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文
摘 要:文章以逼仄的視角對電影《百鳥朝鳳》進行解讀,主要集中表現為傳統技藝和德行的傳承,并由此展開來談中國傳統技藝所面臨的囹圄。
關鍵詞:《百鳥朝鳳》;傳統技藝;德行;囹圄
時下的電影市場千姿百態,不同類型的電影豐富著我們的影像世界:有明星臉譜化的青春片《左耳》《怦然心動》《致青春 原來你還在這里》等;炫酷的動作電影《尋龍訣》《九層妖塔》《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根據著名小說改編的文藝片《推拿》《黃金時代》《百鳥朝鳳》等。若青春片看的是明星,動作片看的是炫技,那么文藝片看的則是情懷。然而,卻鮮有人為情懷買賬。2016年5月,《百鳥朝鳳》的制片人不惜以下跪的方式來請求院線增加排片量引來無數爭議,但成功挽救了票房。水源木本,要從電影本身談起。
1 《百鳥朝鳳》梗概
“百鳥朝鳳”是流傳于魯、豫、皖等地的優秀民間嗩吶樂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鳥鳴之聲而得名。吳天明導演的電影《百鳥朝鳳》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在無雙鎮吹嗩吶這種傳之久遠的民間藝術,其絕不止于娛樂,更是在辦喪事時借以此曲對已故者人生的一種評價,德高望重者方有資格被吹頌“百鳥朝鳳”。在當時,會吹奏和被吹奏“百鳥朝鳳”都是一種榮譽。而唯一會吹“百鳥朝鳳”的焦三爺對于收徒并傳承其技藝有嚴格的標準,他的焦家班不乏吹嗩吶的人才,在聰明伶俐的藍玉和樸訥誠篤的游天鳴之間,焦三爺最終選擇了游天鳴繼承“百鳥朝鳳”,并成立游家班。受社會的變革、外來文化的滲入、價值觀的更替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嗩吶這一技藝逐漸式微,而兩任班主卻努力堅守技藝傳承。
有人說它劇情老套,不合時宜,拍攝技法平庸,與同期上映的美國大片畫面效果相去甚遠。然而,真正的藝術通常不會只停留于故事形象本身,滿足表面的視覺需求,更是對現實生活的影射,是對深層次意識形態問題的探究。影片沒有時下大熱的明星臉,沒有震撼的特效和奢華的畫面,但以樸實而犀利的視角剖析了傳統技藝的傳承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中所面臨的窘境,引人深思。
2 《百鳥朝鳳》引發的反思
2.1 技藝的傳承
影片中,嗩吶只是其敘事寓意的載體,一個寫實主義的縮影。它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民俗技藝。這個技藝最初受人尊重,焦三爺坐在太師椅上吹奏《百鳥朝鳳》前會受東家的“接師禮”,即叩拜禮。可謂是風光無限,這也是游天明的父親希望游天明學嗩吶的主要原因。此技藝一生只傳授一個徒弟,焦三爺對前來拜師的學徒的選擇尤為苛刻。有人崇尚禮遇時的風光,有人則鄙夷賣弄技藝的低微。游天明在河邊練習吸水時,兩個路人的對話不經意表露出世人對于“傳統技藝”的態度。在傳統社會里,樂戶本是“賤民”,這種思想上固有的成見為后來嗩吶技藝的沒落埋下伏筆;外來文化的沖擊,洋氣的西式樂隊和時尚的美女贏得青年人更多的關注和喝彩;時代變遷,在微薄的吹奏費和生存的壓力下,焦師傅的弟子們紛紛外出打工,游家班逐漸解體,沒有人愿意繼續吹嗩吶,嗩吶成為街頭乞丐的求生工具,最終又被文化局看中,將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影片中,吳天明用寫實的手法和獨特的視角審視著這一切,勾畫了嗩吶技藝式微的過程。
影片之外,是嗩吶所代表的傳統技藝面臨的復雜的“現代性”。“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反觀當下,許多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的發展也面臨同樣的窘境,面臨失傳的囹圄,究其原因,大抵和影片中的嗩吶命運類似。
