化學反應為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2.氨的性質實驗
氨的揮發性實驗:氨有揮發性,可以和同樣有揮發性的濃氯化氫反應產生白煙,化學反應為NH3+HCl=NH4C1。
氨的弱堿性實驗:氨能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色,說明氨溶于水的水溶液呈弱堿性,化學反應為NH3+H2O=NH3·H2O。
噴泉實驗:氨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可在短時間內使容器內外產生足夠的壓強差,從而形成噴泉狀。噴泉實驗趣味性強,直觀效果好,可說明氨具有極易溶于水的性質。
二、教材實驗的缺點
1.氨的實驗室制法
圖1為教材中氨氣的制備圖。由圖1可知,其制備和收集裝置是用橡膠塞和棉花密封,而實驗過程中難以控制反應壓力,容易因為氣體膨脹過快導致試管爆裂或污染環境;其次,裝置沒有設計尾氣處理環節,由于氨是有難聞的刺激性氣味、易溶于水的氣體,對皮膚和黏膜組織有極強的腐蝕性,直接排到空氣中易引起感官不適,并可能對師生健康造成威脅,不符合當前綠色化學的理念;而且氨極易溶于水,如沒有干燥管除去水分,則極易造成弱堿性檢驗、噴泉實驗等實驗現象不明顯或者收集的時間過長等問題。
2.氨的揮發性和弱堿性實驗
圖2為書本中的實驗裝置圖。由圖2可知,氨和濃氯化氫反應驗證氨揮發性的實驗是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的,強酸(濃氯化氫)和堿性氣體(氨)對人體有一定的傷害。濃氯化氫為無色液體,圖2教材中氨的揮
發性檢驗裝置在空氣中會產生白霧(鹽酸有強揮發性,與水蒸氣結合形成小液滴),有刺鼻氣味,高濃度鹽酸對鼻黏膜和結膜有刺激作用。鹽酸是六大無機強酸之一,在裸露的環境中進行實驗,如操作不當,鹽酸滴到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給師生帶來一定的傷害。
3.噴泉實驗
氨易溶于水的性質可用噴泉實驗來檢驗,圖3為教材中氨的噴泉實驗裝置圖。由于制備實驗和性質實驗分離,因此操作煩瑣,且存在泄漏隱患。教師上課前需提前制備好氨氣,并收集裝入瓶中,攜帶至教室。因為氨氣是極易揮發的氣體,所以如果收集時裝置氣密性不好,很可能造成課堂演示實驗的失敗,且只可操作一次,如需多次操作課前則要準備多瓶氨氣以備用。
三、實驗改進
1.用品、儀器
NH4Cl、Ca(OH)2、濃HCl、堿石灰、酚酞,均為市售分析純試劑。
試管、燒杯、漏斗、導管、針筒、玻璃棒、三頸圓底燒瓶、干燥管、酒精燈、橡膠塞、木塊、鐵架臺、止水夾、石蕊試紙、橡皮膠管。
2.結果與討論
(1)一體化實驗裝置圖
針對以上問題,對書本中的實驗做了如圖4所示的改進。圖4為氨的一體化實驗裝置圖,此裝置可分為三個部分,能分別完成氨的制備、氨的揮發性和弱堿性檢驗實驗以及噴泉實驗等多個實驗,且現象明顯,操作方便。需要注意的是:氨的制備采用固固加熱,反應中生成水,因此反應裝置的試管口要朝下,以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試管炸裂造成危險。氨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一體積水大約可溶解700體積氨氣,故在試管尾部加裝堿石灰干燥管,吸收水分,以減少氨氣的消耗。干燥管和反應裝置之間的連接導管盡量短,以盡可能減短產生的氨溶于水的時間;同時左邊A裝置添加了防倒吸的尾氣處理裝置,在右邊B裝置中氨收集滿時,用尾氣處理裝置吸收反應剩余的氨,此操作在避免剩余氨對師生造成傷害的同時,又能控制反應速率。另外,氨的密度比空氣小,收集氨氣時采用向下排空氣法,使收集到的氨更加純凈。
(2)改進結果
其一,改進實驗在相對密封的環境中進行,可控制氨氣的收集和尾氣處理,并在收集氨的同時對氨的化學性質進行檢驗。在B裝置④號口處分別用濕潤的石蕊試紙和濃氯化氫驗證氨的弱堿性,圖5為氨的弱堿性實驗操作圖,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紅色石蕊試紙變藍,很好地說明氨的水溶液呈弱堿性,且操作簡便,進入空氣中的氨極少。既方便教師安全地進行演示實驗,也可以讓學生親自操作此步驟,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動手能力。
其二,改進設計將反應裝置和收集裝置合二為一,既避免了收集過程中氨氣泄漏,濃度降低,導致使實驗現象不明顯,同時減少化學氣體帶來的不適感和健康上的損害。實驗開始之前,將①號口的止水夾打開,②、③、⑤號口的止水夾關閉,同時④號口處插上含有少量水的針筒,三頸燒瓶下的燒杯中裝有水和幾滴酚酞。先用針筒擠少量水,使少部分液體進入燒瓶吸收瓶中氣體,這樣瓶中的壓強就會小于外界大氣壓,此時將⑤號口處的止水夾打開,大氣壓便將燒杯中的水壓人燒瓶中,燒瓶中形成噴泉(如圖6所示)。本裝置將⑤上方的噴頭做得小而尖,觀察到的噴泉現象尤其明顯,有力地說明了氨易溶于水的性質。由于實驗所用水中有酚酞試劑,酚酞在8.2%pH%10.0溶液中呈粉紅色,又因氨極易溶于水生成NH3·H2O,水溶液呈弱堿性,故氨溶于酚酞溶液所形成的噴泉顏色為紫紅色,這也驗證了氨溶于水呈弱堿性的性質。
四、結論
以教材為基礎,將氨的實驗室制法和性質檢驗設計成一體化實驗,方便教師進行演示實驗,操作簡單,節約了課堂演示實驗的時間。實驗裝置通過止水夾的使用使其處于受控狀態,實驗現象明顯,同時又能做到綠色環保,有利于保護室內空氣質量,保障師生健康,符合高中課程標準提出的“倡導探求性學習”和“綠色化學”的基本理念。
(責任編輯 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