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雯
摘 要:閩南民俗音樂文化是閩南地區傳統文化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也是閩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閩南地域世代相傳的文化形態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豐富深刻的內涵。作為中華文化極具特色的一個方面,在藝術美學上有著重要的價值。本文簡要探討了閩南民俗音樂文化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閩南民俗音樂文化;審美特征
1 閩南民俗音樂文化的起源
閩南民俗音樂文化起源于鄉土習俗與民間信仰,根植于閩南自然風土人情以及傳統祭祀儀禮音樂文化之上。閩南地處亞熱帶季風地帶,自然環境惡劣,暴風驟雨時常“光顧”。受傳統生活習俗的影響,閩南土著居民民風和地域文化中,極其敬畏自然、崇信鬼神,因為在古代,人類根本無力反抗大自然的肆虐,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類就常以祭祀之法祈求平安。在我國古代,歌舞、音樂是祭祀儀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民俗、曲藝和音樂文化都是從祭祀儀禮中衍生出來的,在傳承發展中變得豐富多彩。在閩南,音樂文化幾乎伴隨人的一生,從出生、成年到婚喪嫁娶,都離不開唱歌。原住民的祭祀儀禮和閩南自然風土是閩南音樂文化產生的基礎,而催生閩南音樂最為基礎的力量當屬閩南的民俗信仰。據漳州市民宗部門統計,僅漳州的威惠廟就有97座,“迎神賽會,莫盛于泉”,一年中大大小小的節日,閩南人都要請戲班子“演戲酬神”,這無疑為閩南音樂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民間基礎。與民俗信仰相關的音樂、歌曲極其豐富,不僅演唱的內容多種多樣,而且名目繁多。比如“采蓮”民俗流行于泉州城鄉,“催咒調”“調五營”盛行于廈門地區,還有薌城龍海、南靖等地的“鑼車鼓”等,流行至今,它們大多是閩南的地域民俗孕育出來的音樂文化。還有源于“牽亡”“關神”的習俗,較為原始古老,關乎陰陽兩界的“牽亡歌”“關神歌”,都是閩南音樂文化的組成部分,這些民俗音樂文化貼近民眾生活,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 閩南民俗音樂文化的種類
在各類音樂表現形式中,歌曲最為普通也最為重要。閩南人民熱愛歌唱,閩南人真切而動聽的歌聲在閩南隨處可聞,所以,閩南素有“歌鄉”之稱。閩南人熱愛唱歌與閩南人文環境、地理環境緊密相關。比如南安的搖籃曲《月亮月光光》、漳浦的《十月懷胎》、長泰的《病囝歌》等,告誡人們要懂得報恩,歌曲具有濃厚的傳統寓意,長輩們祈愿彰顯出閩南人生性豪爽、熱情灑脫的特殊文化內涵。在閩南地區,人們非常重視儀禮,婚喪嫁娶等幾乎人生所有重要的時刻都要舉行儀禮。在各種禮儀中,音樂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是儀禮中所唱的習俗歌曲,不僅反映了人們的精神活動,還反映了人們的家庭地位以及所處的生活環境,可以說,儀禮中所唱的習俗歌曲對于理解閩南音樂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除了人生儀禮之外,各種歲節時節慶典禮歌曲也屬于習俗歌曲中的一種,流行于泉州、晉江一帶的《采蓮歌》,在祭江競渡時演唱的《龍船歌》,以及詔安許姓宗族祖傳的民歌《龍船鼓歌》等,都屬于習俗歌曲的一種。器樂在閩南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婚喪喜慶、歌舞聯歡都少不了以器樂烘托氣氛。從唱奏關系以及組合形式來看,閩南民間器樂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一是吹管樂器為主奏的鼓吹合奏;二是絲竹樂器為主奏的絲竹樂合奏;三是唱奏兼備的漳州弦管;四是鑼鼓等打擊樂演奏;五是詔安古樂(以箏曲和古琴音樂為主)等。從古至今,器樂將歌、舞、劇等糅和在一起,有歌、舞、劇的地方一定有器樂,器樂呈現為一種綜合的藝術形態,將民俗音樂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閩南民俗音樂文化中,戲劇、曲藝各有千秋,在民俗音樂文化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
