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淮兵
摘 要:高校藝術區最初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自發形成的,后讓位給市場主體,在市場的主導和政府的介入下,文化產業對現實的張力被弱化了。高校藝術區意識到“創意文化園”發展的重要性,對藝術創意產業園的現實困境進行探討,從而為安徽藝術院校“創意文化園”的發展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創意文化園”;文化產業;藝術園區
2002年,新加坡積極推行“藝術無處不在”“巧思妙想計劃”“藝術之旅計劃”“知識新加坡計劃”等計劃,韓國也先后在一些大學開設了80多種文化產業的相關專業,世界各國都意在打造創意國家、創意文化和大學創意文化教育。中國的藝術產業園區也在這一背景下得到蓬勃發展,它發生于20世紀末,這十余年里在全國得到更大范圍的普及。2016年1月10日,中央美術學院舉辦了“首屆藝術產業園區發展論壇”,討論了中國高校創意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引起許多關注。當下對于藝術產業園區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認真探討高校創意文化園區發展模式,依托當地文化特征,確定發展的路徑,是十分必要的。
1 文化創意產業園與高校“創意文化園”的概念和范圍
創意產業、文化產業是兩個概念,文化創意產業是這兩個概念的交集。“文化創意產業是全球化條件下,以消費時代人們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為基礎,以高科技技術手段為支撐,以網絡等新傳播方式為主導,以文化藝術與經濟的全面結合為自身特征的跨國、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重組或創建的新型產業集群。它是以創意為核心,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心理、娛樂產品的新興產業。”(金元浦)[1]
高校“創意文化園”,是高校引進這種模式,模擬這種模式,對文化素材進行挖掘、整合、創新,產生新的價值點,形成創意產品,然后進行一定的包裝與運作產品以及吸引相關企業等的集合,使它成為有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完成產學研的過程。并且,是以學生為主體,實行“文化創意項目引領”教學+研發模式,強調文化創意能力的培養。
文化創意產業園與藝術院校“創意文化園”都是以文化為原材料,以創意為核心,制作產品的園區。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說:“藝術產業園區是一種新的城市文化聚落,是聯系著藝術創作、創意、生產和文化消費的重要平臺。園區既有物理空間的意義,是一塊地、一個空間,同時‘園字也是一個地方的精神文化價值,是人們的文化家園。”[2]二者都是城市文化聚落,有很多范圍相同或相關的事情,可以說是相互依賴的。
2 安徽藝術院校“創意文化園”的發展模式
安徽省大力發展文化科技融合建設,如以省會城市合肥為中心,建有國家廣播影視科技創新實驗基地、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和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等,與安徽大學、安徽財經大學等都進行著合作。在這些背景下,安徽藝術院校的“創意文化園”發展模式有兩種類型:地區的集聚效應型和時空輻射效應型。前者是利用周邊多個園區功能,如藝術園、娛樂城、博物館等公共場所,利用周邊醫療、教育、休閑等生活配套服務,以資源集中,產業集群效應能充分發揮的類型。后者是園區在空間布局上不集中,產業關聯上看似呈離散狀態,但是實際上下游產業關系密切,產業鏈完整;在時間上來看,各時期發展的中心不同,使各地區的優勢得以擴散,產業之間聯系的范圍越來越廣。這兩種模式相互交織,相互影響。
2.1 高校“創意文化園”的集聚效應型
在安徽的文化藝術中,黃梅戲較有特色。下面以黃梅戲文化產業為例來分析。
安徽省有黃梅戲學校、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兩所專科院校和安慶師范學院一所本科院校開設黃梅戲特色專業。這些院校“黃梅戲教育”和“黃梅戲研究”中心與黃梅戲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心聯合進行實訓,加強同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安慶市黃梅戲劇院的聯系,了解市場的演出體制。這些聯系不僅使教學加強,也加強了高校的研發能力。但是這些高校的創意文化園區與市場的聯系還不夠強。例如,政府高度重視黃梅戲藝術的產業化發展,每3年一屆的黃梅戲藝術節固定下來,與藝術節相關的攝影、音像制品、旅游等行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安慶市3個黃梅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打造了3D《牛郎織女》,使觀眾眼前的一切從虛幻變得真實,為黃梅戲爭取了眾多80、90后觀眾。從安徽地區性角度來說,安徽黃梅戲產業發展的集聚效應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從高校“創意文化園”角度來說,對產品的設計、制作、包裝到銷售,整個鏈條沒有完全形成,還不能與這些公司技術相當。
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園區里的各種商機被挖掘出來,拉動著當地經濟,如中央美院2001年遷入望京花家地新校址,期間,在大山子有6年的過渡期。“據2006年年底的不完全統計數字,798藝術區有畫廊和藝術中心71個,工作室和畫室60個,設計工作室18個”,[3]798藝術區經常進行新產品發布會和展銷會。當然,安徽藝術院校與周邊的關系還不能與中央美院與798藝術區的關系相比,更大地拉動當地經濟,“創意文化園”的建設仍需要集聚更多的能量。
