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珍仔
摘 要:現下,重慶文化產業發展趨勢良好,但也存在不足。本文提出從經濟戰略目標出發,政府大力扶持,給予寬松的文化發展市場;加強科技成分注入,促進高新技術、信息技術和文化產業的融合;從供給側入手,文化資源實現最優配置,提高文化產業的質量和數量;積極宣傳,加強扶持,開拓國內外市場等幾個方面探討重慶文化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國外經驗;重慶;文化產業;供給側
近幾年重慶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文化產業值在2005~2009年短短的5年內增加了好幾倍,遠超過GDP的增長速度。文化產業外圍層、核心層、相關層都出現迅速的增長,三層結構更加合理有效,吸納人才能力增強,文化產業門類眾多。2009年,重慶文化產業的就業人員已達到36.36萬。文化產業體制創新步伐加快,更具保護性和市場性;文化產業各產業亮點倍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在繁榮的背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足,如思想上認識不夠,不能積極主動地進行招商引資;體制改革不夠深刻,市場化和城市化程度不夠深;文化資源整合力度不夠,文化產業區域結構趨同,同質競爭現象十分突出等。積極借鑒其他國家先進的經驗來促進重慶文化產業的發展勢在必行的。
1 從經濟戰略目標出發,政府大力扶持,給予寬松的文化發展市場
無論是作為頭號文化產業強國的美國,還是文化強國法國,或者是同在亞洲的文化強國日本,其政府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從戰略目標出發,從長遠利益考慮,政府直接扶持,遵從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規律,讓文化產業各行業出現百花齊放、百鳥齊鳴、朝氣蓬勃的場面。重慶政府應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轉變政府主導文化市場的現狀,從經濟上幫扶,從政策上保護,鼓勵多元化投資,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力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把文化傳播渠道建立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破地區封鎖,建成文化互聯互通的高速公路。
2 加強科技成分注入,促進高新技術、信息技術和文化產業的融合
美國、法國、日本作為世界文化產業強國的代表,無一不重視科技創新、技術創新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美國鼓勵將高科技應用于文化產業,法國也極力推崇科技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文化產也+高新技術”模式在日本得到了極致的體現。重慶文化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功能性缺陷明顯,導致這種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對高新技術的應用。重慶在科技技術上有較大的優勢,應加強、加快采用現代科技手段發展文化產業,利用科技形成更多的文化業態,特別注重把數字網絡技術與文化產業的融合,在創新新戰略的驅動下,應加快發展文化創意與IP經濟的優勢產業,建立特色IP產業園,盡快培育和發展特色網絡游戲業、動漫業和圖書等多領域的特色業態,跨界融合,互相轉換,完成文化產業的結構優化,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3 從供給側入手,文化資源實現最優配置,提高文化產業的質量和數量
美國、日本和法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文化產業強國,在于文化資源的有效分配,實現文化資源配置的市場化;保持需求側和供求測的平衡,文化產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精神需要。重慶作為一座二線城市,城市的發展仍主要集中在經濟效益的硬性發展上。重慶雖然占據了文化資源得天獨厚(文化形態多樣、紅巖文化、移民文化、巴蜀文化化等特有文化資源聚集)、良好的發展機遇(國發〔2009〕3號文件、文化部、重慶文化建立部、重慶市市委三屆五次全委會等明確提出重慶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與相關的政策支撐)、文化市場供應主體活躍(報業、廣播電視、新華書店、出版四大集團2008年資產就已破億,民營企業快速崛起)、文化市場消費潛力巨大等優勢。供求側與需求側脫節,在數量和質量跟不上群眾的需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出現脫軌狀態。供給端改革只有從源頭入手,才能取得最有效的效果。盡早出臺文化機構分類改革方法,進行明細的分工,制定相關的政策,各個文化機構才能夠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提高供給效率。結合重慶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從供給側、從源頭進行改革已經迫在眉睫,需進行資源重整和增量調整;整合人力資源、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注重對文化產品的深度開發,創造精品優品,加強文化產品的集約化生產,為文化市場增加新的發展動力。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如動漫、電影等產生了巨大的綜合經濟效益,然后用相關文化品牌或文化形象,開發大量的相關產品。
4 積極宣傳,加強扶持,開拓國內外市場
美國不僅在國內極力宣傳扶持文化產業,而且利用其國際政治經濟優勢支持美國文化商品占據國際市場;日本也借助豐富多樣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來積極推動文化產業,提升本國文化產業的影響力與競爭力。重慶不僅應在本區域推廣、扶持文化產業,更應該積極地走出去,在更廣闊的天空推崇自己的文化品牌。一是政府應扶持和保護好本土文化產業特色,制定相關政策,如開展凈化話語活動、調整重慶播放本市節目的比例、增加圖書稅收補貼等,來對抗外來文化的入侵;二是積極參與市內、國內、國際上的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廣泛推廣特色文化和精品文化;三是建立文化推廣專業管理部門,分別負責宏觀政策制定、政策具體落實和協調、推廣、宣傳;四是鼓勵文化企業瞄準國際大市場,選準文化出口的重點地區和戰略地區,開展對外投資和跨國合作生產,舉辦和參加國際性展銷洽談活動;五要鼓勵國內外知名文化企業到渝投資,建立國際產業園,共同推廣本土文化。
重慶文化產業的發展道路上既有挑戰,也面臨機遇。只要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市場機制,優化文化資源分配,從供給側入手,不斷創新,重慶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國內國際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公子無忌.供給側改革首登政治局會議 結構性改革是重點[DB/OL] .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15-12-15/doc-ifxmpxnx5177891.shtml,2016-02-03.
[2] 梁勝初.試論當代中國文化的供求關系[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02(5):49-50.
[3] 胡曉霞.重慶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