3 閩南民俗音樂文化的審美特征
3.1 閩南民俗音樂文化歌曲的審美價值
在閩南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勤勞而淳樸的人民不僅創造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民俗音樂文化,還將其傳承發展,是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風格獨特、審美價值極高的民俗音樂文化。泉州的民俗音樂文化較為古樸幽雅,南音風格影響較大,內部音樂風格相對統一,以錦歌、薌劇為代表的漳州民俗音樂文化音樂風格淳樸爽朗,泉州傳統音樂種類豐富,最具特色的則是南音,同時還包括山歌小調、茶歌、舞歌等。語言和音樂關系密切,在閩南民間音樂中,閩南方言獨具特色,它不僅影響著音樂表現形式,更影響了音樂風格及其審美價值。例如,《天烏烏》在閩南地區流傳最廣,但是泉州版的《天烏烏》與漳州地區的《天烏烏》卻存在較大差異。作為文化底蘊深厚的漳州地區,民歌色彩濃郁,民間歌曲以徽調式居多,極富閩南鄉土特色。漳州民歌雅俗共賞,閩南特色極其濃郁,如《采茶女十送哥》《園樓歌》《長工受苦歌》等流傳至今。閩南歌曲大多以生活為創作題材,自然、真實,鄉土氣息濃厚,反映了閩南民情風俗。
3.2 閩南民俗音樂文化器樂、曲藝、戲曲的審美價值
在閩南民俗音樂文化中器樂也非常有特色,如南曲中的南琶、洞簫,還有云鑼、拍板、二弦等樂器種類較多,許多保留了唐宋元樂器形制。從彈奏姿勢上看,閩南南曲的琵琶稱為“南琶”,彈奏姿勢斜向左上方,北琶是豎抱著的,現今日本琵琶的彈奏方式就與閩南南琶彈奏方式大致相同。作為閩南民俗音樂重要的伴奏樂器之一,南琶是不可或缺的伴奏樂器,漳州的錦歌、泉州的南音都有南琶的影子。二弦與一般二胡不同,閩南的二弦為南曲所用的拉弦樂器,琴筒用整塊木頭挖空而成,演奏二弦時,演奏者用指頭或松或緊地扣住它,根據感情的需要掌握力度。南曲的洞簫也稱為“南尺八”,演奏南尺八時,演奏者左手食指中指按一二孔,拇指要按后孔,右手拇指按穩樂器,坐要端正,胸要挺起。在南音的伴奏樂器中,南尺八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閩南的曲藝藝術歷史悠久,扣人心弦,百聽不厭,如南曲、錦歌、薌曲說唱等,而南曲最負盛名,被稱為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如今,南曲的曲牌名稱許多還保留著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稱。南曲的調子遍布世界各地,凡有閩南方言的地方都有南曲,如膾炙人口的《山險峻》《因送哥嫂》等經典曲目至今傳唱不息。流傳于漳州的古戲劇竹馬戲是閩南最著名的戲劇,有文化“活化石”之稱,流行于泉州、廈門、漳州等地,而梨園戲吸收融合本地南曲、外來京劇等戲曲劇種,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4 結語
閩南民俗音樂文化內容豐富,種類繁多,既有歌曲、器樂,也有曲藝音樂、戲劇音樂等,音樂形式各有千秋,不僅體現出人民原生態的生活方式,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 龍華云.試論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的保護與發展[J].黃河之聲,2016(01).
[2] 張靜容.閩南習俗文化探析[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97-99.
[3] 王曉文.閩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地緣環境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02(1):56-58.
[4] 吳少靜.近代東南亞華人對閩南音樂的繼承與傳播[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5):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