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星
摘 要:本文以新中國成立前的8年戰爭為時間段,以筆者觀點結合事實案例的方式論述了抗戰時期上海產品設計的特點。
關鍵詞:抗戰;上海;產品設計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日軍對上??褶Z濫炸,集中于虹口、閘北地區的企業遭受重大損失。得以幸存下來的企業,面臨的命運無外乎被日軍強行征用,或被迫搬遷至內地,或就地遷入租界,更有甚者被迫閉門歇業。在戰亂影響下,一批異常活躍的私營企業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加之戰時美國在對華進行資金援助的同時不乏大量的美國商品輸入中國,在生產和設計觀念上都對中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1 原料緊缺與自力更生
抗戰后期通貨膨脹一年比一年嚴重。在外國產品大量對華輸入以及通貨膨脹日益嚴重等因素的影響下,國貨開始尋求新的出路。在技術革新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的同時,一些工廠在最困難的時期發揚了“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的精神。如重慶地區毛竹、木材等天然材料豐富,利用這些材料生產的產品具有強烈的時代符號特征。在當時流行一時的竹殼熱水壺、木殼熱水壺等都產生于艱難的抗戰時期。這些產品不僅是一個時代的印記,更是見證歷史的有力證據。
以竹殼為主要材料設計生產的竹殼保溫瓶,在當時以價廉、耐用、易運輸等優點深受市場歡迎。但隨著戰亂結束,市場經濟發展,新材料出現,竹殼保溫瓶的弊端也暴露無遺,受潮容易變形、怕蟲蛀等缺點導致其使用壽命并不長。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竹殼保溫瓶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2 外域文化交織的設計變革
20世紀20至30年代是上海較為穩定、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帶動了輕工業產品的發展,但是這樣的局面很快就因為日本侵華戰爭而告一段落。于是,包括上海輕工業產品在內的上海工業發展,在經歷了十多年的鼎盛時期后,在戰爭的逼迫下趨于衰落。
“八·一三”事變使上海大部分企業被迫內遷,頃刻之間,上海由一個極度繁榮的大都市幾乎變成了一座空城。繁華的上海商業頓現蕭條,即便是幸存的一些工廠、商行和企業也在日寇的高壓統治下頻頻破產、倒閉,這無疑使上海的輕工業產品漸趨衰落。這種衰落,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鼎盛時期那種繁榮而豐產的景象頓時消失得毫無蹤影;二是一些著名的企業家、資本家紛紛離滬避難,有的雖然仍居住在上海,但迫于戰亂也暫停歇業。在這種情況下,上海原本興旺發達的工商業跌入了低谷。
但是,蕭條和沒落并不等于滅絕。由于客觀存在的種種原因,激發了上海很多企業家的經商熱情,在外國商品涌入上海并對本地產品造成強大競爭壓力的背景下,我國產品的改良也邁出了艱難的步伐。比如,“金星牌”鋼筆和“華生”牌電風扇等具有代表性的產品。
抗日戰爭爆發前,華生電風扇進入全盛時期。1931年,“華生”牌電風扇在國內25個城市、東南亞近10個國家與地區設立銷售點;1936年,“華生”牌電扇年產量已達3萬余臺。華生電扇憑借其可靠的質量、低于舶來品的價格,逐步擴大了產品銷路,年產量達3萬余臺,市場延伸到內地和南洋群島一帶,成為廣大華僑心目中祖國民族工業的代表產品。
抗戰爆發后,華生負責人深深感到華生電風扇要與外貨競銷,除了要在商業上采用各種有效手段之外,還要在產品質量上有獨特的優點。因此,其從徹底改革工藝和提高質量著手,在吸取“奇異”①優點的基礎上對一些部件進行了改進。例如,把原來的鑄鐵底改用鋼板拉伸,既減輕了重量,又減少了加工量;同時增加機械通風,使電機升溫降低;搖頭部分以鋁合金代替鑄鐵,使之更為輕巧靈活;鋼風葉增加鍍鎳,使外表益臻美觀。
另外,華生廠在電風扇設計上參照美國“奇異”牌電風扇樣機的同時自行研究機械技術,對電風扇做了許多改進工作。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兩者不論在機械工藝(波箱設計)上,還是在外形款式(扇葉、網罩、外形、尺碼)上均十分相似。先不論“華生”牌是否抄襲了“奇異”牌,又或者華生廠的制造技術是否對“奇異牌”的產品進行了改進,從保守的角度看,當時華生電器制造廠的生產水準無疑已達到了國際標準;事實上,華生電器制造廠的產品在當時已遠銷至菲律賓、越南、新加坡等地。
3 結語
各企業在戰時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紛紛另辟蹊徑,發揮地域資源優勢。改變內陸工業化水平的不僅是從沿海城市內遷的工廠,隨之逃亡至內地避難的資本家也在內陸地區重新建廠,重慶等其他內陸城市的工業化水平得到提高,不少工業開始在內陸復工。大批工廠企業在內陸地區復興,使得當地無論是軍事用品還是生活用品的供應水平都得到了較大提高。當時在內陸復工的工廠要面對的困難極多,其一是內陸本身在戰前并沒有發展工業,其二是日本對華的封鎖使得很多外國的工業原料不能進口。由于基礎的不鞏固及資源的短缺,戰時工業落得黯淡的景況。
注釋:①“奇異牌”電風扇的得名,源自其英文“GE”的漢語讀音。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商業儲運公司,上海百貨采購供應站.百貨商品養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1:97-98.
[2] 潘君祥.中國近代國貨運動[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174.
[3] 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4474/node58575/node58717/node58725/userobject1ai46784.html[DB/OL].上海市地方志辦室(網頁).
[4] 郭恩慈,蘇玨.中國現代設計的誕生[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