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
摘 要:2017年,惠民縣胡集書會如期舉行。胡集書會作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不僅推動了民間曲藝的發展,還為當地的旅游品牌開發帶來新的生機。在黃河三角洲這片土地上,像“胡集書會”一樣能夠代表黃河三角洲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還有很多。隨著近幾年生態旅游的流行,各地方、各政府開始積極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將它們融入旅游品牌推廣中,打造一張新的城市名片。本文以濱州為例,淺談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符號,推動濱州旅游經濟發展,打造新的濱州城市旅游名片。
關鍵詞:地域文化符號;旅游紀念品;設計
隨著近幾年生態旅游的流行,各地方、各政府開始積極挖掘一批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項目。黃河三角洲地區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底蘊,具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可供旅游商品開發的素材眾多,然而旅游商品開發卻滯后于旅游業的發展。如此境遇,濱州市在旅游發展上也經歷著。主要表現在:第一,旅游紀念品大同小異,地方特色不突出、個性不明顯;第二,旅游商品開發設計與地域風土人情脫節嚴重;第三,旅游商品質量差。在旅游紀念品的內容題材、色彩與造型設計和材質與工藝上都忽視了設計,不具有欣賞、紀念、珍藏或饋送價值的商品不能引發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因此,濱州市旅游紀念品開發設計一直是制約旅游業發展的一個因素。究其原因可以總結為:第一,在旅游紀念品開發階段對地域文化挖掘不夠;第二,在旅游紀念品設計階段對地域文化符號運用不到位。旅游商品的深層次是對文化的提煉,只有承載文化的商品才更具有吸引力,也只有承載文化的紀念品才能成為濱州城市的旅游名片。
為了打破這一尷尬境遇,將濱州地域文化符號融入旅游產品開發與設計勢在必行。將濱州地域文化符號融入旅游產品開發設計的意義在于:從旅游者的角度來說,體驗與自身生活環境不同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是旅游最直接的目的,且這種反差越大,越能夠吸引旅游者眼球。以上分析同樣適用于旅游紀念品的消費,反差越大,越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旅游業的角度來說,在旅游業競爭激烈的今天,只有將特色文化符號融入旅游品牌推廣中,增強其競爭力,才能帶來客觀的經濟效益。通過地域文化增加旅游商品的附加值,突出地域特色,才能改變濱州旅游商品市場不景氣的局面。從政府的角度來看,要想改變旅游購物滯后于旅游業發展這一短板,在加強宣傳引導的同時,要鼓勵設計師大力挖掘地域文化,提煉地域文化元素,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紀念品設計研發過程。承載地域文化元素的旅游商品不僅是一件有生命力的設計產品,更是一張宣傳城市發展的活名片。
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黃河三角洲文化底蘊厚重。黃河三角洲地域遠離歷朝文化中心,這讓地方特色文化有了發展的機遇。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進程中,又有新的文化因子融入黃河三角洲地域,這種多元文化的碰撞構筑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格局。濱州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承載著黃河三角洲地域文化特性,同時又有著自身的特點。濱州民俗文化符號有:
1 剪紙藝術
濱州剪紙藝術根植于民俗文化的發展,在本土文化的發展基礎上融入移民的審美理想和意念,經過不斷發展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剪紙的題材多以描繪當地民俗生活為主,內容多樣,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就是地方圣賢被尊崇為“神符”來剪刻。例如,孫武是中國古代的兵圣,齊國樂安人(今濱州惠民),著有《孫子兵法》,是兵學圣典。在舊時,黃河三角洲民間信奉的武財神是關公。如今,以孫武為武財神原型的剪紙藝術隨處可見。此外,濱州剪紙在用色上喜于高飽和度色,常以奔放、主觀、夸張、稚拙等手法演繹著當地人的民俗文化。
2 河南張泥塑
濱州市惠民縣每年二月二的火把李廟會上,河南張泥塑制作與銷售盛行一時。河南張泥塑采以紅粘泥為原材料,經26道工序加工制成。河南張題材多樣,泥塑娃娃最為常見,當地人把他當作吉祥物的象征。當地二月二趕廟會,有“栓娃娃”祈福、納樣、求子的文化習俗,他們“栓”的就是河南張村泥娃娃。河南張泥塑在用色上慣用對比強烈、明艷、絢麗的色彩,與當地人爽朗性格、熱情好客相得益彰。
3 博興草柳編藝術
濱州市博興縣草、葦、柳編工藝已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西班牙展館外墻的材料便選擇了博興縣的草柳編,這讓博興縣的草柳編藝術一下子傳播開來。柳編技藝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民間技術,早期的草柳編制品利用當地韌性較強的柳綠為材料,經過選料、上色、浸泡、編織、熏蒸、晾曬、刷漆等七道工序完成。經過近幾百年的發展,柳編技藝在生存空間、技藝特征、衍生譜系發生了重大變革。博興柳編歷經數代民間藝人的傳承與革新,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形式,其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了廣泛認可。
4 博興布老虎
博興布老虎因造型憨態可掬且神情聰慧,受到當地人的喜愛。在材料上多采用民間常見的棉布、絲綢進行縫制。大大的虎頭以及五官透露著天真與稚氣,深受人們的喜愛。
5 無棣海瓷藝術
無棣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帶來了獨特的藝術體驗。海洋貝瓷借著地理優勢,以貝殼為材料進行加工。在海瓷的基礎上,無棣又有了一種文化上的創新,那就是海瓷藝術。海洋藝術品利用海洋“七彩釉”在胎質素凈的貝瓷上進行藝術創作,將繪畫藝術和陶瓷有了一個完美結合,常被當地人用來贈送親朋摯友。
除了以上文化符號以外,濱州地域還有很多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比如地方戲曲:呂劇;民間傳統舞蹈:鼓子秧歌;民間曲藝大會:胡集書會;歷史文化:孫子兵法;人文景觀:四環五海、36橋等。隨著歷史的進程,一部分地域文化資源被埋沒,一部分地域文化資源因不適應大生產而被拋棄,如何將民俗文化符號融入旅游紀念品設計任重道遠。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設計:一方面,對濱州地域的傳統手工藝品進行品牌策略推廣。對沒有品牌化的傳統手工藝品創建品牌,加大品牌推廣,提升核心競爭力。從造型設計、色彩設計等視覺元素上,從材料與工藝的選擇上,保留地方傳統特色以外,融入一些現代元素,打造既有傳統元素又與時俱進的旅游紀念品。同時,注重旅游紀念品的包裝設計,好的包裝設計有助于提升紀念品的審美價值,獲得旅游者的心理認同,促進消費。另一方面,可以將體驗式旅游紀念品作為推銷旅游商品的一種手段。例如,在民俗旅游區開設民俗手工藝體驗館,讓游客跟著老藝人們體驗工藝品制作的過程,這種體驗方式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傳播。
參考文獻:
[1] 孫永奇,季宏偉.黃河三角洲民俗剪紙藝術的特質[J].東岳論叢,2010(06):103-107.
[2] 吳晨暉.地域文化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的體現[J].藝海,2012(0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