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佳妍+朱正浩



摘 要: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解決“三農”發展問題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寧波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發展迅速。寧波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面臨的最突出治理問題是“精英俘獲”問題、經營模式問題和人才匱乏問題。文章建議以關系社員的切身利益——內部治理結構為基,以合作社發展最缺乏的要素——企業家培育為本,以社員最關心的問題——農產品銷售入手,快速提升寧波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5-0004-04
Abstracts: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solving problems of the "three issues in agriculture". In recent years,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in Ningbo have developed rapidly with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But they are facing some governance problems. The most striking ones are“Elite Capture”,management model and talent shortage. In order to enhance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governance in Ningbo rapidly,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in Ningbo should be based on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 of members,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s which is the most wanted element of 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sales which members concerns most.
Key words:Farmers'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Governance;Problems;Suggestions
1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解決“三農”發展問題的重要載體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將狀態分散、實力相對弱小的農民聯合起來,整合生產要素,同時進行分工協作的一種合作社形態[1]。自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頒布以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態勢強勁,并對“三農”問題的解決起了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選擇 當前,在我國農村高度分散的家庭經營方式下,農民常常難以把握市場動向,在農產品供求雙方的博弈當中一直處于不利地位,使得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愈演愈烈。特別是隨著我國農業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的不斷深入,國外廉價優質的農產品不斷流入我國市場,擠占我國農產品的市場份額,競爭日益激烈[2]。可見,我國農業小規模的經營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只有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才能有效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1.2 對農民收入的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三農”發展問題的關鍵[3]。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農民與市場之間的一座溝通橋梁,能有效組織農民進行生產,幫助農民掌握市場動向以及解決品牌建設、農產品生產、包裝等一些農民個體解決不了的事情,從而保證農民既增產又增收。如麗水市龍泉龍竹筍竹專業合作社,通過組織竹農對竹林精心的肥、土、溫管理,創造了“穿著短袖吃冬筍”的奇跡,將冬筍售價提高了10倍,大大地提高了竹農的收入[1]。
1.3 是推進農業標準化和產業化不可或缺的組織形式 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在生產標準、操作規程、產品質量、農資供應都要求統一進行,這便促進了農產品的規模化、標準化,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同時又有利于農業區域化布局形成以及特色主導產業的擴大,從而使農業產業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比如,浙江桐鄉董家茭白專業合作社自成立后,堅持“六個管理”,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和有機認證,產品供不應求,種植面積從293.3hm2發展到900hm2[1]。
2 寧波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背景
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會地位得到法律肯定以來,寧波市政府積極貫徹中央精神,相繼出臺了《關于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關于調整和完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扶持政策的通知》《關于完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扶持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寧波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良好的政策氛圍中成長與壯大。
2.1 總量背景 寧波市農民專業合作社步入較快發展期,主要表現在,一是合作社數量穩步增加,規模實力不斷壯大。截至2015年,寧波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2 531家,入股社員5萬戶,比2011年分別增長32.4%和21.4%(見圖1)。其中,年統一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合作社有182家,5 000萬元以上的有14家,上億元的有2家[4]。合作社也開始由最初的簡單勞動合作逐步向資本合作、生產要素合作,出現合作社間的同行業聯合、產業間互補以及區域內合作。例如,慈溪觀海鎮淹浦、福山片、東山頭、五里、澤山等5家漁業專業合作社組織成立了漁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為合作社成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創造條件[4]。二是合作社資產總量不斷增強,帶動能力逐步上升。2014年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資產達31億元,全市農民合作社聯系帶動農戶32.2萬戶,農民實現總收入47.8億元,與上年持平,盈余4.21億元,實行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返還總額達16 907萬元,據調查,入社農戶收入普遍比同業非成員農戶高出20%以上。以余姚市黃潭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為例,該合作社通過實施“農作制度創新、實現667m2值超萬元”工程,平均每667m2增收1 600多元,有1/3以上的土地實現667m2產值萬元以上,帶動農民年增收360多萬元[4]。
