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芬
在不久前落幕的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大賽上,江蘇省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的參賽團隊脫穎而出,賽績創歷史新高,一舉拿下了兩個一等獎,其中魏樸、南嵐、王健三位教師的作品《膜生物反應器MBR的運行和設計》榮獲一等獎第一名。
賽績只是學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剪影,學校并不止步于賽場拿獎,而是借賽績鼓勵教師人人參與信息化建設,運用信息化智能手段,打造“智能”育人環境,深化校企合作,實現內外互連,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人人參與,打造“智能”育人環境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化建設成了職業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不僅加大對信息化軟硬件的投入力度,還鼓勵全校教師都參與到信息化建設中,用信息化智能教學手段代替傳統的教學手段。
經過幾年的發展與建設,學校目前已建成校園門戶系統和綜合信息管理平臺,教室配有150套多媒體教學系統、122臺有線電視,建成錄播直播系統,并匯聚了多形態的教學資源,構建了學習自主、協同教研的“智能”育人環境。
學校積極推進信息化教學工作,網絡覆蓋所有教學、辦公、生活場所。新增72臺觸摸一體機、20臺近焦投影機和50臺教學筆記本,所有教室和實訓室均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強大的硬件設施支持促成了全新教學模式的誕生,學校鼓勵教師上傳電子課件、教案、考評試卷等資源,創建學校獨有的教學資源庫。目前,學校資源庫庫存量已經達到40T,并且形成了“一師優課”的教學模式,即一個老師重點優化一門課程,實現精品教學。學校還利用錄播直播系統,要求每系部每周推薦一名專業老師錄播專業公開課,在網絡上進行直播,從而打破空間、時間的限制,讓教師可以隨時在網絡上觀看和評論,提升效率和參與度。
學校通過信息平臺的建設,打造了一個高水平的現代化數字智慧校園;以虛擬化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保障,構建了快速、安全的校園網絡,為全校師生提供了安全智能的數據環境、個性化的信息管理服務和優質的教學資源。另外,學校還建有一卡通系統和實時監控系統,升級了智能辦公系統,并通過物聯網、電子巡診對學校整體情況進行把控,讓教師在課前課后甚至校園外都能對學生高效管理。
面向企業,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它的本質決定了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發展的要求,現在的校企合作需要的是內外互連,即要求學校與企業雙方實現深度融通。”校長王廣武介紹道。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職業院校必須與企業實現深度合作,信息化建設正是為這種深度合作提供了一條便捷之路。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多年來的信息化建設不僅打造了“智能”育人環境,同時還把觸角伸向企業,通過網絡平臺技術的支撐,實現了校企深度融通。
隨著信息化技術在校企合作中的應用愈加廣泛,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攜手企業開發了相應的數據平臺,服務全校師生和企業。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在企業的實習情況及表現,學校還將與蘇州富強科技有限公司共同開發一款“實時反饋”學生在企業實習的基本情況和表現的新型軟件,以便加強對學生的常規管理。
職業院校除了為企業提供人才,還承擔了一定的社會服務責任,為企業提供培訓員工的服務,以期解決傳統的集中培訓場地、時間等受限的問題,提高培訓效率,學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平臺,將教學資源庫中的課程理論內容通過遠程教育的手段傳授給企業員工,實現多人同時在線學習,既提升了員工技能理論水平又提高了培訓效率。截至目前,學校為企業培訓員工達8000余人次,效果顯著。
學校名片
2011年8月,經連云港市人民政府批準,原連云港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連云港市高級技工學校、連云港市旅游學校三校合并,組建“江蘇省連云港中等專業學校”。學校積極實施師資素質提升工程,建設了一支“名師引領、骨干帶頭、新秀發展”的三維發展型師資隊伍,其中研究生(含碩士學位)91人,高級職稱152人(其中正高級職稱2人)。學校積極構建“集團運作、企校合作、基地共建、訂單培養”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校內實訓室210個,實訓設備總值6812.32萬元,建成了6個省級品牌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現代化專業群;建成學生校外實訓基地90個,學生校外頂崗實習率達100%,雙證書獲取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