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寧江區伯都農業技術推廣站,吉林 松原 l38000)
摘要:不斷的提高人們對于土壤培肥的意識,對于農業生產環境的安全問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想要促進農業穩定有序的發展,只有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才能逐步突破國際貿易壁壘限制。
關鍵詞:有機種植;土壤培肥
中圖分類號:S14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07
1 有機農業土壤培肥途徑
有機農業是不同于傳統農業的新興農業技術,有機農業在種植的過程中使用有機肥料,通過合理輪作的方式保持土壤肥力,通過科學的方法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機農業生產必須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5618對一類土壤的規定,即高自然肥力、高土壤深度、可行性好,4%~6%的土壤有機質、堿解氮大于120mg/kg,速效鉀大于120mg/kg,水、肥料、氣體和熱量應該恰到好處,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的提高收益。如果土壤不能滿足以上的要求,就需要通過合理施肥來調節。
1.1 植物和動物肥料的來源
秸稈,把秸稈作為肥料時,使用前應該和動物排泄物混合起來,讓秸稈充分分解之后再施肥;畜禽糞便,通過堆肥來提高土壤肥力;自然環境產生的木灰,木屑;不含防腐劑的動物皮膚、骨頭、肉等,和其他食品工業的副產品,在使用前需要經過發酵處理或堆肥;種植蘑菇產生的廢物進行堆肥;草木灰;不添加化學物質和未經過化學處理的魚粉。
1.2 礦物肥料的來源
由于有機農業對于肥料的不同要求,例如,一些種植物需要的是鉀磷肥,所以不能僅僅使用有機肥料,在許多情況下還需要使用各種無機礦物肥料進行施肥,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可以通過一下幾個方式獲得礦物肥料:沒有任何化學處理,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的磷、鎂粉,石灰石、石膏等;通過物理方法得到的氯含量;小于70%的鉀礦粉;沒有經過任何化學處理和不添加化學物質的硼酸搖滾改進劑,鈣鎂、氯化鈣、氯化鈉和自然硫等。
1.3 微生物的來源
微生物肥料是指利用生物降解的副產品或天然微生物制劑的混合肥料。通過使用微生物肥料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還有利于有機肥料的分解,也可以通過增加土壤中有益的微生物菌群的數量來增加種植物的營養,有利于抵御病蟲害,促進作物更好的生長,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2 有機農業種植的土壤培肥技術
除了不斷拓展獲取肥料的途徑,以達到農作物對肥料的需求,減輕土壤與肥料之間的矛盾,還需要通過合理施肥技術來進行科學施肥。
2.1 合理的栽培
通過合理種植,提高表層土壤和地面條件,促使土壤中水、肥料、空氣、溫度恰到好處,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的土壤環境。保證頂層的植物根系的生長保持水分和轉換的有機營養充足。合理安排布局的作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的肥力,通過合理輪作、間作、套作(如豆科作物間作或旋轉,可以利用豆科作物根瘤菌固氮的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從而更有利于作物生長。此外,合理的灌溉和排水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的水分,有利于土壤肥力的穩定。水是土壤中最活躍的因素,灌溉和排水對農作物的生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科學合理的灌溉方式。
2.2 在不施肥的土壤中能夠長出作物
這是因為土壤本身具有肥力。植物生長需要滿足幾個因素,水肥氣熱。水即水分,氣即CO2、O2等氣體,肥即土壤肥力養分,熱即溫度。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不施肥能種出糧食的多少則取決于土壤本身所具有的肥力強弱。如若為黑土,開始可能不施肥產量依舊很好,如若土地十分貧瘠,長不出糧食的地方也大有所在。那么在土壤條件非常好的情況下,為什么還是要施肥?是因為植物以不同方式從土壤中吸收養分,使土壤養分減少,連續種植會使土壤貧瘠,為保持土壤肥力,必須把植物帶走的養分歸還給土壤。通過外界施肥將土壤養分進行補充,保證作物產量,這也正是施肥的意義所在。由此可見,肥料本身并不會傷害土壤,因為它只是起到一個補充養分的作用,但是為什么土壤會因此造成損害?原因是不合理施肥。比如長年過度施肥造成的肥害和地下水污染、只施用化肥不施用有機肥造成的土壤有機質減少,土壤板結,土壤菌群減少等等。
合理的施肥方式是有機和無機相結合,適量施肥。用無機化肥補充大量元素的養分,用有機肥培肥地力,增添有機質從而改良土壤。作為一個學農資專業的人來說,每當聽到現在種出來的蔬菜不好吃了,蘋果沒香味了,土壤不好了,病蟲害多了,這么想的人往往都忽略了除草劑和農藥因素。在農藥這方面,農田系統比較單一會造成蟲害肆虐,重茬的話危害會比較大,所以可以種幾年某作物,然后換種其他作物幾年,如此,蟲害可有所減緩。農藥的話可以不使用毒性太大對環境危害太大的以及無農藥殘留的,殺蟲除草這方面使用無機藥劑畢竟是最簡單快捷的方法。純有機生產中,有機農藥也是有的,更多的是從植物源礦物源中提取的,毒性很低,無殘留,一般3d之后就無藥性了。除此之外還有黃板誘殺、性誘劑、殺蟲燈等方法。
3 結語
通過人為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的過程。就是在一定的耕作制度下,通過精耕細作,合理施肥和灌溉等措施,使土壤不斷增進肥力,向獲得高產、穩產的方向發展。如太湖地區的鱔血黃泥土、珠江三角洲的泥肉田和華北平原的蒙金土等,都是人為定向培育的結果。有機種植農業要更好的發展,還需要深入研究土壤培肥的技術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張世玲.有機農業種植的土壤培肥技術[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
作者簡介:王強(1974-),男,吉林松原人,專科,中級,從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