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余冬+符家安+劉經虎


摘要 從潛江市近幾年表現較好的中稻品種中挑選12個品種進行品種比較試驗。結果表明:綜合品種生育期、經濟性狀、產量及品種抗逆性表現較好的有廣兩優476、廣兩優5號、兩優3905,可以在潛江蝦稻共作田繼續推廣種植;徽兩優華占應繼續觀察其綜合表現。
關鍵詞 蝦稻共作田;雜交中稻;品種比較;性狀;產量;湖北潛江
中圖分類號 S511.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044-01
潛江市常年種植水稻面積達4.3萬hm2,2016年蝦稻共作面積已達2.1萬hm2。蝦稻共作田有其特殊的田間環境,需要篩選適宜的中稻品種。2016年,挑選潛江市近幾年表現較好的12個中稻品種,進行了品比試驗[1-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潛江市龍灣鎮瞄新村某農戶蝦稻共作2號田內,面積719 m2,土壤為中壤土,土壤肥力中上等,前作為冬閑田,地勢平坦,排灌方便。
1.2 供試品種
參試水稻品種有豐兩優香一號、揚兩優6號、廣兩優476、廣兩優5號、兩優3905、兩優986、齊優1068、甬優4949、徽兩優華占、C兩優華占、巨2優108、兆優5431,其中甬優4949為秈粳雜交品種。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12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3-4](第I區組按編號順序排列),小區面積13.3 m2。小區長6.67 m、寬2.0 m,每小區插8行,每行40穴,株行距16.7 cm×25.0 cm。小區間橫溝寬0.4 m、縱溝寬0.3 m,四周設置保護行,保護行寬2 m。
1.4 試驗實施
栽培方式采取育苗人工移栽。育秧方式為露地濕潤育秧,分廂播種。每小區移栽320蔸,每蔸栽插2粒谷。小區四周移栽豐兩優香一號作保護行[5-6]。4月29日播種,采用濕潤水播育秧,5月30日移栽。秧田施45%復合肥375 kg/hm2作底肥,5月10日施尿素75 kg/hm2作斷奶肥,5月26日施尿素75 kg/hm2作送嫁肥。大田底肥施45%復合肥375 kg/hm2,寸水返青;6月6日結合除草施尿素120 kg/hm2,淺水促分蘗,7月7日施尿素45 kg/hm2+氯化鉀75 kg/hm2作拔節孕穗肥,收割前7 d斷水。5月28日噴送嫁藥,主要防治苗稻瘟和稻薊馬;大田噴藥3次,主要防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穗頸稻瘟和紋枯病。
1.5 調查內容與方法
播種后跟蹤調查各品種的主要生育期,實行定點定株調查,每小區第5行第11株起定10株為調查株,調查主要病蟲害發生程度,成熟期調查主要經濟性狀,并按照本試驗方案、《湖北省水稻品種試驗觀察記載項目、方法及標準》進行觀察記載、苗情調查、室內考種、綜合評價等。收獲時分小區單打單曬,統計實際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參試中稻品種的主要生育期及植株農藝性狀
從表1可以看出,各參試品種始穗期在8月5—14日,最大相差10 d;齊穗期在8月9—19日,最大相差11 d;全生育期為134~145 d,最大相差11 d,其中甬優4949全生育期最短,兆優5431、揚兩優6號最長;成熟期9月10—21日,最大相差11 d。兆優5431葉姿為披散,其余皆為挺直。除兆優5431長勢繁茂外,其余皆為一般。落粒性C兩優華占、徽兩優華占和甬優4949(秈粳雜交品種)3個參試品種為部分掉粒,其余均掉粒多。
2.2 各參試中稻品種主要經濟性狀及產量
各參試品種株高在96.8~127.7 cm之間,最大相差30.9 cm。穗長在20.6~29.9 cm之間,最大相差9.3 cm。每穗總粒數在136.6~246.5粒之間,最大相差109.9粒,差異極為顯著;穗實粒數在54.2~199.3粒之間,差異亦極為顯著。結實率在39.71%~91.14%之間,差異極為顯著,其中兆優5431結實率只有39.71%,其次是齊優1068僅有62.91%。千粒重在21.74~29.19 g之間,差異顯著。各品種以小區實際收獲稻谷產量分為3個產量等級,第一等級徽兩優華占、廣兩優476、揚兩優6號、兩優3905、廣兩優5號、C兩優華占、兩優986、豐兩優香一號,產量分別為10 667.655、10 031.310、9 876.780、9 776.790、9 499.530、9 463.170、9 390.435、9 158.640 kg/hm2;第二等級甬優4949、齊優1068、巨兩優108,產量分別為8 176.860、8 163.225、7 799.610 kg/hm2;第三等級兆優5431,產量為5 313.375 kg/hm2。
2.3 各參試中稻品種的抗逆性
抗倒性除豐兩優香一號秸稈有傾斜外,其余均直立;穗頸瘟發生較輕的有徽兩優華占、廣兩優476、揚兩優6號、廣兩優5號、C兩優華占、兩優986、豐兩優香一號,其余無病穗。稻曲病兩優986中等發生,徽兩優華占、C兩優華占、揚兩優6號發生較輕,其余無病穗。白葉枯病和紋枯病所有參試品種均未見發病株。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綜合各參試品種生育期、經濟性狀、產量及品種抗逆性表現較好的有廣兩優476、廣兩優5號、兩優3905,可在潛江蝦稻共作田繼續推廣種植。徽兩優華占2016年試驗結果產量居第1位,但在2016年后期干旱少雨環境下仍發生稻瘟病和稻曲病,應繼續觀察其在較惡劣環境下的表現。兆優5431和齊優1068結實率明顯低于其他參試品種,可判斷其不適宜潛江本地的高溫天氣,不適宜在潛江蝦稻共作田種植。揚兩優6號2016年試驗結果產量居第3位,但生育期相對過長,亦不適宜在潛江蝦稻共作田種植。
4 參考文獻
[1] 王國清,楊玉波,曾德才,等.優質中稻品種(組合)優勢比較試驗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02(4):24-26.
[2] 劉政春,湯自光,符艷春,等.9個雜交水稻品種在南縣地區種植的比較試驗[J].湖南農業科學,2015(6):5-8.
[3] 梁建群.明溪縣2012年中稻新品種比較試驗初報[J].福建稻麥科技,2013,31(4):81-83.
[4] 侯松德,李前琦,伍永忠.高寒山區中稻超級雜交稻品種(組合)比較試驗[J].廣西農業科學,2009,40(11):1432-1436.
[5] 陳英.中稻雜優新組合比較試驗與分析[J].上海農業科技,2010(6):30-31.
[6] 王龍明.雜交中稻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1(16):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