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梓燁+楊璽+李輝+田原

摘 要:受西方“現成品藝術”和“波普藝術”以及網絡搞怪的影響,筆者的藝術創作開始突破傳統的獨立表達,“混搭”成為常見的創作方式。“混搭”并不是標新立異,而可以理解為方法多樣、形式多樣、文化多樣、材料多樣等等,包容性強且不受限制,為了藝術創作而“不擇手段”。
關鍵詞:“混搭”;藝術形態;時代
0 引言
“混搭”一詞由時尚英文詞匯(“Mix And Match”)演變而來,是指人們自由搭配穿衣風格的時尚理念。作為一個與藝術相關的詞,“混搭”具有時代特征。20世紀80年代后,“現成品藝術”“波普藝術”“極少主義”等在短短幾十年間影響了大量的中國藝術工作者,這些綜合的藝術理念平衡了大家對于瞬息萬變的時代的理解,想要對事物作出精確的解釋也被認為是一種愚蠢的行為。面對文化的多元性,許多藝術品的形式也越發綜合,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情感表達、表達方式上都呈現出“混搭”的狀態。
1 “混搭”是“現成品藝術”的同義概念
“現成品藝術”的概念是由藝術家馬歇爾·杜尚(Marcel Duchamp)提出的。在1917年美國獨立藝術家展覽時,杜尚利用自己評委委員的身份,要求把一個男士小便器作為藝術品送去展出,這成為現代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他這一顛覆性的諷刺行為,像戰爭一般毀滅了傳統美術的意義,挑戰了知識分子對藝術的重視。面對外界的爭議,杜尚提出了“現成品藝術”的概念予以辯解,他認為是否親手制造了小便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藝術家的選擇,賦予一個平凡的衛浴用品新的概念和標題,使它在新的概念下失去實用價值才是藝術。杜尚的藝術觀念引發了筆者的思考:藝術是有法則的嗎,藝術就應該高高在上被膜拜嗎,藝術就真的應該高于生活嗎?這些思考讓筆者在創作時膽大了起來,對身邊的物品更加敏感,對借鑒現成品來做藝術也產生了興趣。如圖1中的那堆易拉罐,就是筆者的作品《1989年》。幾年前,筆者在網絡上看到惡搞旺仔牛奶罐子的圖片(罐子上“卡通旺仔商標”的臉被畫得亂七八糟)時,馬上產生共鳴,被逗得哈哈大笑。同時,這樣的創意也讓筆者眼前一亮,因為它們通俗易懂,把原本該丟掉的垃圾變成了有用的東西,是能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創作而來的,是筆者喜歡的一種創作方式。
《1989年》是一個復雜的作品,它既運用了繪畫,又利用了商品,因此也可以說它是一個裝置作品。但定義它是什么類型并不是筆者感興趣的事,筆者最感興趣的是自己像上帝一般改變了身邊日常用品或者廢舊物品的命運,給了它們一個新名字,或者在重新組合之后將其放到了與實際用途無關的地方。
2 “混搭”是“波普文化”的時尚元素
以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為代表的“波普藝術”,也是對筆者的作品《1989年》影響較為深刻的藝術類型。他的藝術創作多是用絲網印刷術批量地復制一些湯罐頭圖片、明星頭像、新聞圖片等,這些作品看起來像一張張顏色夸張、艷麗的“時尚海報”。安迪·沃霍爾所在時期,美國快速跨入商業社會,人們在緊張工作之余已經無暇欣賞高雅藝術。安迪·沃霍爾的作品正好迎合了大眾的口味,以通俗、平面、批量生產的形式在美國社會中流行起來。安東尼·馬松在他的《世界藝術巡禮:沃霍爾時代》中就寫過,如此選材流露出沃霍爾對消費社會和名人崇拜價值觀的無限向往和崇拜。
藝術不可以是商業化的嗎?時尚算不算藝術?利用媒介傳播的圖片算不算藝術?隨著這些思考,筆者進行藝術創作的膽量也越發增大,好奇地嘗試各種東西。從最初擔心改編涂鴉這些潮流時尚的卡通、漫畫、電影角色會引起觀眾反感,到之后所有的改編圖像均選自網絡,直接把媒體素材轉移到商品包裝上的感覺真的很棒。也許旺仔牛奶罐子上的這些形象或顯得時尚可愛,或顯得亂七八糟,每一個罐子都呈現出不一樣的包裝,但是我們每天從互聯網上接收那么多信息,身體也必須輸出一些內容,就像作品《1989年》中所表現出來的那般復雜。
和麗斌曾在《跨度藝術展》畫冊中這樣解讀《1989年》:“裴梓燁喜歡對兒時熟悉的動漫形象重新改造,她用這種對兒時偶像的顛覆與改造的方式,實現了對既定的社會規則秩序的反叛,一種戲擬的夾縫中的自由,正是這一代人慣常的自我解壓與調侃的方式。”也許80后這個標簽就是我們共同擁有的記憶,但最重要的是大家看見這個作品后會回憶起生活的感受,然后會心一笑。在解讀與表達的不斷碰撞中,產生的許多新想法也為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1989年》在今后的創作中只會越來越復雜,加入更多的“成員”,每一次展覽的呈現方式也會是新的排列組合,越發呈現“混搭”狀,這不僅是為了帶來樂趣,更是為了藝術創作而“不擇手段”。
3 結語
作為80后的藝術工作者,應當更多地去梳理自己的藝術作品與時代的關系,找到自己在藝術道路上的坐標。雖然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技術的進步帶來了知識與文獻的不斷增長,但是對知識的全面敘事和判斷是不可能的。這就是時代對人的影響,人再反作用于文化,于是“混搭”的時代產生了“混搭”的文化,最后產生了“混搭”的藝術。筆者深信表達的方式只是藝術的載體,通向藝術本身的道路可以是多元的,藝術的核心價值才是終極目的。“混搭”正是一種更加自由的藝術表現,它令人著迷,但也需要更加精進。
參考文獻:
[1] 竇薛霖.論當代中國裝飾藝術的發展趨勢[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06):93-94.
[2] 王立,王興中.城市社區生活空間結構之解構及其質量重構[J].地理科學,2011(01):22-28.
[3] 李曼.藝術混搭:一種新的審美風格呈現[J].電影文學,2014(07):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