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河北省唐山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雞新城疫的診斷
李靜/河北省唐山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雞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又稱亞洲雞瘟。主要引起呼吸困難,下痢和神經癥狀為主的臨床癥狀,病理剖檢以粘膜、漿膜出血,腺胃粘膜出血為特征性變化。本病主要感染雞和火雞,其他禽類和野生禽也可感染,也可感染人。目前,本病是危害禽生產業比較嚴重的傳染病之一。
1926年,在印度尼西亞最先發現本病,同年,在英國新城,經研究證明,引起該病的病原體與禽流感病毒不同,根據此次發病地點,將該病命名為新城疫,由此,本病廣泛傳播于世界各地,并在1942年報道,該病是由某些強毒株引起的一種急性致死性傳染病。
在我國,50年代該病已經在我國各地廣泛流行。目前我國對該病施行強制免疫制度,許多地區雞新城疫已經基本得到控制。但有部分地區由于免疫接種、綜合防控等措施不完善或不科學,還時常發生新城疫,能及時、準確的診斷該病,對預防、控制本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根據流行病學、臨床表現、病理剖檢等進行鑒別診斷的基礎上,應用實驗室診斷方法進行確診的診斷技術進行了報告。
家禽中,雞最易感。不同年齡階段的雞都易感,其中以幼雛和中雛最易感,兩年以上的雞易感性較低。本病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春季、秋季較多發。另外,以下因素也經常是引起本病直接或間接原因,雞群的流動性較大;新購入的雞未經有效的隔離、預防接種等措施而混群飼養;免疫接種程序、方法等不當;雞群中存在免疫抑制性因素;周邊區域或相鄰的養殖場存在疫情等,二免前后的雞發病也較多。
根據臨床表現和病程將該病的發生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種類型。另外,經過免疫的雞群發生本病表現為非典型新城疫。
1.最急性。多見于發病的初期和雛雞,常突然發病,不表現明顯的臨床癥狀而突然死亡,易感雞群的死亡率可達90%以上。
2.急性型。常具有典型的臨床特征,如體溫可高達44℃,明顯的呼吸困難,常發出“咯咯”聲,嗉囊腫脹,倒提后可從口腔中流出酸臭的液體,排黃綠色或黃白色稀便,翅膀和腿麻痹。病死率較高。
3.慢性型。該類型發病初期表現為急性型癥狀相似,發病不久癥狀有所減輕,主要表現出以神經癥狀為主的臨床表現,翅膀和腿麻痹,頭頸歪斜、向后仰,轉圈,共濟失調,發病后10~20 d死亡。
4.非典型。常發生在已經免疫的雞群,臨床表現不典型,只表現呼吸道和消化道癥狀,產蛋的雞群還表現為產蛋量下降,發病率和死亡率也較低。
有的病雞可以存活很長時間,在此期間常表現為麻痹、頭頸歪斜,甚至有的雞在應激的情況下,突然發生抽搐,幾分鐘后死亡。
本病主要特征是器官、組織粘膜充血、出血,腸管漿膜、粘膜和腹腔脂肪明顯出血,腺胃粘膜和乳頭有出血點,甚至潰瘍、壞死,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和潰瘍,直腸粘膜彌漫性出血點。
非典型新城疫主要表現為直腸粘膜和盲腸扁桃體經常見有出血,有的還表現為喉頭、氣管充血,腺胃乳頭出血。
1.病毒分離。發病初期無菌采集肺、脾和腦作為病料,發病中后期無菌采集腦或骨髓作為病料,可以接種雞胚,將收獲的尿囊液進行細菌檢查和病毒鑒定。將病料還可以進行易感雞的接種試驗進行強毒株判定。
2.病毒鑒定。將分離的病毒進行紅細胞凝集試驗,再經抗雞新城疫病毒的血清進行血凝抑制試驗,對分離到的病毒進行新城疫病毒判定。
3.其他方法。判定雞群是否感染新城疫病毒,還可通過血清中和試驗、熒光抗體技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單克隆技術進行判定。
1.禽霍亂。主要發生在2月齡以上的雞群,不表現神經癥狀,剖檢可見肝臟有灰白色壞死點。經細菌學檢查可確診,抗微生物藥物治療有效。
2.傳染性支氣管炎。主要侵害雛雞,產蛋雞群表現為產蛋率下降,病雞無神經癥狀,消化道無明顯的病理剖檢變化。將病雞提取的病毒接種雞胚,可出現侏儒胚。
3.高致病性禽流感。沒有明顯的呼吸困難和神經癥狀,嗉囊不腫脹、無積液,全身皮膚、漿膜、粘膜有廣泛性出血,通過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進行確診。
臨床上根據實際情況,應用流行病學調查、臨床檢查、病理剖檢、實驗室診斷和鑒別診斷等方法對發病情況進行診斷,提高疫病防治效果。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