2.2 產業背景 寧波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類型多樣,在基礎產業方面根基牢固。截至2014年底,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服務業依次為1 194家、378家、350家、276家、212家,分別比2011年增長33.5%、31.22%、22.57%、16.3%、29.72%(見表1)。從產業結構來看(見圖2和圖3),種植業占合作社總數的比重一直為最多,漁業、林業、畜牧業其次,服務業最少。其中,漁業和畜牧業的所占比重比2011年都有所下降,服務業占比幾乎沒有發生變化。由此可以看出,寧波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層次仍然分布在以生產專業化為主要目的的農林漁牧上,農業服務業有待加強[5-6]。
2.3 管理背景 內部管理朝著規范、可持續方向發展。寧波市農民合作社以“運行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經營品牌化、產品安全化”為目標開展工作。到2015年底,全市有882家合作社組織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726家合作社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和安全檢測體系,502家合作社注冊商標535個,310家合作社取得“三品一標”等認證,73家合作社獲得市級以上名牌產品[4]。此外,每年還開展合作社信用等級評價工作,倒逼農民合作社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經營層次,2015年寧波市有67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獲信用等級A級以上,居全省第四。
3 寧波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精英俘獲”現象普遍 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的核心是形成這樣一種機制,保障所有社員擁有對合作資產所有權、合作活動的控制權和合作收益的受益權“三權合一”。[7]現實運作中,往往并不能做到這一點,并引發了許多問題。當前,寧波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運作欠規范、機構不全、分配不公、財務制度不健全、發展水平和層次偏低等問題,從根源上看,是內部治理問題,其中最突出和普遍的是“精英俘獲”現象。這種現象主要指的是一種“弱合作、強控制”的現象,即合作社由實力強的企業、能力較強的人員及經濟實力雄厚的人員等領辦,這些領辦主體往往擁有先進技術、充足資本、高端網絡銷售技巧等優勢,而這些對于普通農民來講是無法企及的[7]。因此,這些人逐漸被農民認可為領導地位,合法地控制著合作社,使合作社朝著自己的利益方向發展。而各方面不占優勢的一般社員只能占從屬地位,從而導致合作社的利益結構固化,平等合作機制無法落到實處,民主制度流于形式。
在“精英俘獲”現象之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的很多環節被扭曲。通過對寧波市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調研發現,與國內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存在的問題類似,在合作社股份化的產權結構下,股權高度集中于農村的“精英”,出現了少數大股東和多數小股東并存的兩極格局。在民主表決上一般實行股份持有量表決法,因此農村的“精英”們在制定決策時往往起主導作用,而普通社員只能依附,從而出現“精英”控制、合作社決策機制和監督機制無法正常運行的現象[8]。
此外,由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機制大多按股份分紅為主,按惠顧額返還為輔使得盈余分配大多向“精英”傾斜。同時,這些“精英”還掌控著合作社工資、獎金、福利等的發放,甚至謀取私利、私分公共積累和政府獎勵等[7]。這便造成合作社的大部分收益被“精英”俘獲,產生了“大農”吃“小農”的問題。“精英”俘獲使合作社民主管理的本質規定性發生了漂移,合作社內部普通成員和“精英”之間,普通成員與合作社之間普遍缺乏信任感和歸屬感,而多數成員由于投入股金較少,難以從合作社獲取較大的經濟利益,因而在決策和監督過程中缺乏參與的積極性,民主意識淡薄,存在“搭便車”和短期行為[7]。這樣就使得專業合作社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較高的管理成本,標準化的實施和質量控制困難較大,合作社誠信度不高,并影響到后續的“農超對接”、農產品品牌打造等環節。
3.2 外部經營中延伸發展問題
3.2.1 產加銷(生產、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經營為主的模式有待強化 隨著冷藏設施、加工設備以及運輸配套設備逐步完善,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已越來越有活力。該模式的優點在于擁有穩定的生產基地、銷售渠道,能幫助農民實現生產與銷售的有效銜接,從而降低了農產品損耗和流通費用。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目前在寧波市屬于主流模式,數據顯示,全市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合作社有1 719家,占全市合作社總數的70%。但是,與上海(90%)、蘇州(85%)等地區相比,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9]。此外,一體化經營水平也有待強化,2014年寧波市統一購買比例80%以上的合作社1 428家,占58.4%,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比例80%以上的合作社977家,僅占40%,“兩頭統”(即統一組織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品和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的比例有待提高[7]。
3.2.2 農產品銷售模式有待拓展和完善 目前,寧波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主要采用“合作社+市場”的銷售模式。這種模式由于進入門檻較低,合作社容易組織農戶進入市場進行統一銷售,在調查中發現有半數以上合作社選擇進入農產品批發市場銷售。但是,該模式的主要問題在于合作社難以獲得超額利潤,并且要承擔市場價格變動的風險。其他銷售模式,例如“農超對接”、“微營銷”、“合作社+龍頭企業”、合作社聯社等模式在寧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2.3 缺乏企業家人才 合作社的可持續發展少不了人才的支持。但是,調研發現,寧波農民專業合作社普遍缺乏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所需的擁有管理能力和凝聚能力的企業家人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重工輕農、以農養工的傳統導致人們普遍輕視農業,所以,一些管理和經營人才不愿意到農業企業服務,農村人才流失嚴重[8]。這使得大多數合作社出現社員文化水平低,管理人才匱乏等問題,因此,在遭遇到市場開拓,種養技術推廣等方面,合作社往往止步不前。
