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偉
摘 要:吳彬主要活動于明朝萬歷年間,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萬歷間以能畫為授中書舍人,歷工部主事。工山水,布置絕不摹古,佛像人物,形狀奇怪,迥別前人,自立門戶。吳彬的畫作之中大多是人物畫與山水畫,夸張變形在他的畫面中隨處可見。吳彬的奇幻山水畫風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他與米萬鐘的交往有著很大的關系。
關鍵詞:尚奇;交往;居士
吳彬的畫作之中大多是人物畫與山水畫,夸張變形在他的畫面中隨處可見。吳彬的奇幻山水畫風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他與米萬鐘的交往有著很大的關系。臺灣的學者劉馥賢就認為吳彬奇幻山水和他與米萬鐘的交往有著很大的聯系,并且提出其奇幻山水靈感的來源就與米萬鐘收藏的奇石和晚明賞石的愛好相關。吳彬受到奇石的啟發,將奇石或盆景放大而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畫風。由于他們經常在一起探討繪畫之事,又是贊助者與畫家的關系,而且同為居士身份,有著許多相同的興趣愛好,所以米萬鐘對吳彬畫風的影響極大。
米萬鐘是晚明時期著名的文人,書法與董其昌齊名,并被稱為“南董北米”,他的繪畫則受到吳彬的影響。米萬鐘以“好石”著稱,可能與其為米芾后代有關。米芾是著名的書法家,性格古怪,做事放誕不羈,所以也有“米顛”之號。米芾喜愛收藏奇石并到了瘋狂的地步,而米萬鐘又十分推崇他,興趣愛好等都模仿他,所以在《六合縣志》中載“有石癖,似南官,其書畫亦妙絕一時”。米萬鐘修建園林后,結合勺園及自己收集事物的講究建立了“米家四奇”,并以此來烘托他晚明奇士的身份,究其原因其一為園林寫園記,其二為在晚明“尚奇”的風氣下,將此作為自己的一個標志。四奇分別為米家園、米家燈、米家石、米家童。
收藏奇石的愛好并且請畫家為他收藏的奇石作畫。吳彬的《十面靈璧圖》將不同角度的靈璧石加以組合,董其昌曾題“以孫知微畫火法,為此石傳寫神照”,將石頭的紋理描繪得如火焰般的,有靈璧石的層次的特點。這張畫作完成之后,米萬鐘請來了董其昌、陳繼儒、李維禎、高出等欣賞此作,并且為其題跋。龍膺也載“非真、非幻、非雕、非鐫、作非非想”,將之命名為“非非石”。米萬鐘也曾請藍瑛作《靈璧石圖》,并為“仲儒老社翁”畫米萬鐘所藏的靈璧石,藍瑛《拳石折枝花卉冊》并自題“丁酉花朝畫得米家藏石,并寫意折枝,計二十頁”表示他也曾畫過米家石,藍瑛運用富有變化的筆墨,或快或慢、濃淡干濕的墨色,生動地描繪米家石的石質面貌。李日華題《米友石擊石圖》《擊石圖》應該有另一件米萬鐘自己描繪的靈璧石圖。米萬鐘自己曾作《畫石長卷》來描繪奇石。米萬鐘通過這個方式來描繪奇石并請文人題跋書寫,提高奇石的文化深度與米家藏石的知名度。
吳彬也積極參與了米萬鐘在園林中的雅集活動。吳彬也與很多文人交流、吟詩、賞梅。在傳統的繪畫鑒賞中,職業畫家一直未受到重視,而在晚明時期,很多出色的畫家之中大多需要依靠贊助人,要劃分出業余畫家和職業畫家已經不像之前那么容易了。在晚明時期,職業畫家出身的藍瑛、陳洪綬等要想清楚的界定自己的身份是不可能的。米萬鐘是吳彬最為重要的贊助人,所以吳彬在作畫時也會考慮到贊助人的身份。除了社交活動之外,吳彬同米萬鐘都是居士身份,使他們之間有著更為密切的交流。從米萬鐘收藏吳彬數件人物道釋圖來看,米萬鐘喜愛羅漢圖,并更加青睞吳彬之作,所以在許多畫卷中不僅有收藏印,也在吳彬作品中發現了很多米萬鐘的題跋。在《十六羅漢圖卷》卷首,眾香居士米萬鐘”也表明了他居士的身份,而在卷尾則有米萬鐘、湯賓尹的《心經》。在另一張《十面靈璧圖》中米萬鐘題“石隱庵居士米萬鐘”,這表明了米萬鐘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同吳彬在南京的“枝隱庵”相呼應。
