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吳越春秋》是一部歷史演義小說,該書主要講述的是吳、越兩國爭霸的故事,其文學性較強,長期以來受到廣泛關注。書中涉及的公文文書較多,本文主要對其中的軍事文書進行簡要探析,挖掘《吳越春秋》中的軍事謀略思想,總結當代的民俗風情,為《吳越春秋》的研究另辟蹊徑。
【關鍵詞】吳越春秋;軍事文書;民俗;思想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285-01
一、《吳越春秋》中的軍事文書
(一)諸侯國之間使用的“盟”
“盟”出現于西周,是各國諸侯為了達到聯合的目的擬定的協議性公文。春秋戰國時期,盟文得到廣泛應用。《吳越春秋》中盟文出現了五次,兩國在發展的過程中,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訂立了盟約,并且兩國都要遵守盟約,相互保護,共同發展。
(二)征戰的動員令“誓”
“誓”是征戰前君王向將士們發出的指令,旨在鼓舞士氣。在《吳越春秋》中只有一篇越王出征吳國時的誓文。
(三)君命文書“命”
“命”是誥命文書中的一種,有表達君命的作用。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王室制度的沿襲,“命”也得以沿用,和同一時期的“令”相比,“命”突出的是上級對下級的口頭命令。《吳越春秋》中的“命”主要用于任命大臣或君王禪讓。
(四)春秋戰國時期的“令”
“令”是由西周的“命”發展而來的。作為春秋時期的新文種,“令”多由君王、重臣發布,帶有強制性。《吳越春秋》中有十幾處“令”,其主要作用就是頒發軍事指令,“令”一般篇幅短小、用詞嚴謹。
(五)宗教活動中的“祝”
祝禱是古時人們的一種宗教活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消除災難、獲得福祗。《吳越春秋》中的“祝”就是用文字表達美好夙愿的文書,其中有兩篇,一篇是群臣為吳王祝壽時吟誦的祝詞,內容較為喜慶,旨在營造歡樂的氛圍;另一篇是越王勾踐戰敗后去吳國服苦役,大臣們為他踐行的祝文,屬于禱兵文,用于出征前的祈禱。
二、軍事文書蘊含的軍事謀略思想
《吳越春秋》是一本軍事題材的歷史書籍,傳統軍事文書在書中的運用,使得該書的軍事特征更加突出。《吳越春秋》中所有的軍事文書蘊含的軍事謀略思想如下。
(一)心戰主義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認為:“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體現了心戰勝于力戰的思想。《吳越春秋》中,越王勾踐見大臣們沒有一個愿意為自己賣命,為了重整士氣,樹立威嚴,敲響警鐘,發布了警戒群臣的文書,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君王出征前對軍隊將士的吶喊助威和諄諄告誡,足以凸顯出《吳越春秋》對心戰主義的推崇。
(二)精兵主義
長久以來,中國都是一個用兵“重精不重多”的國家,由此可見國家對軍隊綜合素質的高度重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演化成統軍謀略。國家在鑄造精兵的過程中要嚴格篩選士卒,確保軍紀嚴明,君王在國家危難時刻,要懸賞求人才。《吳越春秋》中多處出現“命”和“令”,這都體現了軍隊嚴明的紀律性,體現了強烈的精兵主義精神。
(三)義戰主義
在中國古代,治兵治國治天下的一個重要準則就是“義”,這在《吳越春秋》中也得到突出體現。書中的“義”主要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盟友關系,其次是民生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吳越春秋》中的盟文,突出體現了君王處理國家事務時遵循的“仁義”和“道義”。吳王率兵攻打齊國前,伍子胥冒著犯上的罪名勸諫,告誡君王,百姓和將士的安危比一朝勝仗更為重要,由此可見本書推崇的義戰主義。
三、軍事文書中體現的民俗風情
眾所周知,《吳越春秋》的文學價值比史學價值更突出,其中的軍事文書不僅體現了軍事謀略思想,還反映了當時的民俗風情。
早期吳越一帶常受水災的侵襲,當地人民在和災難作斗爭的過程中形成了堅韌的性格,使得吳越兩國將士在戰斗中重義尚勇。再加上吳越時期的兵器鑄造技術比較先進,這為將士們出征打仗增添了士氣。因此,《吳越春秋》中的軍事文書真實記載了當時的民俗風情,體現了吳越人民英勇無畏、重情重義的精神。如吳王攻打齊國之前,伍子胥直言進諫,足以說明他的重義尚勇。另外,書中有四次記載君王運用五行觀天象推算國家的兇吉,這也反映了當時的一種信仰習俗。
四、結語
雖然《吳越春秋》中收錄的文書種類較少,但形式簡單,具有獨特的價值。《吳越春秋》中的文書和軍事相結合,在極大程度上拓寬了軍事謀略思想的展現途徑,也加強了該書的政治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李丹.《吳越春秋》韻散相間的語言形式探析[J].文教資料,2014(21).
[2]薄剛.《吳越春秋》祈使標記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6(03).
作者簡介:
郭禹顥(1999-),男,湖北十堰人,漢族,湖北省十堰市東風高級中學2014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