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炳南
摘 要:本文試圖從空間視覺的角度出發闡述建筑與環境邊界的關系,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環境中,空間的更有效利用顯得更加重要。柔性邊界處于建筑實體與環境景觀的交界處,通過邊界的柔性設計,營造一個整體的人居環境,形成一個較高品質的人居空間形態。
關鍵詞:邊界;柔性邊界;空間;空間滲透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擴展,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環境中,空間的更有效利用顯得更加重要,因而人們不再孤立地看待某個建筑物,而是將建筑物融進城市環境空間,從而進行更加全面的綜合考慮。充分利用有效的邊界設計,創造出更多的滲透性的空間,實現更加高效、緊湊的城市環境空間。
1 建筑邊界
所謂的“建筑邊界”是指在建筑實體與外部環境的銜接部分,它可以是空間、實體或者是某種分界帶。一方面,通過圍合形成建筑體或者一個建筑空間;另一方面,它也是城市環境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而言,它也是環境景觀的邊界。不同的建筑邊界有不同的形式,可以單單只是建筑外墻,這樣的邊界形態清晰可辨;也可以是一個空間,與環境之間相互融合的地帶,這樣的邊界就比較模糊,沒有實體的分界線,是環境與建筑的過渡區域。在空間的利用上,他們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我們將這樣的邊界區域稱為“柔性邊界”。“柔性邊界是一種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過渡區。它們常常能起到承轉連接的作用,使居民和活動在私密與公共空間回旋時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更加輕松自如。”[1]
2 柔性邊界的作用
近些年來,柔性邊界在建筑設計及環境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柔性邊界的作用在建筑環境設計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
2.1 空間之間的相互滲透,提高空間利用價值
柔性邊界處于建筑實體與環境景觀的交界處,通過邊界的柔性設計,能夠將建筑的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聯系起來,空間的功能作用相互滲透。室內空間向外延伸,擴大室內空間的空間形態,同時也增加了空間的可利用率。室外空間向內延伸,將環境景觀引入內部空間,提升內部環境的品質。柔性邊界的交織部分便成了共生地帶,使得建筑空間在城市環境中形成自然的空間形態。空間的延續使得建筑物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空間,而是融合在環境空間中,使其具有開放性和可達性,營造一個整體的人居環境,形成一個較高品質的人居空間形態。
2.2 與環境的融合,增強城市景觀的協調統一
柔性邊界與環境的融合,可以將建筑空間和城市環境有機結合,減弱建筑實體與城市環境的空間差異,同時消除建筑實體在城市景觀環境中的突兀感。當新舊城市建設時,柔性邊界起到調和作用,使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建筑表皮設計中,柔性邊界也起了積極的調節作用,亦可增強整體環境的層次性。在建筑空間的形式美感上,柔性邊界的存在使其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2.3 增強城市的親近感,滿足人居需求
人工砌筑的高大堡坎、院墻、圍墻這樣的剛性邊界,讓城市顯得更加冷漠與孤獨,柔性邊界的“開放性”使城市變得更加人性化,讓空間更加親近自然。
3 柔性邊界設計的啟示
3.1 空間的滲透
通過空間的相互滲透方式形成柔性邊界,包括視知覺滲透、行為滲透及自然景觀的滲透。
知覺滲透是通過對空間認識的延續性和順序性,使人們對邊界感知產生轉移,形成一個漸變的視覺過程。邊界形成的滲透,引導人們對空間的感知,形成兩個不同性質的空間轉換過程,滲透是結合了時間和運動的邊界作用。在形態上,知覺滲透使建筑邊界以透視變形、結構轉折、界面開發的形態來引導,同時也相應地暗示了某種停頓。總之,是在視覺上將不同的空間形態連成一個有機整體。
邊界的開放性為行為活動提供了合適的條件,不同的行為活動多可以在柔性邊界進行。這樣的行為活動充分體現了柔性邊界的相互滲透性。例如,在開放式的建筑廊道舉行某些活動,由內向外延伸、滲透,始終是在建筑空間的感覺。這里的行為活動,已經將建筑內部和外部完全融合。
通過柔性邊界的滲透作用,使建筑物和環境景觀相互融合,滿足人們渴望自由、親近自然的愿望。
3.2 空間的轉換
通過建筑邊界的空間相互轉換,這樣的轉換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當陽光充足的時候,人們喜歡到建筑周邊進行一些室內活動,長期的戶外生活要求那些室外空間具有室內的形式和性質。因而建筑邊界不再是剛性邊界,而是與內部空間相互滲透,一起構成建筑。通過對柔性邊界形態、尺度、表皮等方面的設計,使得外部空間如同建筑的內部形態,形成空間的融合。建筑空間或是城市空間并不是靜止的、孤立的,它們之間有著這樣那樣的關聯,彼此同構、融合、延續。模糊的邊界造就了內外空間的滲透,使建筑與環境得到更好的融合。
4 柔性邊界的空間滲透方式
4.1 界面滲透
界面是建筑物的具體邊界,用于分割空間和界定空間。界面的性質影響著人們感知空間的體量感、視覺形態,建筑與環境的融合、滲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界面的存在形式。
設置與外部空間環境直接鏈接的通道、平臺,形成不同層次的建筑入口,增強空間的延續、滲透;景觀環境中的綠化,水體直接貫穿或是延伸至建筑內部,減弱建筑邊界的隔離作用,形成室內外空間形態的融合延續。
4.2 空間滲透
作為建筑內外空間的交匯空間,這樣的邊界以空間形態處于環境中,相對削弱了它本身的作為邊界的功能。它代替實體界面,用空間來分割空間,必然使之分界線軟化。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成室內外空間的過渡區,處于模糊區,既是室內空間又是室外空間的一部分。
利用向外延伸的邊界空間形態,建立建筑與環境的空間滲透。利用建筑的內凹空間形態,建立與環境空間的融合關系,常采用底層架空、局部架空等凹入式的空間形態。將底面架空,空間完全融合到環境中去,綠化便可以延伸到建筑內部,建筑與環境渾然一體。利用柔性構件的邊界形式,在建筑外圍形成新的空間形態,這樣的半公共空間既有一定的敞開性,又有一定的私密性,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使建筑內外空間完美融合。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曾這樣稱:“使我們在心理上也產生了一個轉換的過渡,有一種驅使內外空間交融的意向。人們早已習慣將灰空間運用于建筑設計和場地的營造之中,用來創造出一些特殊的空間氛圍。”
參考文獻:
[1] 楊·蓋爾(丹麥).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10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