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少敏
在教學中,教師要適當加強數學解題策略的指導,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解題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對學生解題策略指導,從而使“解決問題”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得當,是廣大教師追求的理想。
一、“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運用的步驟
1. 創設情景,收集信息,使學生理解題意。教師開始上課時,可以借助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當學生匯報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觀察匯報也能為解決問題提供認知的基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煥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營造氛圍。具體如下:①教師先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圖上看到了什么,給我們提供了什么信息,你發現了什么?”②讓學生認真獨立地觀看,分組討論和交流,并分享匯報和交流獲取的信息。
2. 小組合作,探究問題,讓學生找出解決方案。當學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后,給學生留出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每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和策略,還可以通過小組內的共同探究和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具體如下:①個人或小組針對問題進行自主探究。②教師啟發點撥。
3. 交流評價,解決問題,讓學生實踐整理思路。
4. 鞏固方法,拓展思維,讓學生鞏固解決方法。學生掌握了方法,還要不斷練習應用中深化理解。在這個環節中安排一些基本題,讓學生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解答,以達到鞏同應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發展性習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以拓展學生的思維,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具體如下:①結合學生知識,能力的差異,組織學生分層練習。②學生人人完成基礎題的練習,低等生在完成基礎題的基礎上,盡力完成綜合題,中等生在完成綜合題的基礎上,盡力完成提高題,優等生三種練習都完成。
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運用的常見方法
1. 畫圖法,是一種直觀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圖形具有直觀性,也是小學生特別喜歡的一種解答方式,它能將應用題中較復雜的數量關系直觀地表示出來。不但簡單明了,而且可以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畫出一些讓我們意想不到的圖。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畫圖的價值,保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 找規律法
找規律是小學數學的基本技能,策略是讓學生發現、經歷、探究圖形和數字簡單的排列規律,通過比較,從而理解并掌握找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推理能力。
3. 假設法
有些問題用一般方法很難解答時,可假設題中的情節發生了變化,假設題中兩個或幾個數量相等,假設題中某個數量增加了或減少了,然后在假設的基礎上推理,調整由于假設而引起變化的數量的大小,題中隱蔽的數量關系就可能變得明顯,從而找到解題方法。這種解題方法就叫作假設法。
例:甲從A地到B地,每小時走4千米,可以準時到達,如果每小時走5千米,可以提前1小時到達,求AB兩地的路程。
分析:“如果每小時走5千米,可以提前1小時到達,”假設繼續前進,在相同的時間內會多走5千米,通過比較發現,第二種速度比第一種速度每小時多走5-4=1(千米),一共多走了5千米,說明走了5小時,則AB兩地的路程是4×5=20(千米)。
三、“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運用的建議
1. 注重學生對問題的審題能力培養及收集信息能力。從解決問題的步驟來看,收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低年級多是以圖畫、表格、對話等方式呈現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純文字問題的量。教師需要注意的三種情況:一是題中的信息比較分散,應指導學生多次看圖,將能知道的信息盡量找到;二是題中信息比較隱蔽時,容易忽略,這時要引導學生仔細看圖;三是信息的數量較多,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收集相關的信息。
2. 鼓勵學生對問題的提出及質疑。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大膽提出問題的氛圍,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顯得十分必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在喚醒學生探索的沖動,培養學生敢于質疑。
3. 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交流的需要;而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4. 關注學生評價反思。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恰當地評價學生的想法,注意激勵學生外,還要組織小組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積極有效的評價。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