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二戰時期軍服設計的發展有里程碑式的跨越,主要體現在針對各軍種及兵種的不同戰斗職責,更強調其特殊的功能性設計。本文主要分析二戰時期德國、蘇聯、美國等國家的軍服功能性設計,并總結其特征。
關鍵詞:二戰;軍服;功能性設計
二戰時期由于戰爭的需要,推動了軍服等軍備物資的標準化生產進程,大量的戰場實踐經驗促使各國在軍服造型結構、面料、輔料等功能性設計的研發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隨著輕武器的不斷發展,軍服設計方面對單兵裝備的攜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針對各軍種及兵種的不同戰斗職責,更強調其特殊的功能性設計。
二戰時期,歐美軍服種類繁多,本文不進行系統的羅列詳述,而是選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進行分析和整理。
1 德國軍服——注重振奮精神
早在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政府啟動了大規模的軍工項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戰爭做準備。在軍服方面,德軍設計師更是在軍服的功能和形制上進行了深入研究,結合普魯士軍事傳統,設計出一套嚴謹、細致又具極強振奮性的軍服,德國陸軍第一裝甲團的軍服堪稱作戰軍服的典范。
作戰上衣(見圖1):裝甲兵作戰服選用耐磨的灰綠色斜紋卡其面料,雙排鈕扣式短夾克,其優點在于坐姿時士兵的腰部不會被束縛。寬大的風琴袋位于左側,配有鈕扣和袋蓋;領章的圖案為黑色底,襯以骷髏和交叉股骨的組合圖案,四周均有鑲邊,制服徽章均為繡制,右側胸部國徽也是用銀線刺繡制作,[1]可見德國軍服精致的工藝細節。夾克內穿長方形袋蓋的貼袋灰色針織襯衫,為方便士兵自由調節夾克與身體的貼合度,夾克右側縫有兩排不同大小、顏色的調節鈕扣。
作戰褲(見圖1):裝甲兵的作戰褲寬松肥大,褲子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大小不同的三點式袋蓋口袋,臀部有兩個貼袋,左褲腿處設計有同夾克相同的寬大風琴袋。作戰褲從褲頭至褲腳逐漸內收,在褲腳處用鈕扣收緊,方便其收入作戰靴內。整套作戰服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非常適合裝甲車內狹窄悶熱的操作空間,被譽為“劃時代的軍服設計方案”。
跳傘罩衫(見圖2):棉質斜紋嗶嘰面料剪裁的四口袋式德軍跳傘罩衫,胸部和腰部左右兩側位置各有一個配有襟翼遮蓋的拉鏈式口袋。胸部位置的口袋為豎式傾斜,腰部位置的口袋為橫向傾斜與平行線成15°或45°角,使士兵可以更便捷地將手插入口袋或放置物品。口袋拉鏈頭設有皮質的扣環,為方便士兵短時間內迅速拉合。跳傘罩衫內穿常規作戰服,著陸后可解開頸部的門襟固定扣,迅速拉開拉鏈脫下跳傘罩衫進入備戰狀態。
2 蘇聯軍服——實用性第一
歐洲東線戰場是二戰規模最大的戰場,氣候極端惡劣和戰線遼闊的原因要求軍服具備最大限度的實用性功能。由于蘇聯紡織工業較為落后,二戰期間的蘇聯軍服沒有德國軍服的精致工藝,也不強調設計感,但卻有著十分實用的一面。
橡膠連體服(見圖3):蘇聯紅軍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騎兵團特殊功能性設計的作戰服雖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如遇大風易置士兵于危險的境地,但其在實戰中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由于列寧格勒周圍布滿了河流湖泊,給作戰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此款特殊裝備應運而生:一個充氣式橡膠救生圈,圍繞在士兵的腰部,借助輔助皮帶來定位,下水后利用兩支小型劃槳前行。
