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鐵山(長沙)
張應中油畫藝術簡論
◆黃鐵山(長沙)

畫家張應中
張應中(1935-2016),曾用名張應琮,1935年生于江西省贛州巿,祖籍江西興國縣,1957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美院畢業后分配到海南島廣東瓊劇院任美工,后轉至海南話劇團任美工。文化大革命受沖擊下放五七干校勞動。1977年入湖南電影制片廠,兩年后調湖南省群眾藝術館藝術輔導部。后后成為湖南省美協會員,曾為油畫藝委會委員。1995年退休后參加南方畫會、湖南省當代油畫藝術中心的美術活動。2016年3月因病去世。作品十多次入展湖南油畫展、湖南省美術作品展覽、湖南省當代油畫藝術中心年展等省內外展覽,1994年和1998年在臺灣舉行了個人畫展,出版畫冊《懷念大自然》和《光的系列——張應中油畫集》。
畫家張應中先生去年匆匆地走了,突然終止了他在藝術道路上辛勤探索的步伐,使我們萬分驚愕和惋惜,但是,當我們看到他留下的一千余幅豐富多彩、新意迭出的油畫作品,讀到他近五萬字見解獨到、深刻犀利的文論以及雅俗兼容、深入淺出的題畫詩時,又莫不感到百倍的欽羨和欣慰。正如偉大的詩人聶魯達說過的:“死亡為他有限的塵世生命落了幕,同時又揭起了另一個幕,使他的光芒耀眼的一面永垂不朽?!睆垜幸运惠呑印扒诳嗟膭谧骱蛯τ谧约嚎量痰囊蟆?,在藝術的園地里建立起了一座獨立而獨特的豐碑,使他有限的生命煥發出了永恒的光彩!
張應中油畫藝術的閃光點,首先在于色彩,他是一位駕馭繪畫色彩的高手!世界油畫藝術自印象派出現以來進入了一個以光與色為主旨的時代,但真正掌握色彩規律、能自如運用色彩的畫家實在是鳳毛麟角。而張應中先生從學生時代起大量的油畫對景寫生,使他深諳了色彩的規律,培養了自己敏銳的色彩感覺和熟練的表現能力。長期的藝術實踐使他的色彩進入了一個很高的層次,既有印象派色彩的閃爍與和諧的光感,又有后印象派的個性凸顯和原始韻味,還有納比派的斑駁和厚重,而且畫得似不經意、輕松暢快,油畫色彩能有如此成就,實在令人高山仰止。他大量的小幅油畫風景寫生,應該是美術學子學習色彩最好的范本。
張應中油畫藝術的另一個閃光點,在于意境,他是一個善于傳情造境的高手!這來自他大量的閱讀,對中國優秀藝術傳統的領悟和繼承,也來自他坎坷的人生給予他對自然的特殊情感。正如他自己說的:“獨自一人在大自然中徘徊,有一種特別美好的感受”,在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自然產生了他情景交融的作品,這些作品絕非自然表象的再現,而是他內心情感的抒發。因此在他那些虛實相間、撲朔迷離的畫境中,總有一個真誠的內核,似真似幻,卻又純凈、質樸、真實感人。
張應中油畫藝術的另一個閃光點,在于對造型手段的恰當把握,他不滿足于學院帶給他的現實主義的如實描繪,而一直在設法“將抽象圖景落實到具象理解中去”,尋求油畫的寫意性,但又警惕“不能寫到失去物形”。這種在具象與抽象之間、在寫意與寫實之間、在形似與變形之間的取舍與契合,構成了張應中油畫藝術的圖式特征,使他在中國油畫領域里獨樹一幟。
張應中油畫藝術還有一個閃光點是筆觸,熟能生巧,大量的油畫實踐造就了他靈巧自如、無拘無束的用筆,他似乎得到了石濤“一畫之法”的奧秘,在畫布上放筆直掃,任意馳騁、一氣呵成。看他的畫你可以感受到他作畫過程的激情和快感,使你聯想到梵高晚期個性張揚的螺旋式的用筆,這更增強了張應中油畫藝術的感染力。
九十年代我曾和張應中先生在湖南省群眾藝術館共事多年,當時由于藝術觀念的局限,對他藝術的高度竟缺乏認識,現在想來,真有些“國有顏回而不知,深以為恥”之感。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系統真是一個藏龍臥虎之地!好在現在還不晚,省文化廳、文化館的領導已經開始重視這些老藝術家的成就了,《文藝生活·藝術中國》辟專欄大篇幅推介張應中先生。當然,限于刊物印刷的局限,無法展示張應中油畫藝術的全部光彩,但我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張應中的油畫藝術必定會得到社會應有的肯定,會引起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祝未來的“張應中油畫藝術展”圓滿成功,大放異彩!
2017年3月6日
(作者系中國美協水彩藝委會名譽主任、湖南美協名譽主席)

盛夏的綠蔭 油畫 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