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黑龍江鶴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冬季牛錢癬病的防治
張春燕/黑龍江鶴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016年11底,鶴崗市某鄉鎮養殖戶楊某養牛場飼養的牛12頭皮膚出現不同的脫毛、多皮屑、部分部位紅腫等皮膚病癥狀,楊某自己買了皮膚藥涂抹后,治療效果不明顯,遂求診,經診斷為牛錢癬病,現將病例治療分析給大家,以供學習交流。
牛錢癬病是由疣狀毛(發)癬菌感染而發病的一種皮膚真菌感染傳染病,且是一種人畜共患病。該病近年來在鶴崗市各地區呈零星、散發型流行,主要多發生在冬季、春季兩季,成年牛和牛犢均可感染此病,尤其是一年齡內的犢牛感染率更高。此病以在牛皮膚上形成界限清晰癬斑為特點,可在的患牛的頭部的眼瞼、唇部、耳部和面頰,以及胸前部、頸部和臀部感染,嚴重的甚至會遍及全身。隨著養牛業的發展,養殖量的加大,發病率及感染率逐漸升高, 直接危害著養牛業的健康發展。
本病的潛伏期是2~4周,患牛最初在頸部、或頭部等易感部位皮膚出現米粒大小的小結節,真皮水腫、充血并伴有炎癥,結節發展迅速,形成痘疹、小水疙或膿疙,有大量的白色皮屑或灰黃色硬癡,質地比較堅實,鱗屑凸出于周圍的皮膚, 因此與周圍健康皮膚形成清晰的界限,痂皮的逐漸加厚而后毛發脫落。隨著病情的發展,癬斑逐漸擴大,有的巴掌大,有的連成片,擴展到頭部和腹部,出現所謂的“眼鏡框”、“面團嘴臉”現象。如果質量不及時或治療不佳,可發展至感染全身,患牛瘙癢不安,常常靠墻磨擦身體,有時擦破皮膚出現血痕,嚴重者感染形成化膿性皮炎,有的逐漸消瘦,病程長者可持續一年以上。
根據牛頭部、頸部等部位皮膚發生界限清晰的圓形或不整形覆蓋白色鱗屑或癡皮隆起的禿毛斑可診斷為牛錢癬病。
實驗室診斷:在病灶和健康皮膚交界處拔取少許毛根,或刮取少許鱗屑,后浸泡于20%氫氧化鉀溶液中,稍微加熱4分鐘后,用細吸管吸取少許病料,置滴于載玻片上,再加一滴蒸餾水,加蓋玻片在高倍鏡下觀察,可在毛根周圍發現排列整齊的鏈狀霉菌孢子,可確診為錢癬病。
局部感染時可先用溫水或溫肥皂水清洗痂皮,然后周圍廣泛性剪毛,再刮去或刷去痂皮,以顯露輕微滲血傷面為宜。然后每頭涂抹10%克霉唑乳膏,涂搽10%水楊酸乙醇溶液、5%~10%硫酸銅或碘酒,隔天涂一次,至痊愈為止。嚴重全身感染者,除外用涂抹外,可再內服灰黃霉素片劑0.5 g/頭,連用15 d。在治療患牛時,感染牛只應隔離飼養,其他受到污染的牛群應進行預防性治療,全群投喂灰黃霉素,10 mg/kg體重每只牛,連用一周,也可全群采用0.4%的聚維酮碘溶液牛體噴霧,以噴濕、噴透皮毛為宜。
另有一中藥處方, 可用豆油600~800 g、巴豆24 g、硫磺12 g、斑鶩9 g、狼毒15 g、紅礬0.3 g,用豆油加碾碎的巴豆、斑鶩、狼毒、紅礬一起煮沸30 min,冷卻至溫熱狀態,加硫磺用毛刷蘸取藥液涂抹患處,直至痊愈為止。
對于本病的防治,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首先,要強化對健康牛群的管理,一定要保持牛舍環境、用具和牛體的衛生,定期打掃、消毒。飼喂上要保證牛的充足的營養,最好采用全混合日糧飼喂技術,保證牛吃到的飼料都是營養全價而均衡的,不缺少維生素、礦物質和各種微量元素。此外對發病早期的患牛應及時檢出并及早治療。還要與健康的牛隔離開,防止進一步傳染。被病牛污染了的牛舍、周圍環境、用具一定要進行嚴格消毒。可用5%克遼林、3%福爾馬林、2%氫氧化鈉溶液消毒或8%漂白粉溶液噴灑消毒,也可用甲醛進行熏蒸消毒。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病能傳染給人,因此接觸病牛的工作人員應戴上橡膠手套注意自身的防護。
由于錢癬病是一種真菌性的皮膚病,在特定環境下可以形成孢子,孢子的抵抗力很強,這就要求治療時間要長才能徹底治愈,所有在病牛皮膚癥狀痊愈后最后可以再用一個星期的藥,防止病情反復。
飼養密度過大,牛相互摩擦造成皮膚外傷,以及冬季牛圈舍通風不良,濕度過大,造成病原微生物繁殖加速是引起該病的主要幾個病因。因此,在冬季,在做好防風保溫的同時,最后在晴天中午溫暖的時候,進行通風換氣,保持舍內清潔干燥,加強飼養環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