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賽航
摘 要:全息投影技術對于舞臺藝術而言是一次革命性的創新,本文主要通過對全息投影技術在舞臺上的實際應用案例進行分析,歸納了其在舞臺藝術中所凸顯的特征,同時總結了全息投影在我國舞臺藝術中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全息投影技術;舞臺藝術;特性
2016年9月4日晚,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文藝演出《最憶是杭州》在一夜之間成為各大社交媒體熱議的話題,其中最受關注的當然要屬開幕式中如夢似幻的舞美設計給受眾帶來的沖擊。這場由張藝謀親自執導的晚會中,《天鵝湖》《月光》和《我和我的祖國》三個節目運用全息投影技術,使充滿中西結合元素的畫面惟妙惟肖地呈現在水面上方,將影像自然、和諧地融入節目,震撼力極強,于是G20開幕式的成功也使得“全息”這個詞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興技術被運用到舞臺藝術中,并在不斷地摸索融合中,為受眾呈現出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由于全息技術在運用中其特性的凸顯,使舞臺藝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1 什么是全息投影
全息投影技術(front-projected holographic display),也稱虛擬成像技術,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并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技術。[1]“全息”這個詞語最早在1947年誕生于英國,由物理學家丹尼斯·蓋伯創造出來,他提出了“光全息術”這一概念,通過光波的特征來及時地記載物體發出的振幅和相位,呈現出的立體真實的三維效果,使受眾不必借助外置工具就能感受到三維立體的影像。
目前全息技術在舞臺藝術中的應用主要為“膜投影”模式。“膜投影”就是將全息影像投射到裝置在舞臺中的投影膜上,虛擬的物體或者人物可以在舞臺空間中自由移動并進行惟妙惟肖的表演,好似真實角色的出演,由于其效果極佳,這種全息技術被廣泛運用于舞臺藝術中。
2 全息投影在舞臺藝術中的特性
隨著全息技術的普及與應用,通過不斷地碰撞與摩擦誕生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全息影像藝術。經過舞美設計者與表演藝術家的積淀與融合,這門嶄新的藝術形式在近幾年逐漸成形,并多次運用于世界級的舞臺表演中,震撼的視覺效果與獨特的寓意內涵使受眾感受到了非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全息投影藝術實現了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結合,從而實現了演員與虛擬畫的有機互動。所以,全息投影的運用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了全新的靈感來源,使以往藝術家腦海中看似不切實際、天馬行空的想法成為了現實。同時,全息也形成了獨特的美學價值。
2.1 全息投影舞臺作品的藝術特征
(1)感性美。全息投影技術在沖擊了受眾的視覺體驗的同時也激發了受眾的心理感受,它使作品的美與丑、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內容變得一目了然,極大地增強了受眾對于藝術作品的感知力。由于感性美這一特性,全息投影在近幾年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文藝導演運用到演唱會中。比如2014年5月8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Billboard頒獎禮中,已故巨星邁克爾·杰克遜就通過全息技術“復活”了,還演唱了全新單曲《Slave to The Rhythm》。據報道,這段僅3分鐘的表演,其制作時間花費了整整6個月,可見其背后所付出的心血。在真實、酷炫的表演過程中,臺下的觀眾情緒激動,也再次勾起了觀眾對已故天王巨星的懷念與追思。
(2)靈性美。“靈性”是一個相對虛幻的概念,靈性超越了感性,是與精神世界的一種聯結和統一。在藝術審美方面,靈性美不是簡簡單單地評價某個作品美或者不美,而是上升到了哲學高度,將藝術作品和人的本心結合起來,或悲或喜,都是對內心世界的審視。全息技術的使用可以使舞臺作品對受眾的影響更加深入到意識層面,通過極盡真實的虛擬空間,使藝術世界對于個人心靈的關注得到極致的詮釋。
2015年羊年春晚,由李宇春表演的《蜀繡》節目中,設計者使用45°全息投影膜將制作好的視頻反射到投影膜上,使觀眾感覺李宇春穿梭于不同的時空、不同季節,唯美的全息設計營造了一種超脫世俗、充滿靈性的氛圍。
2.2 全息投影的設計特征
(1)應用性。“應用性”是全息投影技術在設計上的一大特性,隨著全息投影技術的日漸成熟,該技術已經被運用到越來越多的平臺中。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舞臺藝術、影視作品、展覽、博物館等都可以看到全息投影的運用,總之,全息技術在從各個方面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2)創造性。“創造性”是全息技術的“根基”,創造是舞臺設計的靈魂,缺少創意的設計必將被市場淘汰。全息技術的運用,為設計師和藝術家們提供了更廣闊、更立體的創作平臺,除了表現手段具有創新性以外,虛擬作品所呈現的內容也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創意。
2016年新春,遼寧春晚節目《金猴鬧新春》刷爆了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眾多網友們驚呼:“這個節目全息投影技術的融入簡直太神奇了!設計得太巧妙啦!”全息投影技術的創造性特質在本作品中再次被凸顯,其運用使在場觀眾感受到了“大片”的特效場面。
(3)市場性。全息投影藝術還具備一定的“市場性”。市場的反響是當代藝術不可逃避的現實問題,自古以來藝術就和市場息息相關。包羅萬象的全息投影技術決定了該技術會獲得眾多的擁護者,其市場價值是不容小覷的。
(4)交互性。全息技術的使用,讓舞臺作品的創造和受眾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增強了觀眾參與度,從而實現了良好的觀感體驗并創造出嶄新的審美特性。這種審美特性不再是單純的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不再僅是靜謐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和受眾間形成了充分的交流和互動。
3 全息投影在我國舞臺藝術中面臨的問題
與其他舞美技術相比,全息投影技術畢竟屬于“后來者”,在各方面還存在欠缺之處,在舞臺藝術設計中可能會面臨以下挑戰:
3.1 技術的欠缺
作為新型的技術,全息投影對于舞臺的環境、光線以及反射的介質都有著極高的要求,以前由于技術的限制,許多全息影像只能在極其昏暗的光線下完成,反而影響了藝術效果。
另外,由于全息對于傳播介質的要求極高,影像很難在戶外進行呈現,這也是相關領域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3.2 高昂的制作成本
目前,全息技術主要被少數發達國家掌握,這就導致了其制作成本極其昂貴。根據相關報道了解,周杰倫演唱會的全息投影表演環節耗費了近千萬的資金成本。所以,極高的制作成本也成了全息技術在舞臺藝術中普及的一大阻礙。
3.3 我國科研力度不足
目前,我國的全息投影技術主要依靠引進的方式,自主研發的能力還略顯薄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全息投影技術在我國各門類藝術中的發展。所以,我們期待有關部門能加快該技術的自主研發進程,不要讓技術創新流于形式。
4 結語
全息投影技術作為科學飛速發展的產物,被運用到舞臺藝術中時將其特性發揮到了極致。雖然目前全息投影技術還只是階段性的發展,但筆者相信將來該技術一定會得到快速完善,從而繼續引領舞臺藝術的變革。隨著科技發展的更上一層樓,全息投影的成本也會有所降低,到那時它便能更廣泛地運用于舞臺表演中,全息技術的特性也將被創作者從更深層的角度進行挖掘,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它獨特的“夢幻”之美。
參考文獻:
[1] http://baike.baidu.com/[DB/OL].百度百科.
[2] 周海憲,程云芳.全息光學[M].北京化工工業出版社,2006.
[3] 歐陽新.全息技術開啟顯示新時代[N].人民日報,2014-08-23.
[4] 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