4 提升寧波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的建議
4.1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和有效的內外部監管機制
4.1.1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 一是要制定健全且明確的產權規范。合理界定龍頭企業、社員個人或其他經濟實體等各部分資產,明確產權歸屬,以避免產權的稀釋。二是要規范合作社股金制度。嚴格限定入社投資門檻,并科學設置股金結構,對股金最高額進行限制,以防止少數人利用資本的力量控制合作社的經營活動[8]。三是要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各社應在綜合考量自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設立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相結合、按交易量返還利潤與按股分紅相結合的利益分配制度,以充分調動社員和投資方的積極性,激發合作社的活力。
4.1.2 建立有效的合作社監管機制 合作社的運作是否良好與其監管機制的有效程度呈正比關系;組織的運作情況與監督會議、財務透明情況呈相互促進的關系,但是社員大會并不能使合作社收到較好的收益[10]。探其緣由,主要在于農村的“精英”們對會議起到相當大的干擾,使得普通社員監管缺位。為了規避這個問題,合作社應建立內外部相結合的監管機制,讓監督工作貫穿于合作社的各個環節。一方面,建立監事會、理事會和普通社員相互監督的內部監管機制。在合作社的章程中,明確監事會、理事會和普通社員三者各自的監督職能,并通過社務公開、賬務公開及時地監管合作社的實際運行狀況、成員出資情況、盈余分配情況等。另一方面,引入外部“監視器”,讓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到合作社的監管中。政府可以設立專門的合作社監管部門,并建立合作社資格審查、信用分類監管、信息披露、審計、財務管理等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農村“精英”的生產經營、決策以及規則制定進行監督、跟蹤和評估,從而提升監督的質量,減少“搭便車”現象。
4.2 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銷售模式 農戶加入合作社,最關心的問題是農產品的銷售,從這一點入手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合現有的農戶、合作社、農業示范基地與農業龍頭企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大力提升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水平,積極探索“龍頭公司+合作社+基地+超市”模式、“合作社+基地+社區”模式、“合作社+基地+餐飲團膳配送”模式、“合作社+基地+標準化菜場”模式、“合作社+基地+農家樂”等農產品銷售模式,拓寬合作社產品營銷渠道,提升合作社流通能力,不斷創新和豐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銷售模式。
以“合作社+基地+社區”模式為例,即“農社對接”模式,是合作社組織農民向社區的居民直接銷售優質農產品的新型流通方式。該模式進一步減少了農產品流通環節,降低了流通成本,使農民和消費者均能得到實惠。2013年以來,寧波市啟動了“農社對接”項目,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城市社區建立直銷店(點),并出臺了資金補貼和人員輔導等扶持政策。但該模式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存在合作社產品單一,操作模式單調且不定期等問題。若要真正打通到社區的“最后1km”,做到“從田頭到餐桌”一站式供應,還需要瞄準細分市場,專業經營。例如,可以針對社區上班一族平時沒時間買菜的問題,推出會員制,在社區設立專門的直銷門店,會員可以線上下單訂菜,合作社及時將會員訂的貨送到社區門店,實行“宅配到戶”的操作模式,發展會員、服務會員,線上線下連動推動“農社對接”落地。
此外,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合作社也應積極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立與阿里巴巴、京東等類似的B2B、B2C平臺,引導合作社改變經營方向,逐步將農產品從傳統的銷售渠道轉移到電子商務平臺。一方面,合作社可以通過創建自身的網店、微信等開展網絡營銷,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投入,建設寧波農產品電商航母,主打推銷寧波本地的農產品,給本地的專業合作社創造電商交易平臺,也方便消費者購買到更安全、更實惠的優質農產品。
4.3 促進合作社企業家的成長 提升合作社人才培養力度,促進企業家成長是寧波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首先,可以實施合作社企業家培養工程,定期選派合作社帶頭人到專業院校進行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提升其管理能力、戰略能力、公關能力和凝聚能力,打造具有現代經營管理水平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軍人才隊伍。其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領辦或者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服務合作社的高校畢業生實施一定優惠政策。例如,湖州市政府為提高合作社人才支撐能力,對在合作社就業的大學生提供免費保管人事檔案、辦理集體戶口、掛靠黨團組織關系等服務;金華市政府實施了“一社一大學生”計劃,并出臺了有關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加快培育高素質農業從業人員的政策,對在社大學畢業生給予每人每年1萬,連續三年的補助。
參考文獻
[1]周文根,章志平,王強.浙江省農民合作社發展報告(2015)[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5.
[2]何晉花.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
[3]曲秉春,金喜在.吉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現狀、問題及發展對策[J].稅務與經濟,2012,03:108-112.
[4]寧波市農業局網站,http://www.nbnyj.gov.cn/.
[5]陳均,婁國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探析與路徑選擇——以寧波地區為例[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3,06:75-77.
[6]孫吉晶 翁杰 康莊嚴.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1935家[N].寧波日報,2013-06-15.
[7]梁劍峰,李靜.“精英俘獲”:農民專業合作社成長之困[J].宏觀經濟研究,2015,03:58-62.
[8]王偉.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06:198.
[9]孫吉晶 翁杰 康莊嚴.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1935家[N].寧波日報,2013-06-15.
[10]徐旭初,吳彬.治理機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基于浙江省52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05:43-55.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