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玉
摘 要:與許多具有一定發展歷史的城市一樣,上海近年來也遇到了由于城市中心區產業升級而導致的舊工業遺產功能置換問題,而上海1933老場坊項目的開發,帶動了同類型工業遺產向創意產業聚集區的改造和再發展的新風潮。本文將以上海1933老場坊的改造項目為例,探討其對上海城市人文環境發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關鍵詞:公共建筑;1933老場坊;創意產業
1 建筑背景分析
1933老場坊是建于1933年的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最為現代化的屠宰場,是根據宰牲工藝設計的鋼筋混凝土的機器。主體結構是由東、南、西、北4棟高低不一的鋼筋混凝土樓房圍合成的四方形廠區,正中是一座24邊形的圓樓。方、圓樓之間通過26座廊橋連接,各層上下交錯,貌似迷宮,其采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傘形柱無梁樓蓋”的結構形式,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至2002年徹底停用時已破敗不堪,但其價值并未被徹底埋沒,通過競標,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成功獲得了1933老場坊的改造項目,以將廢棄的工業遺產盤活,改造成為一個時尚中心。
2 1933老場坊改造設計
2.1 改造設計思路
1933老場坊作為工業遺產中的一類特殊性建筑,其無論是功能性質、設計美感、歷史淵源,建筑形式都不同于一般的工業廠房建筑,即使內部空間被多種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材料割裂,部分空間受到破壞和損毀,其仍然具有強烈的工業美感和建筑魅力。負責改造修繕設計的總設計師的態度是,“沒什么棘手的,就是清理干凈,不作任何處理就好了,建筑本身就很有魅力,千萬不要亂加”。在空間內部細節的改造上,設計也遵循了“無為”的思想原則,設計的第一步就是做“減法”,盡量還原建筑原有的真實性。建筑室內飾面材料各異,不同年代和尺寸的面料混雜且多為嚴重損壞,在改造中最大限度剝離沒有價值的墻面和飾面,按原工藝、原材料復原水泥抹面后通體打磨,保持風格一致,顯露出一種理性的節制感。而對于功能性分隔空間和新增所需設備都采用了可逆性原則,在建筑底層拱廊的立面原為鏤空設計,由于風格凌亂,改造時使用了可拆卸的活動式櫥窗遮擋,降低了對原本結構的影響且方便在恢復原貌時拆除。
2.2 改造設計手法
其一,無梁板結構和八角形柱帽。無梁板結構最初由國外建筑師特納成熟使用,他在1905~1906年最先使用擴大的蘑菇柱頭,在直角和對角的柱之間用了四層加固的鋼筋,梁的省略增加了額外的建筑空間,允許樓板的降低。板底平整是無梁樓蓋的優點,其可以不吊頂直接粉刷天花,結構高度小,與普通梁式樓蓋相比,可顯著降低層高。宰牲場選取無梁樓蓋作為結構原型,獲得了平整的天花和一定層高下的最大凈高空間,有利于通風和采光。
其二,廊橋空間。廊橋空間是該建筑最具有特質的特征之一,出于對“宰牲”工藝需求,建筑設計成“回”字型,外圈和內圈均有較多連通的橋梁,在當初的建筑設計中通過豐富的天橋體系匯集牲口到中心核,要比通過內環集中處理更省走廊寬度,從而增大了建筑內部的中庭空間,獲得了更多采光和通風空間。
其三,輕鋼屋面。該建筑中心圓區頂層為后期增加的一個簡易輕鋼結構石棉瓦頂,改造將中心圓區的1 ~ 3層作為一個整體,上部用鋼結構玻璃地板進行分隔后形成一個觀演舞臺,4 ~ 5層部分在覆蓋了一個大型圓形鋼球鉸架屋面后形成了一個多功能大廳,解決了原本建筑沒有集中空間的缺憾。老場坊的主體建筑沿用的是早期鋼筋混凝土結構,無論是外立面還是內部都嚴謹地沿用了早期水泥樸素穩重的風格。而在圓形大廳則集中使用了黑色鋼骨和大量統一的落地玻璃等現代材質,不僅是四周環繞的窗,甚至舞臺地面也用玻璃搭建,在老場坊整體溫和質樸的歷史厚度中加入了一份銳利的先鋒氣息。
