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鳳
摘 要:中國畫中有一個重要的美學理論是“人品會反映在畫中”。作為畫家心血結晶的美術作品,本身的價值會受到畫家自身修養的影響。本文通過對人品與畫品隨時間的演變過程分析,著重從二者的關系入手,對于“人品即畫品”的理論從科學方面予以闡釋,并對它們之間的關系作出探究。
關鍵詞:國畫;“畫如其人”;人品
0 前言
丹納提出:“藝術家的心理受社會法制的影響,藝術家的心理又直接反映在其作品中。”藝術家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去觀察世界、感受社會、體會政法后,會將自己獨到的體會賦予其作品中。同樣是書法作品,曹操的作品如金花落地,嵇康的作品像抱琴半醉,王羲之的作品勇士拔山。黑格爾提出:“作品價值一般定義上是藝術家所有的體現形式和格調,還會徹底地顯現出他人品的一些特性。”《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應用專論論述了人品在藝術價值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表明了人品和藝術價值之間的緊密聯系。
1 人品決定畫品論對中國畫發展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
1.1 正面影響
隨著繪畫的發展,宋朝時期的繪畫水平可以精確地再現事物的本來面貌,這是繪畫史的一個重大進步。畫作是人類的精神表達方式,是人類、情感的具體表達方式,是事物的真實再現。從“形似”中超脫出來,繪畫的風格才能獲得更大的空間。這就導致繪畫產生的藝術理念是發自于形而上的宇宙生命觀的“氣論”,從而進展到對人精神面的探究,從人物作品發展到山水花鳥領域,從而更加把藝術體裁引向藝術家本身。“氣韻”是一個人精神的顯現,這種顯現可以通過畫筆來體現。藝術家變成了審美的主體,而作品只是一個媒介。這個觀念最終產生了西方繪畫界中“重內在,輕外觀”的繪畫寫意作品。其出于傳統的工筆畫作品,走向半工半寫,逐漸走向小寫意,最后發展為大寫意。中國畫的寫意作品不重視外形,但并非拋棄外形,而是追求一種“不似之似”的境界。明朝的沈顥提出“似是而非,非中顯是”的繪畫觀念;清代的石濤提出“變幻神奇懵懂間,不似似之當下拜”;齊白石在其歷史基礎上延伸“最奇妙的點就在于其似與不似的界定上”。中國的寫意畫作品保留了一定的形似成分,但也具有很強的抽象表現性。其本身不限于單純的物象模擬,也不是完全抽象的繪畫元素之間的單純組合。不局限于具體的物象中,更加有利于人們理解,給觀賞者提供更加自由的想象空間,而不是像西方那樣把抽象畫走向極端,需要文字進行介紹人們才能明白其含義。寫意畫是強調用書法用筆,以“寫”為重要的表現手法。書法用筆可以將書法中提按、順逆、輕重、剛柔、干濕、圓側、疾徐等手法更好的發揮,和繪畫形象有機融合在一起。除了繪畫形象所特有的審美因素以外,還會表現出流動的韻律,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實感,渲染藝術家的感情。
總體來說,藝術家可以把所有體現人品的詩書畫糅和在一起,讓其成為一個綜合性的藝術作品,更加豐富寫意繪畫的內涵,讓其能夠用有限的筆墨描繪出無限的精神內涵。
1.2 負面影響
人品畫品論對于中國畫的持續發展,產生了一定范圍的負面影響。
首先,導致繪畫作品選材和表現形式的單一、片面性。因為在藝術作品創作中對人品的強調,繪畫作品成了文人修身養性的工具。同時受儒家寓情于物的理論影響,梅蘭竹菊、孤松傲柏因常被附加高潔、謙遜、頑強、堅貞等正面品質,成為了文人們的鐘愛。這就導致了這些物象在花鳥畫、山水畫中經久不衰,使作品選材出現了局限性和單一性。此外,把繪畫作為修身養性的工具會留下“重抒情,而輕外形”的影響,對于國畫中山水花草的描繪有著很大的隨意性,而國畫中人物畫由于在造型方面的要求過于嚴謹而走向了低谷。由此看來,雖然隨著人品畫品論的發展,導致寓情于景的花鳥畫和山水畫走向了一個發展時期,但是也導致了相對嚴謹復雜的人物畫受到了一定限制。
