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一



摘 要:從雕塑藝術走進現代雕塑時代起,其意識形態便企圖擺脫古典雕塑的束縛,追求新觀念、新價值。然而,傳統的、舊有的表達途徑卻難以滿足雕塑家們的訴求。新的途徑到底在何處?就在這個時期,飽受孤立的、相對抽象概括的幾何元素走到了時代的前沿。它于現代雕塑發展里程中,乃至當代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擬就幾何元素的形態語言是如何更加契合現當代雕塑藝術家的表達途徑,承載藝術家的創新動力及內心訴求,又如何再定義審美趣味,概括人們的認識及表達,從而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進而對幾何元素在雕塑藝術中所創造的新的價值進行盡可能客觀的分析。
關鍵詞:現代雕塑;幾何元素;幾何造型;造型語言
進入20世紀以來,社會中出現了不少現代的藝術流派,新思潮、新觀念也不斷涌現。現代社會下的藝術流派的產生有許多社會因素,觀念、思想上的革新因素,這些因素也直接影響了雕塑藝術,在羅丹、馬約爾之后的雕塑藝術便進入了這樣的現代雕塑時代。此時期的藝術家們逐漸將側重點從理性轉到感性中去,不再死板地模仿自然,而是站在與自然對話的角度,“安排自然”“表現自然”“解析自然”“感知自然”,進而從生活中到作品中融入自然里。
在新的藝術環境下,傳統的表達手段已經很難滿足新時代藝術家們的口味。雖然文藝復興以來奠定的寫實藝術傳統已歷經幾個世紀之久,但藝術家們天生自由不羈的主觀情感從未停滯,在逆境中孕育出了一種形態語言——“幾何元素”,而它為什么能夠在現代雕塑藝術中很好地滿足藝術家的需求,又從哪些方面為現代雕塑藝術帶來了新價值?
1 雕塑中幾何元素造型美感及感受
幾何元素對現代雕塑藝術的重構作用源于其自身的多變性,體現在雕塑藝術創作的很多方面。例如,雕塑的構圖結構、空間造型、色彩應用等,通過這些領域,幾何元素運用自身形態來闡述信息、表達特定語言、傳遞造型美感。
豐富多變的造型形態是幾何元素完善上述領域的重要特性,這種多樣性可以從形態萬千的客觀存在中看出來。例如,植物、花卉、葉子的形狀和色彩以及某些昆蟲外皮上的花紋等。從視覺角度來看,簡單的幾何造型仿佛平淡無奇,如三角形、圓形等。然而當這些簡單的幾何元素形態在重構下或本身發生多樣的變化之后,人們對新形態抱有的舊觀念會被刷新。在現當代雕塑創作中,某物像的組成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的描摹,而是由強烈主觀出發。理性概括而成的觀念表達,使得此觀念下的幾何元素、幾何造型的多樣性便于藝術家表達作品的美感及感受的選擇范疇。
1.1 幾何元素對雕塑構圖的契合與革新
基于R.阿恩海姆的理論,“立體的視覺概念是從知覺經驗中產生的物體的視覺概念,有這樣三個重要特征:一是物體被看成是三個維度的。二是物體的形狀具有恒常性。三是物體的視知覺形象不等同于從某個特殊的投影方位所見到的該物體的形象”。[1]當我們認可前兩種特征的同時,實際上第三特征則闡述了雕塑藝術的多維性質以及雕塑構圖的自身原則,它絕不僅僅是幾個或多個平面的構圖集合,而是無窮個方位的總和。
幾何元素的可變性很好地契合了雕塑藝術的多維特征,并且革新了雕塑構圖的意義。為什么?