2.2 高校“創意文化園”的時空輻射效應型
一所院校的強大輻射作用不可忽視,如中央美院花家地新校區周邊,在798藝術區和中央美院的輻射下形成了很多小規模的藝術園區,因以前沒有合理規劃,較為混亂。2015年,中央美術學院有計劃地在北京以外建立大學生藝術創業園。位于青島藍色硅谷核心區建青島大學生藝術創業園,總建筑面積約5.9萬平方米,“包含了中央美院大學生創業基地、中央美院山東考點、中央美院藝術創作基地、中央美院藝術交流中心、國際版畫研究中心這五大功能基地”。[4]這種模式突破地域局限,利用自己的名望與技術的輻射作用,跨越空間布局。
從安徽來看,藝術園區建設,實際上是一哄而上的抄襲,缺乏特色。目前在建的幾個藝術村項目,并未考慮到與大學的聯系以及是否具備吸引藝術家定居的主要條件。上海紅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裁鄭培光認為,中國的園區發展經歷了兩代。“第一代是以北京的798和上海M50為代表的園區,特征是自然生長。第二代是以上海紅坊為代表的規劃發展階段”。[2]而安徽首先是藝術資源最好的皖南,自發形成有20多年,旅游、運營能力都不錯,已完成了第一代的自然生長。其次,在原基礎上進行未來的規劃發展,徽文化大多園區發展路徑不清晰,離開徽州地區文化的輻射,就很難產生原始創作。所以,藝術院校如果增強時空輻射效應型,利用其現有資源大有潛力可挖。
3 安徽高校“創意文化園”的發展問題
3.1 硬件和軟件與國內差距大的問題
軟件方面具體表現為:一是整體上缺少行業工作經驗的教師。與企業要合作開發校企合作課程,編制實踐教學大綱。二是設立專業高校必須有的實驗室、演播室等實訓場所。然而,高校因理念、資金等原因,與市場差距太大,無法讓學生在一個盡可能真實的環境中進行練習。硬件方面表現為周邊環境規劃。文化藝術園區從單一功能走向復合功能,成為新的吸引物,吸引游客、商人、從業者等越來越多,餐館、酒吧、服飾店、飾品店各種服務業、文化娛樂業也相繼出現。目前,藝術院校周邊的硬件配套設施不完備或與文化產業完全無關,院校的博物館、音樂廳、美術館等公共設施,也未向公眾完全打開。以前,高校周圍的規劃并未考慮到這些因素,如安徽藝術職業學院宣城路校區、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新校區,在學校周邊環境的規劃中,政府和學校都未考慮到文化產業發展和輻射的功能,周邊自發形成的消費群體與大學的發展毫無關系。現在安徽大學新校區在翡翠湖旁邊,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如能在未來的發展和規劃中多考慮文化、旅游的發展,參考中央美院這類高校藝術產業園的規劃,將會給安徽高校文化產業園帶來很好的前景。
3.2 “產”和“銷”的問題
高校“創意文化園”要“銷”產品和“銷”人才,“產”和“銷”必須做到融合,才能有效運轉。例如,據不完全統計,在安慶市100多家民間劇團的1000多名從業人員中,受過專業訓練或從事過這項職業的不到5%,2008屆14個畢業生中只有2人仍從事黃梅戲表演。[5]沒有專業演出人員,沒有專業的創作人員,沒有整體的創作團隊,沒有一批既懂藝術又懂市場營銷的人才,沒有“產”又何談“銷”?因此,高校“創意文化園”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需要從以下兩方面努力:第一,尊重商業規律,更多地專注藝術產業發展,更多地接觸國內外的收藏家和交易商;第二,提高“產”的質量問題,符合市場的需要,要會利用集聚的能力去“銷”。
3.3 政治經濟制度問題
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和城市空間規劃是分不開的,吸引相對有文化消費愛好和能力的人群聚集,與政治經濟制度的制定又是分不開的。“798藝術區的發展模型為:藝術家工作室—畫廊—設計師—時尚創意品牌發布—創意產品—旅游—城市休閑—餐飲酒店—知名品牌—商業地產,如此循序漸進,環環相扣。”[2]而在合肥新的大學城區早期自發形成了城鄉接合部,主要是普通的休閑、餐飲服務業,目前也具備了一些商業地產,但規劃上缺乏吸引創意人才、藝術人才聚集的亮點,也缺乏高消費人群聚集的亮點。一方面,房地產經濟吸引了商業人群,也趕走了年輕的、有創造力的人群,藝術家工作區需房屋寬敞明亮且租金便宜,地理位置又與高校接近。所以,政府在大學園區規劃中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要,要能留下年輕人群。另一方面,藝術人才的聚集需要資金,而這筆資金的來源不僅僅是藝術家個人,也需要國家財政的一定投入,更多的是需要社會力量、企業的支持,效仿國外各類的“藝術贊助人”、藝術基金的制度,全面給予支持。
4 結語
商業的發展影響著文化藝術的發展,而文化創意產業園存在著很長的發展周期,堅持創意和發展都很難。藝術院校要借鑒藝術區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要有改變藝術創意產業園現實困境的勇氣,從規劃、系統、生態和科技幾個方面著力。以藝術為引力,融合科技領域,與政府溝通規劃,堅持長期可持續發展,也是對中央文藝發展思想的重大支持。
參考文獻:
[1] 項仲平,等.文化創意產業與當代藝術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6.
[2] 中央美術學院舉辦論壇首次關注藝術產業園區發展[OL].藝術中國,http://art.china.cn/zixun/2016-01/10/con
tent_8506618.htm,2016-01-10.
[3] 戴斌,田春霞,宋玲,蔣薇,張虹菲,陳一靜,連靜,李群偉.論藝術園區的功能演化與都市旅游產業成長——以北京三大藝術園區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07).
[4] 賈峰,錢卓.中央美院青島大學生藝術創業園選址敲定[N].青島日報,2015-08-20.
[5] 李怡潔.當代黃梅戲演出市場的現狀與前景——以安慶市為例[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