其次,人品畫品論使審美偏離了藝術作品本身。由于古代提出的人品畫品論造成了這樣一種現象:社會地位高的人,其藝術作品也必然會受到社會群體的重視,即使作品不好也會受人吹捧,形成了人品、地位高于畫品的不良氛圍。如果有些藝術家因為地位顯赫,后世的評論家不論其作品如何,甚至是一時涂鴉之作,都會對其進行一味贊美,把一些沒有水平的畫作也當作精品,給后世之人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影響。董其昌的相關作品在清代圈內對其評價多溢美之詞,后世之人往往感覺太過浮夸,言過其實,把庸品當成精品來看。董其昌自己本身是一個“虧小節”的人,若果從人文道德方面講,他的“人品”并不高尚。但如果一個畫家的大節已虧,再好的作品也會被世人唾棄,如書法家嚴嵩、蔡京等人。清代傅山評價元朝的南宋遺老趙孟頫的作品“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如徐偃王之無骨”。但是,這種將非藝術因素引入到對藝術家藝術作品的評價當中是有失公允的。和這種現象同時存在的是,一些名氣不響亮或者所謂的人品低的人,其創作的藝術作品也不會被評論家們所重視,抑或對其輕視,但經過歲月的洗禮,這些作品會綻放出其本身的光芒。諸如吳鎮的作品,因為少時出身低微兼家庭貧困,生前的藝術作品不受人重視,直到明朝中期的時候才漸漸被社會認可。如今有黃秋園的作品,生前在藝術界受人排擠、詆毀,死后被推崇為藝術大師,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諷刺。人品畫品論可能會讓評論家在評價作品的時候出現一定的視盲,體現出此種理論下的發展局限性。還有一種現象的推論,就是有一些人品不高的藝術家,他們的優秀作品因為“人品”原因埋沒于滾滾歷史長河。
2 辯證地看待國畫中人品與畫品的關系
在唐宋元明時期,盡管提倡人品畫品論,但卻并不把它當作核心性的東西來對待。最基礎的東西還是注重對繪畫技藝的培養,有優秀的作品同樣會受世人尊敬。所以,這個時期的繪畫精品追求將書法用筆和寫意畫風有機的糅合在一起,體現畫家扎實的創作造型能力。明清時期以來,畫品人品論越來越成為人們心中的公理,對于外形描繪放松,一味追求寫意的現象開始蔓延,最終使中國畫界喪失了多樣性畫作風格,減少很多有力的作品。反觀晉元時期,人們僅僅把繪畫看作一項技藝去對待,就算沒有多少氣節和修養氣度,同樣可以創造出舉世聞名、流芳百世的藝術作品。國畫藝術作品能深刻地顯露出藝術家是一個怎樣的社會人,這已經作為一條公理被大家所認同。作品品質的好壞必然會受到藝術家人品的影響。畫品即人品,清朝王昱提出“筆墨之外要有正大浩然之氣”的觀點。楊雄提出:“言為心聲,書為心畫,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由此看來,人品畫品論是站得住腳的。然而,有了好的人品還要匹配好的繪畫技藝加以表達,這就需要一定的繪畫專業知識加以鋪墊了。文人廣泛采用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繪畫手法,但還是需要不似之似,這就需要經過專業的培訓來完成。專業技巧始終是限制藝術家創作的主要因素,技藝不高則會造成一種“心思萬千口難開”的局面。如此看來,人品好,畫品不一定高。如果我們公正地予以評判,也就不會再去阿諛奉承那些流傳于世的庸作。
參考文獻:
[1] 張雪婷.畫如其人——淺談董其昌的“人格分裂”[J].美與時代(中),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