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雨
去史家胡同,是醞釀好久的事了,其原因是史家胡同曾經居住過很多的“大人物”。我曾經想,倘若時光倒流,面對漆紅掛彩的大宅門,輕輕敲響任何一家,走出的絕不是小到七品的芝麻官兒。即便不是官兒,也一定是響當當的社會名流。
這是我的主觀猜測,有時設身處地地想,即使穿越時空去敲響那些漆紅大門,那些大門也不是隨便可以開的,就是開了,打開大門的也絕不是那些“大人物”,充其量是他們的家傭或是守衛。但有一點必須承認,史家胡同數百年的滄桑歲月中,的的確確有過數十位達官顯貴或社會名流在此居住。掐指算來,從過去的史可法、賽金花,到徐向前、傅作義、榮毅仁、廖夢醒、李天佑、王炳南、彭紹輝、于光遠、章士釗、仲曦東、彭明治、臧克家、袁也烈、劉文輝、王子野、喬冠華,以及“英明領袖”華國鋒等等,加之北京人藝的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宗江、黃宗洛、于是之、焦菊隱、英若誠以及牛星麗、金雅琴、濮存昕……個個可謂聞名遐邇、大名鼎鼎。
去年深秋的一天,我終于走進了史家胡同。一是想看看能否在胡同里拾撿到曾經遺失的故事,二是想到剛剛開放不久的史家胡同博物館參訪一番,探究一下史家胡同悠久厚重的今世前生。
行進在長長的胡同里,我觀察著胡同的門樓下和緊閉的漆紅大門前,有沒有老人們在下著棋打著牌,或是坐在小馬扎兒上享受著秋日的陽光。
應該說,在史家胡同長期居住的老人們,人人都是胡同里厚厚的一部書,他們深諳史家胡同的時光歲月和歷史脈絡,就像熟悉他們的年齡和掌上的指紋。我知道他們掌握胡同的歷史,又都愿意將他們知道的東西全盤兜出,因此不光在史家胡同,在我走訪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時,我都愿意和他們一起神侃狂聊,因為他們是胡同厚厚的教科書。
那天,我在51號院緊閉的大門前,足足停留了30分鐘,就是在和一個曬太陽的老爺子聊著這個院子以及史家胡同其他大院里的“秘密”所在。老爺子特別爽快,如同我逛其他胡同遇到的那些北京老爺子一樣熱情。
他向我說:“小伙子,這個院子可是有來頭啊!想當年,這里可是住過重量級的人物啊!”
聽著他的介紹,我特別高興,因為我從老爺子嘴里,不光知道了我從不知道的故事,而且從頭到尾,老爺子總在一句一個小伙子稱呼著我,這讓早已知天命的我心里特美、特爽。
在老爺子那里,我知道了51號院,曾是章士釗故居,他和養女章含之以及養女婿喬冠華組成的傳奇一家,曾在這個大院共同度過51年的難忘時光。
據這位老人介紹,這個院落早前曾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進四合院官宦宅第。過去,院門前南側墻面,曾有“廣亮大門”四個大字。院門內迎面有“一字影壁”。解放前,這里曾是香港《大公報》的北京辦事處。上世紀60年代初,章士釗與他的養女章含之搬到這里居住。1973年,38歲的章含之與長她22歲的喬冠華成婚,自此,這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著名外長也搬進這個院落。
望著緊閉的大門,我好奇地問:“現在誰在此居住呢?”