3 1933老場坊改造的價值意義
建筑有三個生命:一是功能生命,二是結構生命,三是文化生命。該建筑的功能生命——屠宰場的使用已經結束,結構已步入老年,但文化的價值反而凸現,具有神秘感的廊橋空間無疑是現實建筑中獨一無二的。設計完成后,最想提及并強調的主要元素或特色是通過水泥飾面的打磨而保留了神秘而豐富的廊橋空間,通過金屬和玻璃而加入了時代的元素,并保持了與歷史的距離。這個項目中最大的挑戰是保持建筑的神秘空間,同時又能為現代所用。該建筑當時是根據宰牲的工藝進行設計的,是功能主義的工業建筑,當時的設計師并非想創造一個非凡的空間。
3.1 社會價值
工業遺產從城市整體規劃上具有平面規模大,擁有良好的城市交通便利條件和大容量的基礎設施等優勢,在未來的更新和改造發展上具有良好的先決條件。出于對城市脈絡的綜合考量,1933老場坊選址定于沙涇路,此地距離鐵路與碼頭較近,方便利用港口的運輸能力疏散生產污物,利用鐵路運輸肉制品售賣,其先天優勢都為后期的改造工程打下了優良的基礎。
1933老場坊改造后,由原本的工業空間轉為民用空間,因老場坊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建筑特色,其作商業項目使用便可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提高商用價值。同時推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上海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極高的社會價值。
3.2 公共價值
1933老場坊屬于工業常規性空間,具有空間尺度均衡適宜的特點,可以向商用、住房、展覽等多種功能方向升級和置換,通過合適的改造可以在較長時間內發揮作用。而該建筑的新功能定位由原來的工業建筑調整為一個時尚場所,包含了展覽、奢侈品售賣、休閑餐飲、酒吧等休閑娛樂的場所,其得益于工業建筑本身靈活開敞的空間布局,使室內出租部分可以根據使用商家不同風格的要求,進行更靈活的創意空間布置。
3.3 歷史文化價值
大多數工業廢棄用地均有著強烈的歷史和文化聯系,它們觸及到了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感情和記憶。而1933老場坊獨特的歷史背景,幽閉的建筑空間,古羅馬巴西利卡式風格帶來的強烈光影對比,使其一度成為滬上攝影師最為之瘋狂的探險樂園,它毀壞及衰敗的主題形象,成為越來越多藝術家創作的主題。老場坊在二樓設置展區空間,定期展示藝術家的作品,供參觀者免費觀展,其濃厚的文化價值,也吸引著無數藝術愛好者前來駐足。
改造后的1933老場坊,除了引進各種創意商鋪及開展各類時尚宴會,越來越多的導演也開始青睞這塊被改造后的“工業遺珠”,它的“美麗”得到了電影導演們的認可。周星馳拍攝的《功夫》,片中獨特的傘柱體就是取拍自老場坊;《小時代》導演郭敬明更是將電影中重頭戲的“時裝秀”部分全部放在了老場坊中,隨著幾位主演時隱時現的穿梭,老場坊中高低錯落的旋梯與廊橋,形成了奇妙的光線流動,老場坊帶來的大氣、簡約和優雅也為影片添彩不少。
2014年的一檔內地綜藝——《奔跑吧兄弟》,再次將老場坊推向大眾視野,通過“明星效應”及綜藝方式將老場坊第一次完整、全面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在擴大其知名度的同時,帶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
1933老場坊作為上海創意產業園的代表,它強調了工作和生活、休閑的結合,創意階層的個性化、在人文環境基礎上的創造力也促成了創意產業園公共空間的特殊性。同時,它也具備了城市公共空間的特點,具有開放性、多元性與包容性,對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設起到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