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偉
摘要 主要介紹了蒙城縣壇城鎮秋季小麥栽培技術,主要包括科學選種、精細整地、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種子和土壤處理、科學播種、查苗補苗、水分管理、蟲草害防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 小麥;秋季;栽培技術;安徽蒙城;壇城鎮;2016年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029-02
1 科學選種
壇城鎮秋季主要有玉米、大豆等早茬作物,在品種布局上,應以弱冬性、半冬性品種為主,以充分利用墑情和光熱資源,實現適期早播、高產、優質和大面積增產。按照“生態適應性好、符合生產需要、市場前景較好”的原則,確定2016年壇城鎮小麥主導品種為煙農19、安農0711、明麥1號、淮麥29、濟科33、渦麥9號。
2 精細整地
小麥高產栽培要求土壤平整、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養分充足、結構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強。推廣大型機械作業,加深耕層,深度達20 cm以上,耕后耙2~3遍,耙細耙透耙實,做到上無坷垃、下無臥垡,地面平整,無龜背田。使用深耕犁進行秸稈還田的地塊,深翻深度以20~25 cm為宜,翻壓后用拖拉機配套的旋耕機耙透、鎮實、整平;有條件的地方,深翻深度最好逐年增加,既可防止因翻壓深度過淺而導致秸稈露出土外,又可防止因翻壓過深而將過多的深層生土翻到耕作層,導致耕作層養分不足、坷垃多而影響小麥出苗和正常生長。
若選用旋耕機械整地,耕深應在15~18 cm,要深旋2遍以上,最好縱向、橫向各旋1遍,使秸稈、尿素與土層充分混合,耙實后播種,播后鎮壓,消除因秸稈造成的土壤架空,為播種創造良好條件。旋耕田塊每隔2~3年深耕或深松1次,打破犁底層,促進根系下扎,提高保水保肥能力[1]。
3 平衡施肥
堅持增施有機肥與氮、磷、鉀肥配合,基追肥結合,氮肥后移的施肥原則。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施純N 195~225 kg/hm2、P2O5 60~75 kg/hm2、K2O 75~90 kg/hm2、ZnSO4 15 kg/hm2。有機肥、磷、鉀肥及鋅肥一次性全部用作基肥;氮肥的60%作基肥,40%在拔節期至孕穗期追施[2]。對于秸稈還田地塊,應增施尿素75~120 kg/hm2。
4 秸稈還田
玉米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技術是指在玉米成熟后,使用機械收割玉米,并粉碎秸稈均勻拋撒田間,再使用旋耕機或深耕犁將玉米秸稈旋耕或翻壓入土的技術。可使用玉米聯合收割機收獲玉米直接粉碎玉米秸稈;也可以使用玉米收割機收獲玉米不直接粉碎玉米秸稈或是人工摘穗,在收獲后,趁秸稈青綠(含水量30%左右)時,及時使用拖拉機配套的滅茬機粉碎秸稈。機械收獲時,要求玉米果穗損失率不大于3.0%,籽粒損失率不大于2.0%,籽粒破碎率不大于1.0%,殘茬高度控制在10 cm以下。機械粉碎秸稈時,要求玉米秸稈粉碎長度小于10 cm,粉碎合格率不小于90%,秸稈拋撒不均勻率不大于20%,秸稈無堆積和條狀堆積。
5 種子和土壤處理
未經包衣的種子需進行藥劑拌種,50 kg麥種用40%辛硫磷乳油50 mL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 mL加20%三唑酮乳油50 mL或10%戊唑醇15 g放入噴霧器內,加水2 kg攪勻邊噴邊拌,拌后堆悶3~4 h,待麥種晾干即可播種。拌種時要按規定藥量使用,不能隨意加大用量,防止產生藥害,同時拌種后切忌在太陽下曝曬。用粉銹寧拌種的小麥會推遲出苗1~2 d,但不影響田間出苗率。
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除藥劑拌種外,還要進行土壤處理。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7 500 mL/hm2,加水30 kg/hm2攪勻,拌細土450 kg/hm2,均勻撒施全田,撒后立即整地。
6 科學播種
一是適期播種。適宜播種期范圍為10月8—15日。二是適量播種。在適宜播種期范圍內,基本苗225萬~240萬株/hm2,播種量165~180 kg/hm2,玉米秸稈還田麥田播種量187.5~210.0 kg/hm2。對不能在適期內播種的小麥,適宜播種期每推遲2 d,播種量增加7.5 kg/hm2。三是適墑播種。要足墑下種,土壤墑情不足時,一定要先造墑,后整地,再播種。對播種后墑情較差的,必須進行微噴補水,確保出苗整齊一致,達到一播全苗。四是播種方式。采用機械條播,播種行距20~22 cm,覆土厚度3~5 cm。旋耕田塊播前要重耙,播后鎮壓,防止散失表墑,影響出苗。最好選用大型復式播種機播種,一次性完成碎土、施肥、播種、鎮壓等多項作業。播種機不能行走太快,以5 km為宜,保證下種均勻,深淺一致,不漏播,不重播。播種時每隔3~4 m留一行道,行距30 cm,便于田間管理[3]。
7 查苗補苗
一是出苗后及時查苗,如因播種機械故障或整地質量原因造成缺苗斷壟(一般10 cm無苗為缺苗,20 cm無苗為斷壟)應及時浸種催芽帶水補缺,這是確保苗全的關鍵環節。查苗補缺時間越早越好,務必在出苗后3 d內完成。二是在出苗后于四葉期進行移稠補稀,補后澆水踏實。
8 水分管理
適期播種的小麥,出苗后15~20 d(11月上旬)開始出現分蘗,每長出1個分蘗,在分蘗節上長出1~2條次生根。如果分蘗期土壤表墑不足,會出現次生根不能生長、分蘗缺位、苗黃、苗弱甚至死苗現象,所以小麥分蘗期遇旱必須澆水。越冬期前后,如墑情不足,要澆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為春季生長打好基礎[4]。
9 蟲草害防治
小麥潛葉蠅用1.8%阿維菌素300~450 mL/hm2兌水450 kg/hm2噴霧;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450 mL/hm2+40%氧化樂果1 200 mL/hm2兌水450 kg/hm2噴霧。麥蜘蛛用20%噠螨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防治。11月中下旬,小麥3~5葉,溫度8 ℃以上,田間雜草已出土90%時,是防除雜草的最佳時期,不僅能實現除小、除少、效果好的目標,而且節約成本。防除播娘蒿、豬秧秧等闊葉雜草,用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50~225 g/hm2兌水600 kg/hm2,于小麥三至五葉期莖葉噴施;防除看麥娘、野燕麥等禾本科雜草用6.9%驃馬水劑600~900 mL/hm2兌水噴霧;對雜草混生田塊,可選用以上2種除草劑混用防治。
10 參考文獻
[1] 劉興剛.太和縣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7):63.
[2] 朱新利.商丘市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1(11):106-109.
[3] 趙廣才,常旭虹,楊玉雙,等.冬小麥高產高效應變栽培技術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09,29(4):690-695.
[4] 葛建軍.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徐麥31的特征特性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山東農業科學,2011(5):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