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月
摘 要: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交互性公共藝術表現出獨特的優勢,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地鐵自身的空間特性,使交互性公共藝術的介入表現出獨有的要求和特征。文章基于通道式空間、駐留式空間以及功能性空間的具體差異,分析研究了交互性公共藝術的介入和應用,為我國地鐵公共藝術的創作提供一種新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地鐵空間;公共藝術;交互性
1 交互性公共藝術介入地鐵空間的優勢
交互性地鐵公共藝術是在傳統公共藝術發展的基礎上,利用數字媒體技術作為創作載體和手段,實現具有一定互動功能的地鐵公共藝術。[1]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公眾審美心理和美學感知的變化,傳統的造型語言在表現形式上已經不能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審美與精神需求。[2]交互性公共藝術的介入,使地鐵公共藝術在臨場感、互動性、公共性上得到極大的擴展。從表現媒介上來看,傳統公共藝術的創作媒介相對單一,而交互性公共藝術則是創作媒介的跨界整合,更具有時效性,也更容易被受眾接受。從感官效果來看,交互性公共藝術通過交互媒體讓公眾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全方位地進行體驗,使公眾參與并沉浸在作品之中,體會“創作”作品的快感,這種綜合感官的體驗方式能夠使藝術的表達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3]
交互性公共藝術具有巨大的媒介功能,與傳統公共藝術“參觀、欣賞”式的簡單信息傳遞模式有很大不同。[4]交互性公共藝術作品是大眾與作品之間的對話,此過程是雙向的信息傳達。在交互性地鐵公共藝術中,作品內容的創作權完全掌握在大眾手里,而不再是由藝術家完全掌控。通過這種方式,大眾更容易體會公共藝術的社會共識,大眾參與性的提高也能更好地發揮公共藝術服務公共的本質作用。因此,相比傳統媒介的地鐵公共藝術,交互性地鐵公共藝術更有利于大眾文化的傳播、公共文化的發展以及城市文化魅力的提升。
2 交互性公共藝術介入地鐵空間的分析與研究
地鐵作為重要的軌道交通工具,在公共藝術的設置上有別于一般性的建筑空間、商業空間和景觀空間。可以說,地鐵自身的空間特性是決定交互性公共藝術設置與如何設置的首要因素。依據地鐵的空間特性,可以將其大致劃分為通道式空間、駐留式空間以及功能性空間,因每個空間的所處位置、功能定位、建筑結構等因素的差異,應采用不同的公共藝術表現形式和載體,并且很多特定空間的公共藝術設置具有其獨有的要求和特征。若空間中交互性公共藝術使用不當,則容易產生諸多功能性障礙,對乘客造成隱形干擾。因此,在進行藝術作品設置的過程中要結合空間特性進行合理的設置。以下基于通道式空間、駐留式空間和功能性空間的具體差異,對交互性公共藝術的介入和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分析。
2.1 通道式空間交互性公共藝術介入的研究
通道式空間主要包括地鐵站的出入口、換乘通道、樓梯區域、地鐵軌道內部空間等。乘客在通道空間中快速或慢速地移動,完成空間與空間之間的轉換,這種觀賞方式稱為“位移式觀賞”,此時乘客的空間感受是最為直接和整體化的。在行進速度較為緩慢的通道式空間中,如站廳層墻面因其空間位置和無強制通過性的要求,乘客停留觀賞的時間相對充裕,因此植入人機交互式公共藝術作品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而使地鐵公共藝術發揮最大化的效用。最為常見的是借助攝像頭捕捉和影像輸出的功能,與乘客進行互動,乘客每次不同的操作,屏幕、燈光將會隨之呈現出相應的結果。
在行進速度較快的通道式空間中,如地鐵站出入口、換乘通道、扶梯等,因強制通過和安全性的要求,不允許乘客長時間停留,不宜設置交互性較強的公共藝術。所以在有強制性通過要求的空間,置入感應式互動作品就比較合適。
2.2 駐留式空間交互性公共藝術介入的研究
駐留式空間主要是指乘客進入站臺層后,候車過程中所觸及的空間區域,主要包括墻壁、地面和天頂、柱體等區域。因乘客在候車時需等待一段時間,且此時乘客的視覺焦點基本不會發生位移,這是乘客與公共藝術進行交流的絕佳機會。但是,因交互性公共藝術具有很強的動態性,同時對人生理和心理有很強的干擾性,容易吸引乘客的注意力,會對乘客造成隱形干擾。因此,設置簡單的、可以“帶走的”交互性公共藝術較為合適。譬如,采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的形式與乘客進行互動交流,在具體設置上可借鑒北京地鐵八號線南鑼鼓巷站《北京·記憶》的公共藝術作品,該作品在互動內容上與地域特征相結合,采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的交互方式,并在微信公眾號上與乘客進行互動交流。乘客通過掃描二維碼,關注“北京·記憶”公眾號,輸入相應的數字編碼,就能獲取每個物件背后的故事和視頻,乘客不僅可在乘車過程中閱讀,還可以通過在線留言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這種互動方式不僅能夠拉近乘客與公共藝術的距離,而且有效減少了乘客在候車區域的停留時間。
2.3 功能性空間的交互性公共藝術介入的研究
功能性空間主要是指地鐵站口、通風口、風亭等,在此類空間通過設置具有交互性公共藝術的地標,更好地發揮標識作用,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視覺地標節點。
3 結語
數字媒體技術和交互技術的發展與運用,使得大眾參與體驗地鐵公共藝術的形式發生了質的變化。公共藝術能夠通過形象、語音和行為來識別,使藝術家、作品與大眾之間形成互動,實現藝術創作與藝術體驗的雙向交流,突破藝術活動的單向模式,讓地鐵公共藝術表現出更強的滲透力和感染力。但是,這種交互性地鐵公共藝術也并非沒有弊端,它具有誘惑性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所以,交互性公共藝術的介入必須充分考慮地鐵的空間特性,結合自身特有的受眾大、覆蓋廣的優勢,因地制宜,將地鐵公共藝術效用最大化,促進地鐵公共藝術與地鐵空間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 吳定宇,王浩臣.互動性公共藝術介入地鐵空間的可行性探析探索[J].美術研究,2016(2):111-114.
[2] 張旭.以互動性思維為導向的數字化公共藝術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0.
[3] 王峰,魏潔.交互性城市公共藝術的未來發展趨勢[J].藝術百家,2011(6):151-154.
[4] 舒悅.交互性地鐵公共藝術的設計策略探究[J].包裝工程,2016(12):93-96.
[5] 吳定宇,宿辰.從藝術裝點空間到藝術激活空間——北京地鐵公共藝術三十年的發展與演變[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