“我只知道2011年7月,章含之的女兒洪晃將這個大院交給了外交部,至于現在誰在此居住,我還真的不知。但這個大院每天大門都緊緊鎖著,很少有人出入,因此有時我和一些老伙伴們就經常來大門前聊聊天、曬曬太陽。”
51號院,章士釗、章含之、喬冠華——三進品級的大院里竟連著聲名顯赫又極具傳奇的一家人,這本身就很吸引人,同時也無形加劇了我探究這個大院的興趣。那晚,我回到家里查閱相關資料,對章士釗、章含之、喬冠華故居的來歷,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據章含之《跨過厚厚的大紅門》一書回憶:1959年,周總理去看望她的父親章士釗,當見到擁擠不堪的書房兼客廳時十分吃驚,于是指示相關單位為她父親找一個四合院。選定史家胡同51號院后,總理表示將該院送給她父親。1960年,她隨父母搬進居住。后來,她與喬冠華成婚,遵照周總理的指示,“喬老爺”也搬進了史家胡同51號院。直至2011年,章含之的女兒洪晃從這個大院搬出,一晃就是51年。
51號,51年,這也許是巧合,但51年的歷史長河,這個院落,一定融入了傳奇一家人的喜怒哀樂和生死離別,也一定融入了反差極大的榮華富貴和世態炎涼。
面對緊鎖的紅門,我想從這里走出的也許是曾經的特權,也許曾經的待遇就不應該簡簡單單地從這里走出,但這個院落里留下的對中國革命以及外交事業的貢獻,應永遠在這里銘刻,繼而變成人們亙古不變的記憶。
時至今日,我也沒能走進51號大院。也沒能走進23號院,雖然這處衛立煌將軍故居門樓上的磚雕很講究。我也沒能走進47號院,這個院落是榮毅仁故居。沒能走進,我便不可知這位紅色資本家所居四合院的真實情景。我也沒能走進53號院,這座院落非同一般,它曾是清末大太監李蓮英的外宅,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裕蓉齡、清末名妓賽金花與他的狀元郎洪鈞等都曾在這個院子里居住過。據說愛國將領張自忠將軍也曾在此居住。解放后,此宅由全國婦聯接管,帥孟奇、鄧穎超、康克清等領導同志都曾在此辦過公。如今,這里還有鄧穎超的題字——“好園”。那天那位老爺子還對我說:“英明領袖華主席”也在這兒住過。
我沒有走進的大院實在太多。55號院,是我黨元老級人物李維漢的故居。這里還住過傅作義將軍以及名滿全國的大地主劉文彩的弟弟四川大軍閥劉文輝。“文革”期間,中央政治局委員、西南局兼四川第一書記李井泉也曾在55號院住過。而史家胡同59號院,傳說最早的主人,則是明末政治家、軍事統帥史可法及其先祖,這也是史家胡同名字的來歷。今天的史可法祠堂就在史家胡同小學原來的院子里。
一扇扇大門里面,窖藏著太多太多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倘若走進去,也許不再是鋪著青磚的院落,里面曾經的綠窗紅柱,也許早已失去了當年的色彩而變得滄桑斑駁。也許四合院建筑物上的磚雕木雕依在,但誰都會相信,隨著歲月的變遷,里面的一切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留給后人的,不過是追憶和緬懷。
遺憾的是,我沒能走進任何一家漆紅掛彩的大宅門。說真話,我很愿意走進去,因為史家胡同,是名人居住最多的胡同之一,也是北京城最有名望的胡同之一。
想走進去,不是探窺人家曾經的隱私,而是想了解這些大人物,到底有哪些沒有載入史冊的故事,到底有哪些與我等普通之人的不同之處。然而,一扇扇大門緊鎖著,輕輕敲過,不是沒有回應,就是“閑人免進”。
幸運的是,有一扇大門是敞開的,不光是對我,是對任何來史家胡同參觀的人敞開的。這便是24號院——史家胡同博物館。
史家胡同博物館,原是民國才女凌叔華的故居。
凌叔華,何許人也?
如今的年輕人可能知之甚少,但她的短篇小說集《花之寺》《女人》及散文集《愛山廬夢影》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壇,享有盛譽。她更是那個年代“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與冰心、林徽因齊名的“文壇三才女”。她與胡適、徐志摩也有著深厚的友誼。
就在這個院落,凌叔華曾接待過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以及中國國畫大師齊白石等著名人物。也是在這個院落,凌叔華和他的先生陳西瀅曾舉辦過盛大婚禮。而胡適,就是他們的證婚人。
徜徉在凌叔華1000余平方米的故居,光影音響再現著老北京胡同里的京腔京韻,灰瓦飛檐的房子里展示著胡同百姓舊時生活的風景風情。歷歷在目的,還有人藝歷代藝術家為百姓創作、為人民演出的感人劇照……這里的一切,讓人感到的是老北京胡同文化的濃郁和文化藝術為人民群眾服務而生成的感動。
在凌叔華故居,我感慨良多。而最讓我怦然心動的,是凌叔華的女兒能將大院轉讓給國家做公益事業,這是一種令人仰止的品格與善舉。我也感動北京朝陽門街道與英國王儲慈善基金會精誠合作,將凌叔華故居打造成北京獨一無二的胡同博物館,進而讓成千上萬愿意了解北京胡同的中國人、外國人,能夠盡情享受京味兒十足的胡同文化之美。
想到這些,我似乎感到史家胡同所有的大宅門,都已經向我敞開,向所有喜歡胡同文化的參觀者敞開。于此,我的心門也敞開、豁亮起來。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