吳彬在1608年為米萬鐘作《山陰道上》。畫中不僅有奇幻的山體,云氣也貫穿在畫面中。山石的結構不是現實中的,而像是不斷復制的。值得一提的是在畫面的卷尾,在巖石之中像石刻般的長篇題跋:“米仲詔先生才品高古,其緒業直駕襄陽氏而上,寓內仰止者襲其書畫詞翰不含洪璧。余幸神交于辛丑(1601年)冬,識荊于丁未(1607年)歲,頃先生拜邑侯之命,治古棠,以此長卷索圖。圖雖勉匯晉唐宋元諸賢筆意,然政恐莫肖古人風韻之萬一,而類乎東施效顰,丑態盡露。覿者無不捧腹而遁。先生無亦嘉其志向,遂授一匕刀圭俾之鮮容,生平愿足,又奚敢望西子哉。則先生以謂何如如。”可見,吳彬與米萬鐘在1601年開始“神交”。1601年的《羅漢圖軸》先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在畫作左下方有“米仲詔收藏圖書”“米仲詔書畫印”兩方印,這件作品原為棲霞寺所作的羅漢圖,可能被米萬鐘購買,在吳彬描繪《山陰道上圖》時開始往來。1615年,吳彬為米萬鐘的園林作《勺園圖》和另一件人物道釋圖《十八應真圖卷》,可以從題跋中看出吳彬作于湛園的秀佛居,而湛園也是米萬鐘的私家園林。在他們交往的過程中米萬鐘的繪畫受到吳彬畫風的影響。米萬鐘的一張扇面《層巖山居》極具吳彬奇幻山水畫風的色彩,畫面的山體表現及白云處理的方法同吳彬《山陰道上圖》多為相似。
吳彬奇幻山水畫的創作與米萬鐘收藏的奇石有關,并且在晚明時期賞石,并將觀賞石作為盆景。《十面靈璧圖》從多角度描繪了米萬鐘收藏的一塊靈璧石。從十個不同的角度進行描繪,并且每個角度的奇石都會朝著一個方位傾倒,就像是讓觀者拿在手中把玩,這種獨特構圖讓畫面更為靈動。在這十張畫幅中,每個角度上都有著米萬鐘的題識,分別表明了每個角度奇石的特征,其中一個角度的題識寫道:“此從石后觀底也。初予得石,見其平坐于幾,驟惜為截斷者,……如木之枝,如水之脈,若亂而實整,若斷而實續,始知凡物自具一形質,即自具一造化也。故玩之者,必去此始得其竅,而貌之者,亦必得此始傳其神歟?”米萬鐘詳細記錄了奇石的尺寸與相關位置。
吳彬在創作時會關注到擁有者的身份。米萬鐘多次走訪寺廟且經常拜佛誦經,其形象被陳洪綬描繪在《雅集圖》中,主要描繪了在園林中與袁宗道、袁宏道等文人舉行佛教儀式的集會活動。吳彬為米萬鐘所繪的《山陰道上圖》中描繪了有關佛教的景色,將在天臺山的石橋嵌入山體的變化中,在畫面中有三座類似于佛教寺廟的建筑和兩座佛塔,還有一座造型獨特的橋梁。這種造型的橋梁在《歲華紀勝圖冊》的端陽冊頁出現過,應該與佛教有關。吳彬在選擇題材時就考慮到了米萬鐘的居士身份,并因其為米芾后裔,故有仿米氏山水的特點。另一方面,米萬鐘收藏的人物道釋圖有《羅漢圖軸》《十八應真圖卷》,在《十六應真圖卷》上題“眾香居士”,在《十面靈璧圖冊》上題“石隱庵居士”,他們同為居士的身份使他們有了更多共同的話題。
參考文獻:
[1] 呂曉.吳彬、米萬鐘“勺園圖”初探——兼談吳彬與米萬鐘的交往[J].紫禁城,2008(11).
[2] 王鈴雅.勺園與米萬鐘文化形象的形塑:《勺園圖》相關研究[D].國立臺灣文學院藝術史研究所,2013.
[3] 黃曉,賈珺發.吳彬《十面靈璧圖》與米萬鐘非非石研究[J].裝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