首先,多元文化的交匯在拓寬人們視野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中國式的感知大體屬于波的層面,較關心能量及其轉換的動勢,而非形體與粒子。物質或能量、粒子或波動,代表對同一個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感知方式。”[1]若把“波”理解為文化場域,形體與粒子是具象,能量及其轉換的動勢則是抽象,這種從范疇到概念,從復調到和聲的思維邏輯有著“涇渭之隔”。我們附著在時代的關系網下,總是喜歡追求各種新鮮事物,而傳統技藝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帽子下卻漸行漸遠。電影《孫子從美國來》講述了會皮影戲的鄉下楊老頭,與國外歸來的“洋孫子”之間的觀念碰撞。這個“洋孫子”愛吃漢堡包,愛玩蜘蛛俠,對中國的文化一無所知,對爺爺的獨門技藝——皮影,更是不解。反思當下的孩子不也是愛吃漢堡包、愛看蜘蛛俠嗎?甚至都快分不清何時吃湯圓、何時吃粽子了。極少親眼領略過皮影戲,面對這些陌生的技藝好似博物館里的吉光片羽。其次,這種窘境從現實上探究是生存和技藝的矛盾。影片中,學徒沒有經濟來源,學成后還要看消費者愿不愿意買賬,而熟練一項技藝,是需要不斷地鍛煉與堅持的漫長過程,單靠有國家的扶持并不足以滿足一個普通學徒的生存條件,文藝和技藝的傳承也需要物質條件作為支撐。再者,傳承模式的單一。“‘嗩吶一響,百鳥為王,一生只傳一人。”這種單一的模式束縛了傳統技藝的發展,如南京的絨花,靠趙師傅在十幾平方米的房間里制作和教授制作知識,這種小作坊的模式并不利于多人的學習與參觀。最后,思想觀念的偏見。在古代,匠人地位低微,擁有某種技藝被認為是“奇技淫巧”。《周書·泰誓下》中曾記載:“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韓非子·飾邪》中有:“釋規而任巧,釋法而任志,惑亂之道也。”[2]《莊子·馬蹄》更是把工匠稱之為是“殘害自然的罪人”:“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圭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3]《莊子·胠篋》提出:“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3]“工倕”指的就是“巧匠”,意思是毀掉工匠的工具,乃至工匠的手指,可見對匠人的排斥與否定。雖時移世易,但中國是個講究“血統”的“宗法倫理道德社會”,在宗法思想傳統中,知識文化的唯一用處是“讀書做官”,即“學而優則仕”,唯有讀書才能做官,唯有做官才能“榮宗耀祖”,才能有“面子”,這就從知識文化層面“規定”了“從政”是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幾千年的宗法倫理道德教育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使中國的“文化人”絕少有立志以“技術”為終身研究或終身職業的。[4]
2.2 德行的傳承
雄鳥為“鳳”,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百鳥之王。影片中所要表達的另一個維度便是“德”,也是精神。一方面焦師傅對于所收之徒,必須有“德”,兩個徒弟中,一個是天資聰慧的藍玉,另一個是表面笨拙,秉性淳樸的游天明。最終他選擇游天明作為繼承人,因為傳統行當有它的倫理和規矩,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德行高于技藝,所謂“立德天地,以為不朽”。也正是這種德行,使得天明一直堅守對師傅的承諾。另一方面,是嗩吶匠自己的德行。在電影中,只有生前德行極高的亡者,方可被吹奏《百鳥朝鳳》,作為普通民間匠人的焦師傅,通過所持的技藝掌握了“生死蓋棺定論”、道德評價的最大權力。開篇,焦三爺拒絕了在農村里占據著龐大政治、經濟權勢的小農宗族勢力的重金酬勞,堅決不吹“百鳥朝鳳”,不為金錢誘惑,是謂立德。末了,焦三爺拼盡最后一口氣,即使吐血,寧可自己一死,也要為帶領大家打過日本、剿過土匪、修水庫卻被壓斷肋骨的老人吹奏一首“百鳥朝鳳”,不因性命所限,是謂立德。這便是中國傳統藝術精神講究的德行,知行合一,惠澤被于無窮。焦三爺說:“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別盯著錢,盯著嗩吶。”因為真正的藝術,不是給別人看的,是給自己聽的,不諂媚于他人,不屈服于時代。影片強調的是人的精神,追求應高于現實,不局限于現實的束縛,這便是匠人的德行。當焦三爺得知文化局局長邀請天鳴錄嗩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時,立即要求徒弟去,并賣牛讓天鳴置辦“新家伙”,如影片中所說的:“既然是匠活,就要有人擔起責任,把這活傳承下去。”這是對技藝的德行——熱忱的堅守。