傳統的雕塑構圖中,幾何元素不過是用來烘托作品的大意,是一種趨勢,非常模糊,而在寫實主義環境下的運用更是有限,大都是對創作物像的一種概括,為的是作品的精準細致程度,可以說是一種考量工具。
這使得幾何元素、幾何造型獨特的自身價值被世人所忽略。例如,在雕塑構圖中的某一固定視角也都存在各種點線面體。當細碎的局部組成多樣的整體時,它們所傳達的信息是不同的。當視角移動后,同一組幾何元素的存在又會轉而變成另一組造型完全不同的元素中的一員。我們不難看出,幾何元素的可變性能在多維度里展現更多的感受,這也體現出它良好地契合了雕塑藝術多維度的特性。
到了現代藝術時期,雕塑家們已經能夠嫻熟地運用幾何元素并加以革新了。這使得幾何元素造型其本身就可以是一幅構圖,同時還是一件作品、一種觀念。它的構圖形態可以單純理解為是藝術家的表達形式。西班牙雕塑家愛德華多·奇利達的作品就是這樣。因為藝術家強烈的主觀情感可以借助幾何元素宣泄得更為直白、強烈。所以說,幾何元素豐富的變化很好地拓寬了作者在根據觀念構圖時的運用模式。
1.2 幾何元素的空間塑造力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家——列昂尼·波提斯達,在他的《論雕塑》中提出了一種可以完美復制雕塑的手段,即只要用一些測量工具將物體的角度、距離等數值測量出來,在有足夠的數值之后,雕塑便可原樣復制。他的理論在雕塑藝術中是荒謬的,但是他的確在無意間表露了一種價值,就是幾何元素所具有的空間造型屬性。當然,幾何元素在雕塑空間中提供的不僅是解析幾何邏輯上的塑造屬性,更重要的是視覺上的意義。因為多維度上的幾何元素可以塑造出無窮的空間形態,相應也會有無窮種視覺感受。此外,空間里還有“負空間”一說,在中國的空間美學里,“留白”就是一種處理負空間的手段。現代雕塑發展中,利用幾何元素進行雕塑正負空間之間補充、對立、轉換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綜上,幾何元素的空間塑造力于雕塑藝術來說是一種強化作品臨場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心理空間共鳴的力量。
1.3 雕塑中幾何元素與色彩結合的價值
《莊子》所引連叔的一句話說:“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可以說,研究形和色的規律,對于雕塑藝術家是非常重要的。
規定形狀的界限來自眼睛對屬于不同的明度和顏色的面積進行區分的能力。[1]此外,不同的色彩還有屬于自身的情感信息,紅色給人以暴力的感覺,綠色給人以悠閑的感覺,黃色讓人引起警惕等,并且它們都是以人的聯想作為基礎。需要指出的是,當幾何元素、幾何造型開始介入雕塑色彩表達層面時,產生的效應將會倍增。原來某顏色產生的單一感受,將因為幾何元素的融入變成多種感受。例如,一個黑色的正方體就要比黑色正方形顯得更深邃且硬朗。此外,因為雕塑是立體的藝術,于是當二者在雕塑中結合得相得益彰的時候還會為作品帶來觸感。例如,黑色正方體會比傳統的青銅、大理石、金屬等正方體顯得更為神秘,甚至你會想用手去翻看里面放置了什么,但其實里面什么也沒有。這種增加藝術維度的方式對雕塑藝術而言意義甚大。
相反,二者的結合也能模糊或是強化雕塑造型對面積的區分以及體積分割等效果。如果說幾何元素基于形的單一表達可以明確或者混亂視覺感受的話,那么將其與色彩結合應用后不僅能延展這種視覺體驗還可能誕生更多的心理學效應。
2 幾何元素在現代雕塑創作中的運用
現代雕塑時期的藝術家更看重內心世界和自我表達,挖掘人類內心深處以及反映社會問題的藝術形式成為主流?,F代科技、哲學、美學、心理學等因素使得藝術開始重新審視本體的價值。幾何元素在這個時期是怎樣被藝術家們運用于雕塑創作中,并嫁接于不同的雕塑藝術形式之中的?
