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梅
摘 要:云南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我國56個民族中有52個少數民族在這里生活著,并且每一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與民族音樂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的“四腔”。彝族的“四腔”是彝族音樂文化的代表,主要由“四腔”“山藥腔”“五山腔”以及“海菜腔”組成。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彝族的“四腔”雖然在不斷完善,但是有些東西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保持不變的,如它的音樂審美、演唱技巧等。對彝族“四腔”進行繼承與發展,一方面有利于促進本民族文明的延續與發展,另一方面也為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增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以下,本文將對社會變遷中的彝族,以及彝族“四腔”的相關方面做簡單的分析與描述。
關鍵詞:社會變遷;彝族;“四腔”
彝族是我國的6大少數民族之一,全國共有700多萬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彝族不僅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它的民歌還具有內涵豐富、唱詞量大、民族風格鮮明以及演唱方式獨特等特點。不同地區的彝族民歌也各具特色,有的高亢嘹亮、真假聲結合,有的婉轉綿長、用真聲直白演繹。因此,不同的地域與分支誕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歌演唱方法以及演唱技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腔”。雖然“四腔”的題材比較廣泛,但是常常圍繞著愛情內容展開,有時也會涉及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一些方面,其旋律有時悠長、有時簡潔,時而交替、時而交融。以下,文章將對彝族及其相關民歌做簡單的介紹,并對社會變遷中彝族的“四腔”的來源、特點、音樂審美以及演唱技巧進行相應的探討與分析。
1 彝族及其相關民歌的介紹
在云南省,彝族是人口最多、分布地區最廣的少數民族。其中,彝族支系主要包括尼蘇、諾蘇以及撒尼等。人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且不同地區的彝族民歌各具特色,他們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字。例如,彝族的“彝”字有豐衣足食之意,彝族人大都崇拜自然、崇尚動植物、崇尚祖先等,他們認為天地萬物自有神靈。
因為彝族的歷史悠久、分布地區廣泛,所以其擁有6種不同的方言以及70多種本民族的稱謂,各種各樣的民族服飾和豐富多彩的歌舞也被保留下來。由于彝族人擁有共同的信仰,即使是不同地區的彝族,也有著相同的節日和禮儀活動。
彝族的民歌擁有粗獷奔放的鮮明特點,分為敘事歌、山歌、風俗歌、情歌等。對于大部分的歌曲,彝族人都用自己的語言演唱,如彌勒西山彝族的歡樂舞。云南的尼蘇人有山歌“四大腔”,大約有五六百年的歷史,這種民歌以青年男女的社交與愛情活動為主要素材。
彝族最廣為人知的傳統節日就是“火把節”,通常情況下,彝族把一年的365天平均分為10個月,每個月有36天,多余的5天則被作為每年的“過年日”,而彝族的新年與“火把節”是密不可分的。雖然不同地區的彝族人都有“火把節”這一傳統節日,但是不同的地區在儀式上也會有所差異。其中,有一種彝族共同的娛樂形式,即一起歡跳《大三弦舞》。
“四腔”是尼蘇人在聚會中所唱的曲子,而這種聚會是尼蘇人的“吃火草煙”活動。人們一般是傍晚時分在郊區舉行這種聚會,主要內容分為三項:第一,“款白話”。所謂白話就是既可以說又可以唱,多用于青年男女互相的對白、對唱中。第二,曲子對唱。這種演唱方式是由青年男女分別為兩隊的領唱,其余隊員作為伴唱。第三,跳弦。即用樂器伴奏,大家一起跳舞。
彝族的“四腔”分為“海菜腔”(如“彝族舞曲”)“山藥腔”“四腔”(如“彝族牧歌”)以及“五山腔”。這四種不同的腔調都具有篇幅較長、結構嚴謹、內涵豐富以及對演唱者要求較高等特點,同時均以表達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為主要素材。
2 彝族“四腔”的簡介
彝族的“四腔”,即“海菜腔”“四腔”“山藥腔”“五山腔”,均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海菜腔”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名錄;“山藥腔”在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云南省名錄;“五山腔”在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云南擴展名錄。此外,“四腔”是一種在“吃火草煙”的玩場上、氣氛達到高潮時,人們所演唱的大型長歌。由于其唱詞量大、結構嚴謹,只有具備高超的演唱技巧的人才能夠勝任這種唱法。