3 美軍作戰服——全新設計理念
二戰前期,美軍倉促應戰,軍服等裝備多來自英軍;加入戰爭后,美軍積極開發新式作戰服,并于1943年推出新式作戰服M1943,采用全新的設計理念——分層著裝原則,即與一兩層厚衣服相比,多層輕薄衣服能夠取得更好的保暖效果。[2]美軍軍服實用性及功能性設計很快超越了其他盟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紛紛定制或效仿美軍軍服。
“Parsons”OD(Olive Drab)戰地夾克(見圖4):1940年由美國第三特種部隊的指揮官Parsons將軍為作戰設計的夾克,[3]領尖扣眼設計、可單獨立起或放下的駁領設計、門襟單排扣設計以及夾克衣側縫和手腕處的鈕扣式袢帶收緊調節系統等獨到的設計為作戰提供了便利。這款帶有可拆卸法蘭絨內襯的橄欖褐色防風夾克以其舒適、輕便的特性頗受士兵的歡迎,使其迅速取代了舊版四袋式寬松的束腰毛質作戰外套。
M1943戰地夾克(見圖5):1943年5月發布的M1943戰地夾克是美國軍隊統一化軍服的典范,并且成功替代了令人不甚滿意的OD戰地夾克,M1943更適用于溫帶和寒帶的氣候。它有防水防風的棉緞外層,可拆卸的套頭帽,袋扣隱藏在袋蓋下的四個貼袋設計避免與其他外物接觸。當領子被豎起時,左邊領子下面有一個用來收緊領口的扣子。暗門襟設計有6枚暗藏式鈕扣鎖緊,免除不必要的干擾。腰部有一條內部鑲嵌的系繩調節帶(見圖6)。圖7為身穿M1943款作戰褲的行軍士兵,M1943作戰褲沒有臀部口袋,但在兩邊大腿上各有一個立體風琴袋,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大腿部位的立體風琴袋設計以及戰地夾克一側的袢帶式調節帶。
美軍通過對在歐洲戰場北部地區,山地部隊所面臨的寒冷、復雜的山地作戰環境的綜合考慮,研發出了針對山地部隊的作戰服并迅速投入到戰場上。
山地風衣(見圖8):身穿絨毛織物襯里的風衣和長褲的士兵,左邊的士兵戴著M1941府綢兜帽,可佩戴在M1鋼盔下或單獨佩戴,右邊的士兵戴著冬帽。山地部隊風衣外套有隱藏的拉鏈和5顆OD塑料扣,風衣在袖口和腰部的側縫位置有袢帶調節設計。
山地夾克(見圖9):身穿OD防風棉質山地夾克的士兵,戴著一頂耳朵和脖子的位置有護翼的早期款滑雪帽,穿著山地長褲。四袋式的防風夾克在胸前有兩個有蓋箱型吊袋,在袋蓋下拉鏈封鎖,腰處另有兩個開袋分別由OD塑料鈕扣固定。另外,在夾克背部預留松量,后片設計有懸掛式暗袋,在保證肩部伸展的同時,增加了口袋的容量。腰部有一條繩帶,可調節腰部與夾克貼合舒適度。圖10為山地夾克的背面,兜帽已被戴上,當不需要的時候,兜帽可以被卷疊并藏于領下。這里系緊腰部的繩帶是打開的,夾克背部懸掛式吊袋側面入口處開著的拉鏈。這位士兵正在從他的帆布背包中取出裝有加熱小火爐的包裝盒。
4 結語
特殊的部件結構設計不僅使二戰軍服具備較好的運動舒適性和實用性,而且還增強了士兵的戰斗力和生命安全的保障力度,體現了二戰軍服利于作戰、簡約實用、合理的功能性等先進設計理念,對服裝的實用性和功能性設計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Bruce Quarrie . German Airborne Troops,1939-45[M]. 1983:29.
[2] 克里斯·麥克納布(美). 20世紀世界各國軍服小百科[M].衛平,張洪,等,譯.明天出版社,2004:12.
[3] Richard Windrow . THE WORLD WAR II GI——US Army Uniforms 1941-45 in Color Photographs[M] . Crowood,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