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孟姜女的故事被改編成小說、戲劇在民間廣為流傳,但舞劇形式尚屬空白,本文從舞劇視角分析原創舞劇《孟姜女》的創作歷程。
【關鍵詞】《孟姜女》;劇本;結構;創作
中圖分類號:J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190-01
一、《孟姜女》劇本結構
《孟姜女》是一部四幕大型舞劇,題材取自中國古代愛情傳說。該舞劇的創作是以現實生活為依據,從戲劇內容、矛盾沖突等方面入手,進行編排。孟姜女是否哭倒了長城雖無法考察,但舞劇的精神貼近生活、貼近民族文化,旨在宣揚中華民族文化和傳統愛情價值觀。
二、《孟姜女》表演形態
《孟》劇的舞蹈創作主要是對陜西地域風格特色的挖掘,其舞蹈動作大都來源于勞動人民生活中的動作,通過提煉、升華,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樸實無華的品質。如一幕中舞蹈性較強的“踏春”場面,表現了大地晨光初露,渭北孟家原一片金黃,麥浪涌動,一群村姑和孟姜女心情愉悅,悠哉游哉。《孟》劇編導們從生活中直接獲取舞姿造型來源,從勞動女子的出場到中間隊形的流動變換,利用胯部的左右擺動來表現一群女子在春暖花開時攜手踏春的美好景象。舞劇中更是運用了生活中的實物,如稻谷、玉米、篩子、馬車、辣椒,等等,將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原滋原味呈現在舞臺上。編導們將演員與道具巧妙結合起來,創作出簸谷舞段,展現了熱鬧的集市場面。
皮影戲極具陜西風格。編導利用皮影戲質樸單純的特點,對孟姜女、范喜良的洞房夜進行渲染,表達了勞動人民的質樸與純真。將皮影戲搬上大舞臺,體現了對陜西地域特色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三、《孟姜女》其他藝術形態創作
(一)《孟姜女》的音樂創作。秦腔,發源于陜西、甘肅一代,后流行于陜西。《孟》劇的時代背景發生在秦朝,故此,《孟》劇中的音樂必然離不開土生土長的秦腔。
曲作者及編導本著秦腔更好地服務于舞劇的原則,既要根據《孟》劇的主題、人物、情節進行創作,還要凸顯秦人秦地的風格風貌。曲作者與編導對每一幕的情節、氛圍、節奏把控都有著嚴格要求。二幕“眾征夫修筑長城”的音樂創作,運用秦腔本身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的特點,恰到好處地表現了秦人在修筑長城時慷慨激昂的壯士心態。
(二)《孟姜女》的舞臺服裝設計。《孟》劇中的服裝雖算不上華麗,但與秦朝的服飾基本吻合,在服裝創作之初,編導團隊站在秦朝的歷史背景下,結合當時秦人所著服飾,同時考慮舞劇的舞臺效果,進行設計、裝飾,最終達到了既有古代服飾沉淀,又不拘束于陳規老套的效果。
一幕中“踏春”的舞蹈服裝采用桃紅色,因該劇旨在傳揚孟姜女、范喜良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而此時的孟范二人正是情竇初開、情投意合之時,桃花歷來象征著愛情,因此,選用桃紅色作為踏春的服裝顏色。同時在尾聲中孟姜女為愛殉情,引來桃花年年怒放,千古流芳,桃紅色也與之相呼應。
四幕的“靈魂”舞段,服裝編導將女村姑的服飾定為大紅色。在孟姜女找到范喜良的尸骨后,將其背回家鄉,而此時其他村姑也找到自己丈夫的尸骨,跳起了一段人與靈魂的舞蹈。村姑的服裝選用大紅色,可理解為丈夫的鮮血把衣服染紅,更代表著妻子對丈夫如火焰般的思念之情。
(三)《孟姜女》的道具解讀。《孟》劇中運用了很多道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古代勞動人民生活中的實物。這些實物為舞劇限定了時間軸,更加貼近秦時秦地,對于《孟》劇的舞臺藝術呈現,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1.鍋盔。鍋盔出現在二幕。鍋盔本為填飽肚子之用,但征夫們修筑長城之余苦中作樂,竟拿起鍋盔跳舞,此時的鍋盔也被賦予了道具的定義。實際生活中的鍋盔太小,不利于在舞臺上表現,因此道具編導將其放大,于是就有了征夫們的鍋盔舞。這就是舞蹈與生活的結合,并對生活的升華。
2.手絹。看似一條不起眼的小手絹,在《孟》劇中卻是孟范二人的定情信物。四幕中,孟姜女歷經千難萬險,終于看見了長城,卻被告知丈夫的骨肉已經夯入邊墻,孟姜女瘋了似的尋找,終于找到一只緊握紅手絹的手,這才認出范喜良。起初編導們在構思如何讓孟姜女找到范喜良,有想過滴血認親,但是考慮到舞劇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排除。后又想通過手鐲來確認,但手鐲本身較小,擔心坐在后排的觀眾可能看不清楚。經過種種嘗試,最終選定手絹為孟范二人的定情信物。
四、結語
中國舞劇歷經了七十多年的發展,共產生了四百多部作品,而大部分作品都集中在改革開放之后,作為新生代的舞劇編導更應該順應潮流,響應國家文藝號召,推陳出新,努力挖掘本土素材,進行舞劇創作。舞劇《孟姜女》就是以陜西本土素材為基礎,經過構思、創作、編排而成,雖有許多不足之處,但這種精神值得學習。
參考文獻:
[1]李洪墨.淺析民族舞劇創作的發展[J].音樂時空,2013(12).
[2]謝晨彤.論民族舞劇《絲路花雨》的創作特征及藝術價值[D].河北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潘瑩瑩(1990-),女,漢族,河南省沁陽市人,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5級舞蹈編導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