古人看德重于藝。《樂記》重德,“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5]是說德是人性的根本,樂只是德的形式。《禮記》“德成而上,藝成而下”[5]也強調德高于藝。面對當下資本裹挾、效率至上的現實,我們更應該傳承匠人的德行,傳承傳統技藝。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一群人專注于打磨自己的技藝,幾代人傾盡心血做一件事。負責木器修復的屈峰老師說,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進行感悟,他已經把自己融入其中。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它傳播文化。正是他們對技藝的這份堅守,才使得我們看到令人喟然長嘆的文物,更看到了文化能夠得以傳承。在日本電影《紅鳉魚》中,表述了與《百鳥朝鳳》相似的故事,片中立川談春拜立川派的立川談志為師,學單口相聲,經歷種種困難,終于學有所成,最終得到觀眾認可。《入殮師》中失業的大提琴師偶然當上了一名葬儀師,通過他超凡的化妝技藝,最終贏得他人及家人的認可。他成功感言是:“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舍的情結,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有生命、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跟它進行交流。”“手工制品的美在于它們是融入日常生活,理所當然存在的東西,一直舍棄不了的東西,你從不愿放棄的東西。”[6]傳統技藝也如此,它需要有德行的傳承。雖然當下有諸多傳統手藝的再創造,不失為傳承文化的途徑,但大多是以設計師為主導,手藝人只是從旁協助,技藝知識與當地文化結構逐漸剝離,技藝傳承者最終淪為傳統形式的生產工人,丟失了傳統技藝文化的韻味。比如,近年來蘇州鎮湖蘇繡的繡娘,隨著市場的發展,她們變得與批量生產產品的工人無異,其作品早已不再是純粹的匠人創作的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3 結語
看電影,也是個尋根的過程,有些電影是一副光怪陸離的浮華表象,有的電影是一場快餐消費的角逐,而有的電影則發人深省,《百鳥朝鳳》則提供了一個思考的契機,新時代宏闊的文化背景下,我們面對傳統技藝的式微,該何去何從?“技藝,是人在宇宙中為自己找到的位置。”對于電影,導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卻遭受了觀眾的詬病,你可以不支持,但請不要謾罵。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制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對于每個個體而言,其編制的“意義之網”所用的材料和方式都不同:有人用權力,有人用金錢,有人用色彩,有人用聲音,有人用語言……而對于傳統文化技藝,我們需要傳承與堅守,也需要觀眾,你可以不謳歌,但請不要褻瀆。
參考文獻:
[1] 關于感知[DB/OL] . http://www.weibo.com/p/1001603773194950575267?mod=wenzhangmod.
[2] 韓非子.賈太宏譯[M].西苑出版社,2016:125.
[3] 莊子,思履.莊子[M].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92,95.
[4] 劉道廣,許旸,卿尚東.圖證《考工記》[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1.
[5] 朱彬(清).禮記訓纂[M].中華書局,1998:582,567.
[6] 赤木明登(日).造物有靈且美[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