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活星
家校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是家庭和學校的共同愿望,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平臺和手段,但互動和溝通決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交流,而是要走向新的階段——合作。我國家校合作還處于探索階段和初級階段,面對的問題還很多。從家校溝通走向家校合作需要雙方溝通、切磋和磨合,在溝通的基礎上尋找有效的合作方式和途徑,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
一、明確責任,完善家校合作機制
家校合作需要完善責任機制。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解決家長與教師之間存在相互推卸教育責任和共育意識不強的問題,雙方已明確“家校合作”是雙方互動、主動有為的教育教學行為,在“家校深度合作”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形成雙方的具體職責,有明確的責任機制,并落實監管理。
完善溝通機制。建立媒介信息和雙向交流相結合的溝通方式。校訊通,家訪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完善評價機制。對教師、對家長的工作制度,規范教師與家長的關系,以依法治校的方法杜絕校園的不正之風,以教師高尚的職業道德贏得家長的尊重與支持。
完善管理保障。學校全面構建校家長委員會—級委會—班委會為縱線,親子義工、家長導師、家長項目義工、學校特色家校活動為橫線的家校工作管理架構框架網絡,全方位推進學校家庭工作。
完善培訓保障。邀請教育指導中心、教育局、區婦聯等專家到校進行工作指導,聯動各方力量,搭建家長學校新平臺,形成家校合力,促進家校教育順利開展。
二、拓寬家校交流渠道,增強學校德育實效性
學校積極拓寬學校與家長的交流渠道,互通信息,互相協作,形成強大的教育協作合力,使教師和學生、父母和子女、家長和老師之間擁有不斷的對話,讓先進的理念、創新的思維、鮮活的知識伴隨著思想和情感,在彼此之間的交流互動中積極有效地溝通滲透,為素質教育的實施創造良好的教育平臺。
1. 開展形式多樣的家長會
在召開家長會前,要確定好家長會主題,要求教師開出新意,開出成效。例如,專題性家長會:“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如何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又如將家長會升級為家長交流會,讓家長成為交流會的主體,互相交流學生的狀況以及處理問題的方法;教師也可以以家長的身份參與其中,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教育意見。邀請有關專家講座等。
2. 進行有效家訪
教師進行家訪的目的就是要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從而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成長,完善教學工作。在此基礎上,學校也會發放家校聯系單,一方面了解家長對家訪情況的反饋,如:五年級的一個家長在聯系單中寫道:此次家訪對我們家長和孩子收獲都比較大,因為我們作為家長平時比較忙,很少和老師、孩子三方面對面交談,通過老師對孩子在學校里的優點和缺點詳細的描述,讓我們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還有通過與老師的交談,使我們提高了如何給孩子檢查家庭作業和如何安排業余時間,使孩子在學習上有所進步。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家長對學校持續發展提出的金點子。還有家長提出:學校前期開展傳統節日文化的探究大家拍手稱好,但不能隨課題結束而結束,應該繼續開展下去,弘揚中華的傳統節日文化,陶冶孩子的情操……家訪工作的有序推進,化解了許多矛盾,解決了辦學過程中的一些問題。
3. 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主題活動
學校每年都會開展以家長、學生為主體的豐富多彩的德育主題活動,創新親子教育載體,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例如充分利用各種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母親節、感恩節開展了孝敬教育,給媽媽送一束康乃馨,給媽媽寫一封感謝信,開展感恩專題講座等,為了增加活動的實效性,我們也要求家長給子女回一封信,讓孩子與家長進行溝通,以增進彼此的情感,了解各自的內心需求,化解相互間的矛盾,也為家長與孩子的交流開辟了一個渠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