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成友/重慶市銅梁區舊縣畜牧獸醫站
仔豬滲出性皮炎的防治
賴成友/重慶市銅梁區舊縣畜牧獸醫站
仔豬滲出性皮炎是由表皮葡萄球菌所致的一種仔豬高度接觸性皮膚傳染病,又稱油皮病或葡萄球菌性皮炎。主要發生于哺乳仔豬和剛斷奶的仔豬,以全身油脂樣滲出性皮炎為特征,呈現油膩感、黏濕、污穢不潔,可形成棕色痂皮,整個發病過程沒有明顯的癢感,嚴重影響豬只的生長發育,甚至成為僵豬,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筆者將一例仔豬滲出性皮炎的診治分享與讀者。
必強生豬養殖場種豬300余頭,近日發現一窩14日齡仔豬出現以前未曾見過的情況,先是1頭仔豬鼻部周圍皮膚顏色變深,皮膚表面粘有一些污穢物,2~3 d后又3頭小豬出現類似癥狀,使用除癩靈進行噴灑,連用3 d不見明顯效果,又有2頭仔豬發病。此時,最早發病的小豬,明顯消瘦,整個頭部皮膚已經明顯病變。
新發病豬眼睛周圍的皮膚上出現紅斑,表面有滲出物,粘稠,與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形成污穢物,病程較長的形成干燥的微棕色鱗片狀結痂,有時加皮脫落,露出鮮紅的創面。病程稍長的仔豬食欲明顯下降,消瘦。
1.檢查螨蟲。將刮取的病變與健康皮膚交界處的皮屑放在載玻片上,滴加50%甘油水溶液,加蓋另一載玻片,搓壓使病料散開,取下載玻片,進行顯微鏡檢查,未見龜形、活動的疥螨。
2.細菌學檢查。無菌取皮膚滲出液進行涂片,美蘭染色、鏡檢,見有單個、成雙存在,也有呈葡萄串狀排列。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實驗室診斷,初步診斷為仔豬滲出性皮炎。
將發病窩仔豬與其他仔豬進行隔離,對發病豬全身噴灑5%碘酊,并涂抹紅霉素軟膏。注射用氯唑西林鈉,肌內注射,一次量,每1 kg體重10 mg,2次/d,連用7 d。同時每天對產床進行徹底消毒。待該窩仔豬斷奶后,將該產床使用火焰進行消毒,以備下次使用。
1周后回訪,經過治療,死亡2頭仔豬,其他發病仔豬皮膚病變消失,飲食欲恢復正常。
1.仔豬滲出性皮炎是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疾病。由于葡萄球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易感豬群的飼養管理和環境衛生的優劣對本病的發生至關重要。尤其是飼養密度過大、環境衛生差、分娩前的母豬未進行全身消毒處理的豬場容易發生此病。另外,在日常管理中應加強對仔豬因相互爭斗、切齒、斷尾、斷臍帶、皮膚的摩擦傷等情況進行嚴格消毒處理,可以有效避免該病感染。
2.對本病的診斷可根據全身皮膚病變,與疥螨病、癬病進行鑒別診斷,結合實驗室診斷進行確診。
豬疥螨病,俗稱疥癬、癩,是由豬疥螨寄生在皮膚內引起豬最常見的一種體外寄生蟲性皮膚病,該病主要癥狀是瘙癢,仔豬多發,發病初期從眼周圍、頰部和耳根開始,向后蔓延至背部、體側和股內側。劇癢的同時,出現脫毛、結痂,皮膚常發生皺褶或龜裂。該病可經實驗室檢查螨蟲進行確診,經使用治療螨病的藥物后,效果明顯。
癬病,又稱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表皮性皮膚病。任何年齡段的豬均可感染,衛生條件差、飼養密度大、濕度大,在氣溫適宜時發病率較高。發病皮膚初期呈小圓點,以后圓環狀擴展,有的可擴散到更大的面積。患部皮膚常由淺紅色變為淺褐色,粗糙,但不隆起。外周常形成結痂,一般不脫毛、不瘙癢。可使用碘溶液、硫酸銅、灰黃霉素等進行預防治療。
3.對疑似出現滲出性皮炎的仔豬應早診斷,有條件的可根據藥敏試驗選擇高度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一般可收到較明顯的效果。治療時采取局部與全身治療相結合的方法效果較好,全身性治療藥物一般可選擇紅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針對耐藥的葡萄球菌也可選擇異惡唑類青霉素。局部皮膚處理可先清洗,暴露新鮮創面,涂抹敏感的抗生素軟膏。由于該菌對外界抵抗力較強,避免治療期間繼續接觸病原菌,每天對產床進行消毒清洗,提高治療效果。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