2.1 具象寫實雕塑中的運用
雕塑、繪畫等藝術的觀察方式從藝術發展本身以及人類審美需求的角度來看,較之藝術的表達手段要更為深刻一些。這就是為什么隨著藝術家表達自我情感的形式上升到了一定高度,雕塑藝術家的觀察方式也隨即產生了變化。雖然是具象雕塑,但他們開始概括地觀察具象的物體,簡化對象,用簡單或是復雜的幾何元素來歸納對象。這種方式有可能停留在構圖階段,又有可能貫穿作品始終?,F代雕塑大師,阿里斯蒂德·馬約爾在其眾多作品中體現了這一點。例如,《地中?!贰恫祭驶o念碑》《大氣》《山岳》《夜》等作品,他的雕塑作品具有一種綜合的幾何表現力。“坐像幾乎是出自一個立方體,站立的塑像又仿佛來源于垂直的直角六面體?!盵2]作品《山岳》《夜》(如圖1、圖2)從構圖上看相似于扁平的三棱角錐體的同時,細節也充斥著許多異形幾何體。這些并不只是后人去替他概括總結用以雕塑教學的,而是他在塑造過程中本身傾向于幾何立體的塑造法則而形成。
在1922至1925年中,從他設計的眾多紀念碑和舉辦的幾次大型展覽會上可以看出,雖然他不是建筑師或幾何學家,但是他的藝術形態表現了幾何元素的樣貌,從正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矩形出發確定自己的塑造行動。他設計的雕塑作品底都很高,飽滿勻稱的幾何型構造相互作用使得細碎的局部大大地被削弱,然而概括的幾何體造型依然保留了人體的寫實性,這也就激發了靜止的雕塑作品會有一種向外膨脹的強大力量,觀看起來是如此的富有生命力。
2.2 抽象雕塑作品中的運用
談到抽象作品就要提一下20世紀,這是各種思潮和流派不斷產生并流行的時代,波及整個世界,如立體派、表現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流行主義,抽象構成和照相寫實等。不論這些流派的形式和主張有何種不同,他們都是決裂于傳統藝術的嶄新的形式。
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里,幾何元素被藝術家運用得更為直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是康斯坦丁·布朗庫西以及亞歷山大·阿契本科。布朗庫西的作品具有普遍的象征意義,不再是純粹地塑造客觀存在,而是透過心靈去塑造象征物,這種象征式的雕塑具有簡潔的形式美感,強調形體的基本屬性及結構,簡單明朗的幾何造型也反映了人們在嘈雜的現代生活中的內心需求,即需要并接納單純、簡潔的藝術形式(如圖3)。立體派雕塑大師亞歷山大·阿契本科則是用程式化的態度對待創作對象,在創作初期的手稿中有許多高度概括的幾何造型的人體素描(如圖4),其雕塑作品的特點是將通透開放的體積與簡潔堅實的幾何面進行對比表達,形成特有的節奏韻律感(如圖5)。
2.3 公共藝術中的運用
公共空間是一種開放性的空間,而幾何元素是一種開放性的存在形式,二者可謂良配。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家們開始著眼于雕塑造型與環境的和諧關系并植入幾何元素,像絕對主義的抽象幾何概念以及構成派雕塑家們提出的通過幾何構成雕塑尋求一種建筑的新型表現形式,逐漸將幾何元素的價值延展到了公共藝術、公共雕塑的領域中,使雕塑作品能與空間環境與建筑物完美結合。
幾何元素作為一種形式語言,既概括又多變,它為雕塑家提供了新的觀察方式、造型手段,完善了人與物、物與環境之間多元與整體的協調關系。它在現當代雕塑創作中給予了藝術家新的表達途徑,豐富了雕塑家的情感表達,延展了創作邊際。
參考文獻:
[1] 魯道夫·阿恩海姆(美).藝術與視知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 馬約爾[J].世界美術,1980(3).
[3] 李永倫.靈動的抽象造型藝術——幾何元素在視覺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與設計.
[4] 威廉·荷加斯(英).美的分析[M].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
[5] 赫伯特·里德(英).現代雕塑簡史[M].湖北美術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