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海
(黑龍江省友誼農場第十一管理區,黑龍江 雙鴨山 155809)
摘 要:黑龍江省是我國糧食產量大省,在水稻種植項目中,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都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只有利用有效的水稻種植抗病技術,才能在提升整體經濟效益的同時,優化地區水稻種植項目的基本水平。本文從水稻種植中抗病應用技術意義出發,對水稻種植中抗病應用的關鍵點進行簡要分析,并針對水稻種植中常見的病蟲害和防治措施進行集中的闡釋,旨在為種植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水稻種植;抗病技術;關鍵點;防治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11
1 水稻種植中抗病應用的意義
要想從根本上提高水稻種植的抗病能力和技術結構,就要實現水稻種植技術和抗病技術的有效融合。盡管如此,在技術結構運行過程中,種植效果和水稻種植技術還存在一些相應的問題,為了更好地順應時代需求,需要給予技術運行參數和運行系統更多的關注。要在發揮水稻技術保質增產的同時,提升水稻的抗病能力,減少成本的同時為農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 水稻種植中抗病應用關鍵點
2.1 水稻種植中抗病操作要結合實際情況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要結合黑龍江省自身的實際情況,確保技術結構和運行參數貼合水稻生產的實際需求,這也是保證水稻質量的基本要求。特別要注意的是,種植人員要結合實際需求選取最適宜的種子,才能保證水稻的常規化種植。在選種過程中,也要保證種子本身較為飽滿[1]。與此同時,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水稻種植結構和生產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選種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病害進行優化配置。另外,要在種子種植之前,要利用有效的藥物進行集中泡種,提升種子的抗性,確保整體種植過程中,水稻生長態勢符合需求。并且利用曬種操作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種子的透水性和透氣性,提高水稻種子的發芽率,保證幼苗健壯的同時,提高種子的防病能力,曬種時間一般控制在9:00—16:00,曬種天數控制在2~3d之間。
2.2 水稻種植中抗病操作要提高技術結構
水稻抗病技術研究的過程中,要保證育種途徑和抗病技術貼合實際需求,切實維護水稻生長所需的條件,并利用精細化管理措施提高水稻的病害防御能力。目前,較為有效的水稻種植方式就是雜交,能保證增產增值的同時,提高水稻防病蟲害的能力。而補澆“斷奶”水也能有效提高秧苗的忍耐力,若是揭膜水不充足,要保證及時補澆“斷奶”水。
3 水稻種植中主要應對的病蟲害和防治措施
對于黑龍江省水稻種植項目來說,稻瘟病是較為常見的病害之一。主要是真菌病害,也成為吊頭瘟或者是火燒瘟,若是水稻出現這種病害,甚至會出現20%~30%的減產。在應對稻瘟病時,要保證對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時期施加不同的藥物,確保苗瘟、葉瘟以及谷粒瘟等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穗頸瘟出現在水稻抽穗期,會在穗頸上產生許多褐色的小點,然后逐漸擴散。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陰雨天氣和光照不足,會產生病原孢子。在實際治理過程中,要保證在水稻育苗階段進行有效防治,利用20%的三環唑1000倍浸種1~2d。另外,要保證栽培技術和旱地育苗符合實際需求。在治療過程中,要利用20%的三環唑粉劑100g左右制成噴霧,集中噴灑,需要種植人員給予病害必要關注。
除此之外,要針對立枯病進行集中處理,立枯病主要是由于生長環境以及溫差、光照等因素不理想導致的,也是真菌性病害。需要種植人員要在播種前做好種子和床土的消毒工作,并且集中控制苗床的實際溫度和濕度。而在水稻發生立枯病后,要利用立枯克星和海藻酸碘噴劑進行集中噴灑,以保證立枯病得到有效防治。針對青枯病,要在水稻發病期利用灌水上床的操作,確保水稻葉片展開后能將水集中排出,并配合瑞苗青水劑,噴灑范圍約1mL/m2。
要想從根本上提高病害技術的實效性,就要進一步優化田間管理的管理措施,在加大通風力度的同時,確保水分充足且不會出現濕度過大的問題。病害防護工作是保證水稻產量和質量的關鍵要素,管理人員要進行認真的實地調查之后利用酸堿度為4.0的酸水進行有效噴灑,保證及時追肥和葉面追肥操作的有效性。
4 結束語
黑龍江省是主要的水稻產出省份,在水稻種植項目發展和建設過程中,要從抗病害技術的應用效果和價值出發,建構完整的水稻種植技術。只有提高防治手段和管控效果,才能保證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均衡,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進一步優化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為農業的良性運行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澤華,馬旭,梁莉,等.基于灰色關聯的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影響因素分析[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13,21(6):1167-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