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彬
(河北省邢臺市任縣農業局,河北 邢臺 055150)
摘 要:通過對田間試驗常規施肥的對照,分析出緩釋肥不同配比與用量的土壤硝態氮含量和產量性狀的變化結果,研究表明,對施肥的常規用量進行分次處理,發現在小麥生育后期土壤中硝態氮的含量仍然比較高。而對于玉米來說,緩釋肥在玉米的生長季表現出明顯的優勢。由此可見,對于農作物來說,緩慢的施肥更有利于作物的充分吸收營養,同時減少土壤的浪費。為了緩釋肥在玉米小麥的生長上達到最大的潛力,緩釋肥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在玉米小麥兩季生長直接的配置,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玉米和小麥的產量。
關鍵詞:小麥玉米;緩釋肥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24
緩釋肥具有養分緩慢釋放的特點,對于農作物它可以起到避免因養分過于集中而導致作物減產。另外,因為緩釋肥的有效周期比較長,小麥和玉米在生長周期之內一直都可以得到充分的養分給予,從這一角度來說,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比較了小麥和玉米土壤中氮的含量在不同時分條件下的變化動態,并且分析傳統施肥與緩釋肥情況下小麥和玉米產量上的差異,最后評估一次性施肥的可能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土壤選擇質地砂壤潮土,其小麥播種前的土壤ph值為8.10,有機質4.10g/kg。為了達到試驗的效果對土壤進行以下的處理:1次性施100%包膜尿素和小麥生長周期的3次緩釋肥。3次施肥的時間是種植前、返青和拔節3個時期,比例為6:4:2。而玉米分2次施肥,分別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比例為4:6。在尿素的選擇上選用n46%。磷肥選擇n18%r 磷酸二鉀和P2O12%的過磷酸鈣。鉀肥選擇K2O50%的硫酸鉀;試驗周期為輪作一個周期。
1.2 樣品采集與測定
測定并考核小區內的小麥和玉米的成熟期。考核小麥的穗高、株高、穗長、粒數、和千穗重的指標。對于玉米的考核以穗長、穗行數、穗粗、行粒數和百粒重指標。在小麥的0~20cm生育時期進行采集土樣,而玉米則在20~40cm進行采集土樣。然后用kci提取液進行震蕩提取, 之后測定硝態氮的含量和土壤含水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施肥處理小麥土壤硝態氮含量變化
隨著生理周期的延長0~20cm和20~40cm土層的硝態氮含量逐漸下降,而且施肥的效果顯著高于不施肥的效果。而對于緩釋肥的土壤,雖然前期的硝態氮含量比較低,但在0~40cm之間逐漸成上升趨勢。這主要是因為氮素釋放的原因。一次性施肥的土壤對比于緩釋肥分次處理的土壤表現出明顯的肥料浪費現象。緩釋肥的特點是不同階段的滿足農作物對肥料的需求,所以更大程度上節約了肥料的使用率。
2.2 不同施肥處理玉米土壤硝態氮含量變化
經過等量養分包膜氮肥,緩釋肥與普通尿素的對比可以發現玉米土壤在一次性施肥普通尿素的含量呈下降趨勢,前期會很高,后期逐漸下降。特別是20~40cm的土層。由此可見,一次性施肥因為其下滲比較多從而使得肥料的過于集中導致肥料的浪費。而減量條件下的緩釋肥要比一次性施肥的硝態氮的含量要低,但也高于一次性釋肥的水平,這也是緩釋肥利用率高的一個特點。
2.3 不同施肥處理作物產量及其性狀的變化
小麥的產量在緩釋肥的條件下要比普通施肥的條件下產量要高。這也表明,緩釋肥更能保證農作物在生長期對肥料的需求,小麥的生長在生育后期也需要一定的肥料供應,而一次性施肥在這個時候很難達到作物所需要的肥料。從而導致產量的明顯差異。而對于玉米來說緩釋肥比普通施肥在穗長和穗粗上有明顯的差異,由此可見,正是由于緩釋肥從而提高了玉米的產量。
3 討論與結論
對于肥料使用的重點來說,不是大幅度的提高施肥水平,而是如何提高其利用率和效率。就這一點來說,緩釋肥已經是目前的發展趨勢。因為緩釋肥不僅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同時也減輕了對環境的污染。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與常規施肥相比,小麥玉米在輪作條件下土壤的硝態氮含量沒有在緩施肥的條件下合理。緩施肥條件下的小麥玉米尤其在生育的后期仍然保持較高的水平,而且產量也相對增加。由此可見,保證各生育階段小麥的氮肥供應是提高其產量的前提。小麥農作物在中低產田通過緩釋肥不僅可以使得作物充分地吸收養分,而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從而起到了環境保護和節約成本目的。適應了國家關于農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另外,低產田的小麥玉米輪作區緩釋肥的應用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因為低產田的保水保肥和肥料的用量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所以在不同季節肥料的進一步優化配置還有待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同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春明,邱韓英,趙鐵錚.緩釋肥在小麥生產上應用效果初探[J].上海農業科技,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