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燕
摘 要:音樂指揮的選曲工作,作為音樂作品二度創作的重要環節,具有全面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指揮者不僅要為自己選曲,同時要為樂隊這個集體選曲。本文從分析如何拓展指揮的曲目量入手,詳細論述了指揮者選曲的三個主要原則以及確定這三個原則的原因,進而對指揮的選曲作出綜合論述。
關鍵詞:音樂指揮;拓展曲目;演出目的;社會價值
在音樂表演領域,選曲是演奏家所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對于音樂指揮來說也不例外。在指揮藝術中,選曲是指揮二度創作的前提和條件,也是指揮者專業素質、能力、深度、廣度的體現。恰當的選曲能使表演者的個性、藝術才能得以充分發揮,被選中的作品有了成功演繹的可能性,這對作曲家、表演者以及樂曲的傳播和接收來說影響巨大。相反,不合適的選曲可能會造成不良的后果,不僅演繹的樂曲缺乏相應的美感和韻味,甚至達不到音樂所應有的精致和深度。不當的選曲,就像一個不會漢語的外國人用漢語演唱京劇,或者像一個二胡技術很棒的孩子來演奏《二泉映月》一樣,聽起來總不是那個味兒。選曲是一門復雜的學問,指揮更不同于其他音樂表演方式,其特殊之處在于指揮不僅要為自己而選曲,同時必須要為所指揮的樂隊選曲,因為指揮是要借樂隊中眾多的他人之手來實現音樂表現。因此,指揮在選曲時考慮的因素更多、更全面,指揮的選曲問題相對于其他表演方式(如聲樂、器樂、舞蹈)來說,更具復雜性。
世上的樂曲浩如煙海,并非所有的作曲家或音樂作品指揮者都了解和知曉,但指揮者必須要有相當數量的曲目儲備,以適應不同場合、不同樂(唱)隊、不同條件下的演出需求。選曲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有數量相當的曲目供自己選擇,所以指揮者首先要拓展曲目量。
如何拓展和開發新的樂曲呢?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
第一,通過作曲家。對于某位作曲家,可能開始只知道他的名字或只知道他的一兩首作品,通過查找,順藤摸瓜,找出這位作曲家其他的適合自己和樂隊水平風格的作品。
第二,通過樂曲風格類型。比如波爾卡舞曲,不僅捷克和斯拉夫等東歐國家有這樣風格的樂曲,而且西歐也有這類風格的作曲家,如西貝柳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格林卡等都創作過這樣風格的樂曲。又如,在合唱方面,某位作曲家擅長創作無伴奏合唱,而他的童聲合唱曲也相當的精致,就可以通過無伴奏合唱找到其相關的童聲合唱作品,同時也可以通過某一地域,查找該地域的作家作品,通過樂曲的風格類型有效地拓展曲目量。
第三,通過媒體和雜志上的樂曲分析介紹了解所提及的相關曲目。很多樂曲的分析文章里,會涉及很多其他曲目及新的作家風格。同時,有的報刊如《音樂周報》,會定時逐月介紹相關雜志如《歌曲》《音樂創作》《兒童音樂》等的主要內容,這也是了解、拓展新曲目的較好途徑。
當指揮者的曲目庫達到一定的數量后,可以根據以下兩個方面來考慮如何選擇適當作品。
1 怎樣選曲(選曲的原則)
1.1 根據接受對象的水平能力和審美需求
樂隊演奏出來的樂曲是要被人接受和欣賞的,如果樂曲過于簡單或是難度太大,都不能夠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如果是從來沒聽說的作家作品或是不太熟悉的作家作品,聽眾也不會像對自己熟悉的作品那樣感興趣,觀眾或聽眾的審美層次以及口味是指揮選曲時必須要考慮的。
1.2 指揮與作曲家藝術氣質的融合度