2.1 “海菜腔”的簡介
“海菜腔”又名“海唱腔”,因其流傳的地方有一種水生植物叫“海菜”以及是在湖上唱歌,故稱其為“海菜腔”或“海唱腔”。該腔的演唱方法堪稱民族音樂中的“美聲”唱法,一般情況下,由男女對唱的方式進行領唱、眾人幫腔,唱詞量大、結構比較復雜、內涵豐富、旋律起伏、音域廣,多采用音調與說唱交替的演唱方式,從而能夠達到“曲中有曲,歌中有歌”的演唱效果。“海菜腔”的音域跨度較大,當一位擁有高超的演唱技巧的民間歌手對其進行演唱的時候,其能夠十分靈活巧妙地運用真假聲,進而使演唱的效果更加優美、自然,音色也會更加尖亮。此外,“海菜腔”的旋律運用了很多裝飾音,能夠產生不同的律動,更具感染力,極大地彰顯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文化。
2.2 “山藥腔”的簡介
“山藥腔”又稱“沙莜腔”,流傳于建水,因建水盛產山藥而得名。“山藥腔”的題材十分廣泛,大部分圍繞著生活與愛情展開,采用男女對唱的方式進行演唱。它的詞句富于變化,不拘泥于長短。在調式上,多采用中國傳統的七聲羽調式,節奏與節拍富于變化、混合自由;在曲調上,多采用歌唱性與敘事性旋律。一般情況下,其采用的是跳進、級進音程的行進方式,經常會出現7度以上大跳式的波峰型旋律線條。在彝族的“四腔”中,“山藥腔”的音域最寬、襯詞的時值最長,這就需要演唱者運用高超的真假聲結合的技巧與方式進行演唱,以此來表達自己的熱情以及真摯的情感。
2.3 “五山腔”的簡介
“五山腔”又稱“五三腔”,發源于曲江地區,因為在曲江兩岸有連綿的山脈,有“五山”之稱,所以這里的人們唱的歌被稱為“五山腔”。“五山腔”主要涉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戀愛家庭以及生產農作等一系列與生活相關的方面。“五山腔”的結構十分龐大,內容極為豐富,形式也十分自由。其旋律有時高亢,有時婉轉;演唱的方式有時采用獨唱,有時采用合唱;領唱與幫腔之間形成了交替起伏的演唱風格,層層遞進。在唱詞方面,有比較固定的“白話”和即興創作的“茄子”;在樂段方面,主要分為兩個樂句,一個是悠長、奔放的拖腔,另一個是不停變換的敘述性歌唱,既可以向上五度轉調,又可以不停地變換節奏。在橫向上,形成了鮮明的旋律線條的對比;在縱向上,更多地體現在主唱與椏腔的和聲效果上。由于“五山腔”的音域較為寬廣,再加上真假聲之間的交替與變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4 “四腔”的簡介
“四腔”因其唱腔結構得名,是一種長篇傳統的山歌,主要在峨山彝族自治縣流傳。與其他三個唱腔相比,該唱腔更加委婉、規整,如同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姑娘。一般情況下,“四腔”采用的是中國傳統的七聲羽調式或者五聲羽調式,節拍多采用二拍子,比較規整且節奏十分明快。在內容的表達上,其仍然采用詠嘆與敘述結合的方式,旋律柔和、情感真摯。此外,其還以比興的手法為主,唱詞押韻,同時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方式進行演唱。
3 社會變遷中,彝族“四腔”的音樂審美
3.1 民族的性格特征
在社會的變遷中,我們可以從音樂的偏好中看出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征。例如,彝族的尼蘇人喜歡音域寬廣以及音程跳躍大的音樂,這彰顯了其粗獷豪放的民族性格。同時,也正是這種灑脫、開朗以及豁達的性格,使其創作出了不拘一格、高亢嘹亮的民族音樂。因此,正是由于彝族尼蘇人的性格,其才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音樂風格。
3.2 民族音樂的結構
隨著社會的變遷,彝族“四腔”的調式仍多以中國傳統的七聲羽調式為主,調式之間不斷變換,節奏與節拍復雜多變。此外,其多采用逐層遞進的結構進行演唱,含蓄地表達情感;在領唱與幫腔之間,先是互相謙讓,隨后情緒高亢、抒發情感。
3.3 音樂的旋律與音調
彝族“四腔”的音調主要采用敘述與抒詠交替出現的方式,悠長、奔放的拖腔以及跳進與級進的音程形態構造了波峰式的旋律線條,這種音調與敘述性的說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彝族尼蘇人在日常的生產與生活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音調,能夠給人一種不斷向前的“波浪感”。其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節奏模式,旋律也更加富有生機、彈性和吸引力。
3.4 和聲的對比
在彝族“四腔”中,最常見的就是在主唱與椏腔之間的和聲。一個是開闊悠長的聲調,一個是間斷變化的聲調,二者相互交替、彼此交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不僅是對音樂旋律的補充,還是對音樂腔調內涵的豐富。
3.5 大嗓與小嗓之間相互交替
