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紅 張媛
[摘要]生物常識性知識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中學生在學習生物常識性知識時需要清楚地知道其中蘊含的邏輯關系。為此,以“食品保存”常識性知識的教學實錄為例,通過“WSZ”思維方式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三個維度,合理分析該常識性知識中蘊含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必備的思想與方法。
[關鍵詞]“WSZ”思維方式;生物常識性知識;食品保存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7)05-0115-02
常識性知識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生活習慣和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科學知識,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它涵蓋了健康、營養、飲食、居家、生活小竅門等各方面的內容。生物常識性知識被廣泛應用在生活中,大部分中學生雖然積累了很多生物常識性知識,但缺乏深入探討生物常識性知識中蘊含的邏輯關系的意識,并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理生物常識性知識時,總是泛泛而談,不去深究、細化,更不為學生呈現清晰的知識脈絡,從而導致學生不理解與掌握生物常識性知識的本質與內在規律。因此,探究生物常識性知識的本質及內在規律應引起師生的高度重視。“WSZ”思維方式是一種基于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水平的簡便、易于操作的思維方法,著力于授學生以“漁”,以傳授知識“為什么”(W)是合理的、知識的本質“是什么”(S)以及知識是“如何產生(Z)的”為主線進行教學,既能使教師保持清晰、嚴密的授課思路,快速有效地進行教學工作,又能加強學生的理性思維活動,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為學生長久學習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礎。本研究以蘇教版八年級生物第25章第二節《食品保存》為例,將“WSZ”思維方式滲透到生物常識性知識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建立起更加完整、牢固的知識體系。
一、教學設計思路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WSZ”思維方式,以食品為什么會腐敗(教師通過設計情境提出問題,為引出新課做鋪墊)、引起食品腐敗的因素是什么(師生共同回顧作為搭建“橋梁”的知識點)以及如何防止食品腐敗(教師結合假設推理的方法分析講解知識的來龍去脈)的分析思路進行教學,從而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食品腐敗的本質原因以及食品保存的原理,促使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學會應用“WSZ”思維方式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具體的教學內容流程圖如圖1所示。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食品腐敗的原因。
(2)掌握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
(3)嘗試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對食品腐敗原因的探討,初步建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
(2)通過分析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初步學會分析歸納、假設推理等學科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明確食品腐敗的原因,發展學生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2)運用適當的方法保存食品,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與方式。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食品腐敗的原因。
(2)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
2.教學難點
根據控制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條件進行假設推理。
四、教學實錄
1.引入新課
師:“中秋佳節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可是同學們在打開月餅包裝盒時,有沒有發現盒內有一個小紙袋?你們知道小紙袋里裝的是什么嗎?它有什么作用嗎?
生(小聲議論,又有點疑惑):是有一個小紙袋,不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東西,但它可以防止月餅變質。
師:小紙袋里裝的是一種名叫“脫氧劑”的物質,它具有防止食品受潮和變質、延長食品保存時間的作用。食品加工廠用密封好的脫氧劑來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那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瓜果蔬菜等食品又是怎樣保存的呢?如果保存不當會有什么現象呢?
生(紛紛發言):如果保存不當,食品會腐敗變質。
(師板書:第二節食品保存)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導人新課,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
2.知識教學
(1)食品腐敗的原因
PPT投影:蘋果、面包、魚肉等變質前后的對比圖片。
師(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以上圖片呈現的現象會時常發生,但同學們思考過食品為什么會變質嗎?
生(猜測原因,舉手發言):因為有微生物存在(根本原因),并且微生物會大量繁殖。
師:真的是微生物引起的嗎?
生:(沉默、思考)。
師:前面幾節課我們學過有關微生物的一些知識,現在我們回顧一下,微生物繁殖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生(認真回顧):①要有適宜的溫度(一般為20℃~25℃);②要有一定的水分;③需氧微生物需要足夠的氧氣,厭氧微生物需要無氧的環境等。
師板書: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重溫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條件,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為本節課的假設推理做鋪墊,同時建立前后知識間的聯系,促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認識到生物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
(2)食品保存的原理
教師(歸納總結,引出問題):食品變質是因為微生物在適宜的外界條件下不斷地繁殖和生長,如果我們有效控制微生物繁殖和生長的條件,食品還會加速腐敗嗎?
生(紛紛討論、發言):不會。只要有效控制水分、溫度以及氧氣等條件,便可殺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從而防止食品變質。
師(提供思路):下面,我們通過假設推理的方法實現從微觀概念到宏觀世界的轉換。首先,對食品變質進行假設推理,即如果食品沒有變質,微生物不會存在,也不會繁殖;其次對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的條件進行否定;最后根據假設推理出的結論,聯系我們的生活列舉保存食品的具體措施。
師:通過對微生物生長和繁殖條件的控制(降低自身的呼吸作用),可以有效地殺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聯系我們的生活從控水、控溫、控氣等角度舉例說明保存食品的具體措施。
生(小組交流歸納):①高溫或低溫:超高溫滅菌法、巴氏消毒法(牛奶)、冷藏法(水果蔬菜)、冷凍法(肉類);②脫水法(木耳)、鹽漬法(咸魚)、糖漬法(果脯)、曬制煙熏法(臘肉);③罐裝法、真空法、酒泡法(醉蟹、醉螺)。
板書:
設計意圖:通過對已知條件進行假設推理,使知識間更具有邏輯性和層次性,順次逐步推出結論,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分析”“假設”“結論”等推理環節,活躍學生分析問題的思路,達到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目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食品保存本質的深刻領悟,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推理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3.暢談收獲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問題?你的最大收獲是什么?你還有哪些遺憾和困惑?
4.課堂小結
食品保存的方法歸類:(1)傳統的方法:曬干、風干、鹽漬、糖漬、煙熏、酒泡等。(2)現代的方法:超高溫滅菌法、巴氏消毒法、冷藏法、冷凍法、罐藏、脫水、真空包裝、添加防腐劑等。
五、教學反思
本課通過“WSZ”思維方式,以“問題鏈”為依托,對生物常識性知識進行了細化、深究。以生活案例的比較視角為起點,通過問題設計的有序推進,層層深入,促使學生認識、了解食品“為什么”會腐敗;通過回顧學過的知識點,明確微生物繁殖的條件“是什么”,幫助學生形成建立前后知識間聯系的意識;在控制變量法的支撐下,運用假設推理的方法改變微生物的繁殖條件,以此推斷出保存食品的具體措施,為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奠定了基礎,進而培養學生概括問題的能力和透過現象分析本質的能力,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推理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