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水產養殖系,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為了滿足高端海產品市場的供應需求,鮑魚養殖的規模逐漸擴大,但期間產生的問題卻層出不窮,其中鮑魚疾病的綜合防治成了養殖戶關注的焦點。據此,筆者針對鮑魚養殖存在的問題,淺析鮑魚疾病的綜合防治。
關鍵詞:鮑魚養殖;疾病;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96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26
1 鮑魚養殖存在的問題
1.1 養殖水域污染加劇
海洋產業的發展及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排進近海水域,導致水體富營養化、水質指標下降及頻發赤潮;鮑魚養殖戶在使用和管理養殖水時,未對養殖廢水進行凈化處理,便將其排入海,將造成水環境污染及不同養殖戶的鮑魚交叉感染疾病;投喂大量的人工配合餌料,會污染鮑魚養殖的水環境,鮑魚的健康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所處水環境的質量。
1.2 鮑魚養殖品種缺新
2006年,國內開始規模化養殖皺紋盤鮑,但近年來,皺紋盤鮑近親繁殖情況嚴重,導致其種質退化及性狀下降,如20個月的最大重量從200g降至100g及其夏季存活率僅為10%~50%,同時雖然綠盤鮑的成活率與生長速度優于皺紋盤鮑,但養殖戶對其的接觸甚少,致使在綠盤鮑的規模養殖上相對滯后。
1.3 營養與飼料研究滯后
在夏秋季節,鮑魚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餌料,但目前,鮑魚專用餌料的養分遠不能滿足其生長所需,外加餌料的加工工藝滯后,導致餌料的衛生質量差及污染養殖水域,從而降低了鮑魚的抗病能力。
1.4 鮑魚養殖病害的防治技術落后
常見的病害包括以肌肉萎縮癥和裂殼病為主的病毒病、以潰爛病、膿毒敗血癥、膿皰病、弧菌病為主的細菌病、真菌病及寄生生物所致的疾病等。
1.5 鮑魚養殖工藝落后
常見的養殖工藝包括工廠化養殖、海底沉箱養殖、潮間帶養殖、淺海筏式養殖及底播養殖,但在后4種養殖模式下,自然條件的影響明顯且鮑魚病害的防治難度較大,而在工程化養殖模式下,鮑魚的養殖密度高及水質的監控難度偏大,因此易發疾病。
2 鮑魚疾病的綜合防治對策
針對鮑魚養殖中常見的疾病類型,筆者分別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具體如下。
2.1 裂殼病
由球狀病毒所致,具體特征包括:病毒發生在血細胞質中,具有雙層囊膜、無包涵體,約為80nm;傳播途徑一般從鮑魚的口部進入體內;裂殼病多發于室內育成期或室內越冬期。針對裂殼并,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建議通過改善鮑魚的生長環境來增強其體質,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與傳播。
2.2 肌肉萎縮癥
由病毒感染所致,具體特征包括:貝足肌肉直接萎縮壞死;發病率與水溫有關,以每年的4—8月為發病高峰期,其中在水溫>23℃時增高及在水溫<13℃或>25℃時降低;最大的受害對象為體長約長1.5cm的鮑稚貝,致死率約為50%。針對肌肉萎縮癥,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
2.3 潰爛病
由溶藻弧菌感染所致,即當鮑魚體弱或受傷時,真弧菌將從鮑魚的表皮組織進入其體內,從而引起細胞脫落及足、外套膜干擾。針對潰爛病,建議采用如下治療方法:先用25~50mg/L的鹽酸氯霉素海水溶液浸洗0.5~1.0h,或用5%的磺胺二甲氧嘧啶海水溶液浸洗2~3min,或用1%~3%的磺胺異啶惡唑海水溶液浸洗3~5min,再將鮑魚暴露在空氣中約10~15min,再將其放入海水中。
2.4 膿皰病
由河流弧菌所致,具體發病特征如下:感染對象以3~5cm的稚幼皰為主;發病時,會在JE肌上產生白色膿包及在腺癌破裂后,流出白色濃汁及留下深0.2~0.5cm的孔,從而導致鮑魚的食欲和附著力下降。針對膿皰病,建議采用如下防治辦法:每日用6.25g/m3的復方新諾明或3.12g/m3的氟苯尼考或1.56g/m3的復方新諾明+1.56g/m3的氟苯尼考或6.25g/m3的氟哌酸+0.78g/m3的氟苯尼考或1.56g/m3的復方新諾明+6.25g/m3的氟哌酸浸浴3h,以3d為一療程,每隔3~5d再進入下一療程。
2.5 氣泡病
由變質餌料或溶氧超飽和所致,其中氧的飽和度為150%~200%。氣泡病常見于幼鮑中,建議采取如下防治措施:減半投喂人工配合餌料,并在嚴重時停喂;加大換水量及徹底清洗殘餌;先對飼育網箱進行消毒,再用10~20mg/L的優氯凈浸泡3h,再取出晾干;清除死鮑,以防高蛋白分解出硫化物而危害幼鮑。
3 結束語
針對鮑魚養殖中存在的問題及常見的疾病,筆者認為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即深度優化鮑魚的養殖條件及積極研究鮑魚常見疾病的治療技術,從而發揮鮑魚養殖在水產養殖業中的支柱地位。
參考文獻
[1]何宗源.黃歧半島鮑魚養殖常見疾病及其防治[J].大觀周刊,2012(50):162.
[2]人工養殖鮑魚常見疾病的防治[J].農家致富顧問,2016(1):24-25.
作者簡介:王若璇(1996-),女,山東臨沂人,本科,研究方向:水產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