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摘 要:本文在東方設計概念下探討智造與活化的含義,闡述中國美術學院東方設計教學建設的思路、特色,并針對面臨的問題提出一系列的建設性思考。
關鍵詞:“東方設計”;東方智造;活化
1 東方設計引領下的東方智造
中國美術學院原名國立藝術院,是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主持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國立高等藝術學府,其設計教育與實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當年的圖案科。在80多年的探索歷程中,中國美術學院的設計教育由東方傳統圖案為原點,兼容并蓄、與時俱進、持續改革、銳意創新,拓展為具有國際化特征的當代設計學科。21世紀前十年,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博采傳統工藝、當代藝術、國際設計之長,適時提出“東方設計”的重要概念,逐步建立起以造圖、造物、造境為專業界域的獨特的“東方智造”設計體系,以傳承和弘揚本土的、傳統的、當代的、民族的、世界的東方設計文化為己任,有組織、有機劃、有意識地發掘東方地緣文化的本質,并以創新的國際化設計語言詮釋和傳播東方文化,引領了中國設計教育和實踐的新氣象。
東方智造承襲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精髓和“道內器外”的傳統造物觀,核心目的是以具有東方智慧的設計服務于全人類,創造美好生活,這是東方設計理念的務實踐行和物態呈現,也可以解讀為中國美術學院對東方設計的一種實踐性嘗試和階段性成果。
2 東方設計中的活化
東方設計源于古代東方的造物活動,其中包含東方先民的思想觀念、生活經驗、美學技藝,以及西方現代設計的概念和方法。在長期融合與發展中,東方設計圍繞生活需求,形成了一系列有立場、有思考、有判斷、有追求的設計觀念和技藝,并通過具有東方特色的形式表達出來。然而,歷史的發展和環境的變遷,令大量優秀的東方傳統造物思想、技藝和形式瀕臨消亡。現代化的開發和全球化的沖擊甚至使部分傳統文化成為絕學,使當代文化無以為繼。這不僅是東方傳統文化的悲哀,也是當下東方設計的遺憾。因此,結合當代生活時尚元素,對東方傳統文化進行創新,使之持續發揮致用價值,成為東方設計師責無旁貸的使命,也是其研究和實踐的重要內容。
需要強調的是,東方設計不是簡單狹隘的地域文化概念,而是在保持東方本土文化基因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彰顯其世界性,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文化溝通性和共享性的國際語言。所以,當代東方設計不是東方傳統符號的機械克隆或簡單再造,而是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通過創造性的變化對傳統與當代物質和精神價值進行辯證詮釋與批判重構,使之兼具本土國際的訴求性和傳播力。2007年,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院長吳海燕教授借用化學動力學詞語,首次將這種針對瀕臨消亡的傳統工藝和文化的創新行為加以引申,稱為“活化”。
在設計語境下,“活化”是面對正在消亡的傳統思想、技藝和樣式所采取的一種搶救性研究和實踐的措施,是指在理解傳統核心思想和技藝的基礎上,從傳統文化形態中提煉活力因子,注入體現當代生活需求和意識形態的新概念、新內容、新形式、新技術,使傳統文化在當代繼續產生致用于大眾生活和適用于時代需求的價值。這里的“活”是形容詞,表示積極、健康、適用之意;而“化”字在甲骨文中,由兩個相互倒置的人形組成,一個頭朝上站立,一個頭朝下入土,表示由生到死的轉變,引申為自然之造化。《黃帝內經》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化者,質變也,指新事物的生成,即漸變之成;變者,量變也,指舊事物的發展。可見,“化”含有動詞和名詞雙重詞性,表示事物的變化及其結果。從東方設計的角度上理解,活化的目的并非一味地恢復傳統文化的形式、內容和技藝,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后,就其核心思想和技藝進行客觀的鑒賞與解讀,并根據當代的生活需求和意識形態,將時尚元素注入其中或與之結合,把握傳統與當代精神之間的生態性關聯,找到東方傳統文化與當代需求之間的價值交集,借助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的力量解決當下問題,從而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東方設計中的“活化”,尋求的是國際化、民族化、生活化的時尚,而非流行。流行指當下熱門及泛濫的事物,從某種意義上看,流行雖得到大眾的追隨,但卻是一種很可能隨著量變而質變為庸俗的事物;而時尚指該時代所崇尚和追求之物,具有未來性、前瞻性、價值性、革命性、趨勢性,是東方設計關注的方向,也是成就“活化”的必要因素。
3 東方設計的教學建設
建院80多年來,中國美術學院設計類學科以圖案學研究為基礎和脈絡,承襲中西合璧、兼容并蓄、傳統出新的優良學術傳統,譜寫了東方設計的學理與文脈,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持續探索中,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化特征的東方設計教學思路和體系,下設東方營造(綜合設計系)、東方織造(染織與服裝設計系)、東方視覺(視覺傳達設計系)、東方智造(工業設計系、設計制造業文創中心)四大專業板塊。根據專業教學特點和社會實際需求,四大板塊在教學、實踐、展覽方面既保持了各自的專業獨立性,又不斷尋求跨界融合、協同創新的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不同專業的優勢,通過人才創意和技術資源的互動互補而實現高效發展,成為中國美術學院設計教育的重要特色。
4 思考與展望
在充滿變革的信息時代,東方設計在歷史、文化、民生等方面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使命。立足本土現狀,面對國際挑戰,中國美術學院吳海燕教授曾提出一系列有關東方設計教學建設的思考:
第一,定位理念思考。定位和理念決定事物發展的方向,也決定事物發展的深度和高度。東方設計的理念思考是與時俱進的常態性自我審視,主要包括如何在知識網絡時代堅守大學獨特的精神?如何站在中國歷史文化角度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方設計學科體系?如何站在中國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角度提升設計產業的發展?如何站在互聯網時代構建獨具特色的東方設計教育體系?如何站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前沿思考中國設計學科的未來?
第二,進化關系思考。人類的進化使得設計引領并促進社會的發展,教育的進化是提升東方設計教學水平的前提。東方設計的發展涉及一系列關系的思考:東方設計的學科與科技協同創新的進化關系,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態進化的關系,學科設置與國家發展進化的關系,教育特色與文化進化的關系,人才培養與產業轉型進化的關系,知識縱橫與跨界的進化關系,教學大綱與社會發展的進化關系,課程設置與價值進化的關系,課程要求與方法的進化關系,教師團隊與教學成果市場轉化的進化關系,教學標準與價值評判體系的進化關系,教學質量與學科整合進化的關系。
第三,創新技術思考。技術是實現特定目標所依靠的方式和手段。東方設計的教育與實踐離不開科學高效的技術支持,對技術的探究是當代東方設計的重要命題,如如何在當代設計中傳承和發展傳統核心技藝?如何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傳統文化數據的保護、管理和傳播?如何將傳統技藝與當代科技有機結合?如何研發與東方設計項目配套的創新科技?何為當代東方設計教育教學以及實踐的科學流程和方法?如何整合跨界專業技術以服務于特定設計項目?如何面向世界宣傳和推廣當代東方設計的理念和產品?
放眼未來,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方設計教育必將圍繞科學發展、可持續、協同創新等理念進行開展,立足本土、展望世界、活化傳統、開創時尚,與人類社會和產業結構發展緊密相隨。當代的中國藝術設計類高校應秉承東方文化的優良傳統,發揮自身學科及學術優勢,深化設計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擔當起培養與時俱進的東方創造性人才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