指揮者與作曲家的藝術氣質是否相投,這一點應該作為指揮選曲的重要參考。因為氣質相投,指揮者能從作品中產生情感認同和共鳴,會發自真心地熱愛、理解并珍視作品,尊重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投入身心地研究作品。同時,指揮者通過與當代作曲家進行思想交流,發現并發掘其作品的深層內涵,對作品作出有深度的解析。若指揮者與作曲家的藝術氣質差異太大,不僅不會喜歡該作品,甚至會曲解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將樂曲處理成符合自己的藝術感覺和個性特質,有時還會為了完成任務而演奏,因而不可能演繹出作品應有的藝術特征和獨有的內涵氣質。
1.3 指揮與樂隊的人際關系
指揮與樂隊隊員的人際關系,決定了指揮選中的曲目能否按指揮意圖順利的實施。樂隊作為一個集體,總會有或多或少不積極不合作的人,這部分人和指揮的關系較好時,他們能夠給指揮的排練和演出給予積極的配合,反之,指揮有可能會失去其他大部分隊員的積極支持。畢竟指揮和樂隊群體本質就是管理與被管理的對立關系。所以,指揮選曲時,對樂曲的難易程度及大致排練計劃(次數、時間及其他情況)都應慎重考慮。若樂曲難度系數較大,自己和樂隊的人際關系又一般,能否高質量地完成樂曲的演繹,選曲的確值得再三考慮。
1.4 樂隊演奏水平及能力
這一點可以考慮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樂隊是不斷成長發展的。樂隊的整體演奏能力,包括隊員個人的演奏技術,都可以通過指揮選擇適當難度的曲目來有意識地提升和強化,這就要求指揮細心觀察每一個隊員,了解他們的長處與不足,根據實際情況選曲,進而發揮每個隊員的優勢,更好地詮釋曲目,帶領樂隊不斷進步,提高演奏水平。
2 為什么選曲(選曲的目的)
2.1 提高大眾審美能力、傳播音樂藝術
指揮的選曲,除了遵循以上幾條選曲原則外,同時還要考慮到演出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從提高大眾的音樂審美能力、擴大音樂藝術的視野到推動某一類藝術品種的普及等,不同的演出意圖就會有不同的曲目選擇的標準。比如普及性的市民音樂會,就應該選擇相對通俗,大眾較為熟悉的名家名作;而對于提高觀眾欣賞層次為目的的音樂會,則應增加一些難度較大的、篇幅較短的、不太熟悉的作品;對于擴大藝術視野為目的的音樂會來說,必須要有現當代作品,甚至是當今流行音樂方面的曲目(或改編版)。而對于中國傳統的曲目,雖然作品很多,民眾了解和熟悉的也不過是少數幾首,因此,在演出選曲時,指揮也應考慮將本國本民族的優秀作品推廣普及開來。
2.2 提高樂隊演奏水平,加大國內外藝術交流力度
為了使樂隊具備適應不同難度的樂曲演奏能力,適當地選擇一些難度系數較高的、樂隊比較難以掌控的樂曲,對指揮和樂隊都是一種挑戰和有益嘗試。此舉具有較積極正面的意義和價值,否則,長期處于舒適的演奏狀態,樂隊的能力就會發展緩慢甚至是處于停滯狀態。豐富多樣化的演出曲目量,也便于帶領樂隊隨時進行國內外的各類演出、比賽和交流,提高樂隊的藝術視野和層次。
2.3 指揮者個人發展的高遠目標
指揮者在個人藝術發展道路上的雄心壯志,是帶領樂隊向更高更強方向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為了提高自己的指揮能力和對樂曲的掌控、分析、把握能力,指揮應該給自己設定一定的困難和障礙,以培養自己勇于面對困難的精神。
指揮的選曲所考慮的因素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發揮作用的。在選擇作家作品時,指揮必定會從中選取適合自己口味和演出性質以及與樂隊演奏水平相符合的樂曲。適當的選曲是指揮研讀樂譜、二度創作、排練及演出成功的前提條件和良好開端,也是不斷提升音樂指揮技藝能力的前提保障。
參考文獻:
[1] 哈羅爾德. C.勛伯格(美).偉大指揮家(《紐約時報》音樂評論)[M].盛韻,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2] 基里爾·彼得羅維奇.康德拉色申(蘇).指揮家的境界[M].刁蓓華,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3] 海爾曼·舍爾欣(德).指揮教程[M].王元方,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