一般來講,在彝族的“四腔”中,先是真聲,后是假聲,通過下滑式的句尾與敘述性的樂句相結合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內容。大音程之間的跳躍式連接,靈活而自由,十分自然流暢,因此形成了氣勢恢宏的大嗓的聲音特征。相較而言,小嗓的聲音十分細膩,動聽柔美,其唱腔比較適合表達抒情,比大嗓更容易打動人心。
4 彝族“四腔”的演唱技巧
4.1 真假聲的結合
由于彝族“四腔”的音域十分寬廣,采用真假聲的演唱方式成了彝族“四腔”的一大演唱特色,尤其是演唱的力度、音量的變化以及音色的虛實對比,無疑使彝族“四腔”的演唱更具魅力。一般來說,彝族“四腔”的演唱者都會把真聲稱為“大嗓”,把假聲稱為“小嗓”。正是這種真假聲以及大小嗓相結合的演唱方式,才讓彝族的聲腔既嘹亮又婉轉,極其富于表現力。當表演者在演唱寬廣的音域時,要十分注意高低音之間的轉換,在轉換聲區的時候一定要平滑順暢,只有這樣才能保留歌曲的美好意境。
4.2 橫膈膜的重要性
在彝族“四腔”中,旋律都比較寬廣,樂句比較長,同時表達的情感也比較豐富,這就要求演唱者不僅要注意演唱的連貫性、流暢性,在演唱時還要注意呼吸的均勻,將支撐點放在腰部的橫膈膜上,只有這樣,唱出來的音樂才更加平滑、流暢。此外,良好的橫膈膜也為真假聲之間的轉換奠定了堅實基礎,使音樂的旋律更加柔和、更加令人陶醉。只有這樣,演唱出來的歌曲才能在空曠的山谷中回蕩。
4.3 裝飾音
我國的少數民族在對裝飾音的應用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而彝族的裝飾音主要是由前依音、后依音、三連音組成的。在每一句唱詞結束后,演唱者都會在主音的后面習慣性地增加一個裝飾音作為尾音,由此會產生一種音樂的律動感,從而接二連三地出現韻律之間的轉折,這種方式是彝族尼蘇人的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演唱者在演唱時,采用以情帶聲的方式,借助氣息的推動,逐漸讓喉部的肌肉放松,以達到拉近聲帶的效果,從而使演唱更加自然流暢。
4.4 說唱結合的演唱方式
說唱在彝族的民族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彝族民歌十分重要的素材之一。同時,在彝族的“四腔”中,歌唱性與敘述性相結合的演唱方式十分常見,與拖音和吟唱的方式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演唱者會經常練習繞口令,以增強舌頭的靈活性;同時,還會通過記憶靈活多變的詞,鍛煉頭腦的反應速度以及口齒的清晰度和流暢性。更重要的一點是,將說與唱這兩種方式完美地結合起來,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使二者相互融合,在演唱的過程中完美地將說唱的方式表現出來。
5 結語
彝族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所處的時代環境,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彝族的“四腔”充分彰顯了彝族人民樸素健康的生活情趣,展現了彝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當前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顯得越來越世俗化,逐漸拋棄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東西。因此,彝族的“四腔”文化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引起當代人的重視。隨著社會的變遷,這種文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威脅,我們要對其加大繼承和弘揚的力度,使其為子孫后代造福。
此外,彝族“四腔”的演唱技巧與演唱方式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尤其是抒詠與敘述方式的交替運用、調式之間的游離變換、節奏節拍的豐富多樣、真假聲的靈活運用以及悠長氣息的支撐,共同構造了氣勢恢宏、結構嚴謹、音調優美、獨具特色的彝族“四腔”。彝族“四腔”是彝族民族音樂文化的代表,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地人民智慧的結晶與人民文化的積淀,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彰顯著人類的進步。因此,我們必須要對社會變遷中的彝族“四腔”加以保護與弘揚。
參考文獻:
[1] 趙哲.論峨山彝族四腔的意識與形態[D].云南藝術學院,2013.
[2] 陳驍雄.值得注意的云南彝族民歌歌種——“山藥腔”音樂本體特征初探[J].當代音樂,2015.
[3] 陳郁.彝族滇南四大聲腔音樂與演唱研究[J].樂府新聲,2016.
[4] 董靜林.民族聲樂演唱的科學性、時代性與楚雄彝族高腔演唱的結合[J].音樂時空,2014.
[5] 高磊.民族音樂云南民族樂器介紹石林彝族撒尼民間樂器[J].民族音樂,2014.
[6] 翟羽西.楚雄曇華鄉彝族插花節儀式音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