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貞華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批評教育。學生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出現(xiàn)錯誤的思想或言行。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不能因為疼愛而喪失原則,要堅持原則,敢于批評。然而在實施批評教育的同時,教師可能又會感到非常棘手。因為面對天真活潑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學生,批評輕了沒效果,批評重了又容易傷了他們的自尊心。所以如何把握批評的方法和技巧,既使學生認識錯誤,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又不產(chǎn)生逆反心理,還能催其向上,促其奮進,使其一生受益,將其引向成功,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批評應以愛與尊重為前提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全部認識過程是和情感密切聯(lián)系著的。認知決定著情感,而情感影響著認知,沒有任何情感的教育過程是不存在的。學生有過失要及時告誡、提醒,犯錯誤要適時批評、懲罰,而重要的是教師必須懷著愛心,要誠懇有善意,要與學生感情相通,用關心、誠心、情感來喚醒學生。教師絕對不能歧視他們,要尊重他們的人格,讓他們體面地接受批評。俗話說“仁者無敵”,“通情”方能“達理”。
二、批評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魏書生曾說過:“差學生受慣了批評,你表揚他一句,他永遠記得你;好學生聽多了表揚,你批評他一句,他一輩子不會忘記你。” 學生除了共同特點之外,由于性別、年齡、家庭背景、生活環(huán)境、心理特點、個性特征、所受的教育及現(xiàn)有的水平能力的不同,還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對于教師批評的反應往往是不一樣的,承受能力也因人而異。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育家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所以教育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這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和掌握每個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結合內(nèi)因和外因,根據(jù)所犯錯誤的性質(zhì)、程度以及學生平時的具體表現(xiàn),調(diào)整自己批評的嚴松程度,做到區(qū)分對象,因材施教。
三、批評應注意場合,因地制宜
批評的環(huán)境背景會為批評營造一種氣氛,影響批評的效果。教師在批評學生時要充分注意批評的方式及內(nèi)容是否同所在場合的氛圍相協(xié)調(diào),切不可隨心所欲,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不看場合,應該隨機應變地選擇場合開展批評。若是地點太隨便,可能會使學生不重視,心不在焉;但地點太嚴肅,可能又會使學生感到局促不安,恐懼害怕。針對不同情況,可選擇一些輕松、清靜、舒適的私下場所進行,給學生創(chuàng)造認識和改正錯誤的良好環(huán)境。例如安全教育、紀律教育應在正式、正規(guī)的場合進行,使學生提高警惕,重視自己的問題,這樣才能起到相應的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批評應注意分寸,因度制宜
學生要克服一個缺點,往往要經(jīng)過多次批評。為了讓學生記憶深刻,很多教師會像啰嗦的唐僧,整日苦口婆心,絮絮叨叨,大道理、小道理輪番轟炸,每次批評都是上一次批評的簡單重復,學生耳朵都聽出了老繭,變得麻木,甚至反感與厭煩。還有的教師一旦批評學生,就把學生以往的一切過失全掛在嘴邊,新賬老賬一起算,使學生產(chǎn)生反抗情緒。這樣非但不能達到批評教育的效果,還會產(chǎn)生負效應。所以批評不能過度超量,要注意批評的變化性,變化批評的環(huán)境、角度或方式方法等,使學生對每次的批評都感到新鮮,加深對批評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教師在批評學生時,要做到就事論事,不揭老底,使批評教育恰到好處,點到即止。
五、批評應注意時機,因時制宜
無論怎樣的批評,都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甚至還有可能導致學生情緒低落、消極,從而影響學生其它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師應慎重地選擇批評的時間,避免批評產(chǎn)生的負效應干擾到學生的其它活動。例如:不在課前批評學生以免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在考試前批評學生,以免影響他們考試時的情緒和心態(tài),影響他們的發(fā)揮和成績。除此之外,在比賽前,參加各種活動前,身體不舒服時,遭受失敗和挫折、受到其他教師批評時,也不能進行批評。
六、批評要把握尺度,因事制宜
批評需要根據(jù)錯誤的類型、性質(zhì)和程度的不同而展開。犯錯的次數(shù)可分為首犯和屢犯;錯誤影響范圍分為僅涉及個人和更多數(shù)人權益的;程度可分為給人帶來不便、麻煩、損失和傷害的;性質(zhì)有嚴重和輕微的。批評必須根據(jù)錯誤的類型而有所區(qū)分,若是因為一時糊涂而偶犯或初犯、情節(jié)輕微者,讓他認識錯誤或暗示其改正錯誤,點到即止則可;若是屢教不改或情節(jié)嚴重者,不但要認錯,還應施以適當?shù)膲毫Γ该餍袨榈膰乐匦裕屍浞此迹髮λ稿e誤承擔負責。
責任編輯 黃日暖
實習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