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原生態民歌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也是我國民族音樂發展不可缺少的源泉,極具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因多種因素的限制,原生態民歌未能得到更好傳播。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化,中國音樂教育也飛速發展,將原生態民歌與高校聲樂教學融合,已是現代高校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原生態民歌不僅得到傳承,還豐富了高校聲樂教學,學生審美水平亦可得到有效提高。
【關鍵詞】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原生態民歌;民族藝術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255-01
原生態民歌是指我國各民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民間流傳的歌唱形式,屬于我國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民族原生態民歌種類豐富多彩,比如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河套與周邊地區流傳的漫瀚調、爬山調等。現代民族聲樂教育學家已認識到,原生態民歌具有傳統文化資源,極具開發與利用價值,將其融入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意義重大。
一、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現狀
(一)高校民族聲樂教材選擇
高校民族聲樂教材選擇的都是具有民族風格的歌曲,比如劉麟作詞、王志信作曲的《孟姜女》,此曲是敘事體民歌,在我國廣泛流傳。《孟姜女》經劉麟與王志信的改編,由簡單的民歌變為大型聲樂作品,使得民族聲樂音域變得寬廣,以抑揚頓挫的歌聲描繪出了美妙的歌曲意境。
(二)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借鑒
我國高校對民族聲樂教學的借鑒與美聲唱法的學習,使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及表演風格有所突破。比如真假聲的有效結合,使得民族聲樂上、中、下三個聲區統一,且將民族韻味的咬字、吐字建立在良好的氣息之上,將真假聲建立在混合共鳴的基礎上,使得發聲更為通暢與統一,音色亦變得更為圓潤與明亮,增強了歌唱表現力。
(三)高校民族聲樂教學限制
我國許多高校陷于西方古典主義發聲原理及審美追求中,諸多教師進行民族聲樂教學時,僅注重西方聲樂標準化與程式化,導致學生的演唱風格千篇一律,許多經過專業訓練的歌手,在演唱極具濃郁地方風格及民族特色歌曲時唱不出其中的韻味。高校中許多學生對民族歌曲的文化含義不了解,在演唱中忽略了諸多關鍵的細節。
二、原生態民歌與高校聲樂教學融合的意義
原生態民歌是傳統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具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
第一,原生態民歌使得高校聲樂教學內容更為豐富多彩,確保高校聲樂教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第二,原生態民歌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其以唱法與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培養想象力及創造力的途徑,學生通過不斷學習與積累,可以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和了解原生態民歌的精髓,從而增強音樂創造力;第三,原生態民歌可以有效提高現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學生通過學習經典優秀的原生態民歌,領略到前人對生活與自然的熱愛,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綜合素養得到提升;第四,原生態民歌可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學生通過對原生態民歌的學習,更能理解與認同民族文化精神,并在未來藝術路上不斷傳播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
三、高校民族聲樂教育與原生態民歌融合的措施
(一)合理處理原生態民歌與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關系
要處理好高校民族聲樂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習原生態民歌。比如,教師可將一些鄉村民歌手請進課堂,讓學生聽到原汁原味的民歌演唱,學會把握民族歌曲演唱技巧。同時還可引導學生深入民間學習,領略民間聲樂藝術家的藝術氣息,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抓住原生態民歌的根。
(二)于聲樂教學內容中增加素質訓練
高校民族聲樂教育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增加素質訓練。比如聲樂課程不僅有聲樂練聲的內容,更應加入相應的民歌與戲曲表演,同時演唱的歌曲務必與時俱進,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高校民族聲樂教育不僅要借鑒美聲唱法的精髓,更應依據歌曲風格合理訓練學生的倚音、滑音、顫音、直音、嘟嚕音等潤腔技巧,讓學生能靈活運用真假聲演唱好中國各地區與各民族的歌曲,以及中外藝術歌曲。要讓學生明白歌唱技巧是服務于作品表現的,要根據作品風格適當改變唱法,完美演繹諸多聲樂作品。
四、結語
將原生態民歌與高校聲樂教學相結合,可確保原生態民歌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推動高校聲樂教學不斷進步。本文分析了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現狀,探討了原生態民歌與高校聲樂教學融合的意義,提出了高校民族聲樂教育與原生態民歌融合的措施,以此為高校民族聲樂教育與原生態民歌融合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程析.原生態民歌與高校民族聲樂教學[J].藝術教育,2016(2):62-63.
[2]伊娜.試論原生態民歌融入高校聲樂教學的啟示[J].藝術教育,2016(9):82-83.
[3]何益民.論高校音樂課堂引入原生態民歌的必要性--以桑植民歌為例[J].音樂時空,2014(13):98-99.
作者簡介:
李世鵬(1965-),男,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