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究濕熱內盛型脂溢性皮炎的臨床中醫藥治療方法及療效。方法 方便選取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48例濕熱內盛型脂溢性皮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按照隨機方式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治療方式,研究組患者在常規治療方式的基礎上,行清熱除濕湯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皮膚瘙癢評分為(0.9±0.2)分,皮疹面積評分為(1.0±0.4)分,皮疹顏色評分為(1.2±0.6)分,對照組患者的皮膚瘙癢評分為(1.8±0.5)分,皮疹面積評分為(2.4±0.5)分,皮疹顏色評分為(2.5±0.4)分,研究組患者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油膩改善情況評分為(1.1±0.4)分,便干評分為(1.2±0.3)分,口渴評分為(0.9±0.5)分,對照組患者的油膩改善情況評分為(1.8±0.5)分,便干評分為(1.8±0.4)分,口渴評分為(2.1±0.7)分,研究組患者的油膩改善情況、口渴及便干情況中醫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清熱除濕湯治療濕熱內盛型脂溢性皮炎具有較高的臨床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皮膚病狀況以及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脂溢性皮炎;濕熱內盛型;清熱除濕湯;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7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2(a)-002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ethod and curative effect of Wet and Heat and internal exuberance Type seborrheic dermatiti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4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Wet and Heat and internal exuberance Type seborrheic dermat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4 to Sept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24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treatment method,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clearing heat and eliminating dampness soap for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kin pruritus score, area of skin lesion and color of skin lesion scores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0.9±0.2)points,(1.0±0.4)points, (1.2±0.6)points vs (1.8±0.5)points, (2.4±0.5)points, (2.5±0.4)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y comparison(P<0.05),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atness improvement score, dry stool score and thirsty scor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earch group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y comparison(P<0.05).Team improve oily score of the patients was (1.1 ± 0.4)points, and it dried score for(1.2±0.3)points,(0.9±0.5)points for thirsty score points,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for oily improvement score (1.8±0.5)points, and it dried score for (1.8±0.4)points,(2.1±0.7) points for thirsty score points, the team improve patients with oily, thirst and dry condition of TCM symptom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ata contrast difference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learing heat and eliminating dampness soap for Heat and internal exuberance Type seborrheic dermatitis is higher, which can improve the skin and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an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is higher.
[Key words] Seborrheic dermatitis; Wet and heat and internal exuberance type; Clearing heat and eliminating dampness soap; Curative effect
脂溢性皮炎屬于皮膚病,多發于患者的面部及身體皮脂腺豐富的部位,患者主要存在瘙癢癥狀,對于疾病的發病機制以及臨床治療尚且缺乏明確的研究。在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常規治療藥物主要是采用西藥進行治療,而紅霉素以及甲硝唑為常用的治療藥物,對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而需要探究疾病的新型治療方式。在中醫治療中,認為其與白屑風和面游風癥狀相似[1],屬于濕熱內盛型疾病,而采用中醫治療方法,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該次研究結合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48例濕熱內盛型脂溢性皮炎患者進行臨床研究,探究中醫藥治療方法及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48例濕熱內盛型脂溢性皮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患者按照隨機方式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41.0±2.8)歲,病程5 d~8周,平均病程(3.7±2.0)周。研究組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41.2±2.9)歲,病程5 d~8周,平均病程(3.8±2.1)周。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實用中醫皮膚病》[2]中對溢脂性皮炎的規定;②患者在治療前兩周未服用激素類藥物。排除標準:①患者伴有其他皮膚疾病,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②患者伴有嚴重的藥物過敏史,無法承受常規藥物的治療;③患者伴有嚴重精神系統疾病以及肝腎功能障礙。將患者按照隨機方式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抗菌藥物外涂治療方式,給予患者外涂2%的紅霉素軟膏(國藥準字:H41020398),同時給予患者5%的甲硝唑(國藥準字:H42022250)或者0.1%的地塞米松霜劑(國藥準字:H44024170)。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清熱除濕湯進行治療,藥物成分:厚樸10 g、白術10 g、茯苓20 g、大黃10 g、車前子10 g、澤瀉10 g、生薏仁30 g、知母10 g、黃芩10 g、丹皮10 g和白鮮皮10 g。煎煮30 min后過濾,之后再次煎煮20 min,混合藥液,分2次服用。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1.3 判定標準
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患者進行判定:對兩組患者的瘙癢程度、皮疹面積以及皮疹顏色進行判定,取0~4分值,患者得分越高,疾病越重[3]。對患者的油膩改善情況、口渴及便干情況進行中醫癥狀評分,取0~4分值,患者得分越高,疾病越重。
1.4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皮膚瘙癢程度、皮疹面積以及皮疹顏色;同時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油膩改善情況、口渴及便干情況進行中醫癥狀評分。
1.5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皮膚評分比較
在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皮膚瘙癢評分、皮疹面積評分以及皮疹顏色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評分比較
在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油膩改善情況、便干以及口渴中醫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脂溢性皮炎屬于皮膚疾病,具有復發率高的特點,患者在發病時,主要臨床表現為:瘙癢和頭皮屑等癥狀,如果治療不當,必然會蔓延到患者的脂腺豐富部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患者在發病期間,前期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輕度潮紅斑片,伴有瘙癢和皮疹癥狀,在疾病后期,伴有糜爛和滲出等癥狀。誘發患者疾病的病因相對較多,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患者的飲食不規律,在飲食中,通常使用過于油膩和脂肪過多的食物,導致患者的內分泌失調。②患者存在痤瘡病變,患者在青春期,通常會出現痤瘡以及青春痘等癥狀,患者治療不當,導致病菌對患者的皮膚造成侵蝕,從而誘發脂溢性皮炎。③患者的護理不當,如采用化妝品以及護膚品,對患者的細菌抑制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從而誘發脂溢性皮炎。④治療藥物選擇不當,如在治療過程中,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對患者的內分泌平衡產生一定的影響。⑤患者精神緊張,存在代謝障礙。患者由于工作勞累,并且由于遺傳因素等,導致患者出現代謝障礙,從而誘發疾病。因此,在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需要綜合分析多種因素,以便為患者提供科學的診療方案。
對于濕熱內盛型脂溢性皮炎,西醫研究人員認為其屬于皮膚病的范疇,可以采用紅霉素以及甲硝唑等藥物進行常規的抗菌消炎處理。而在中醫的治療理論中,認為其屬于濕熱內盛,存在肝火和腎火旺盛的現象,導致患者體內的分泌紊亂,從而誘發疾病。在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需要采用降低肝火、祛熱除濕以及滋陰補腎的藥方。但是在中醫臨床藥方中,對于皮炎聯合濕熱內盛的研究較少,因此探究中醫治療濕熱內盛型脂溢性皮炎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藥性論》中指出,厚樸是木蘭科植物,其主要應用于食積氣滯、腹脹便秘以及胸滿咳嗽等癥狀。白術屬于菊科生物,生存與涼爽的氣候之中,通常是采用根莖進行入藥,主要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功效。茯苓多為不規則形狀,主要具有解毒、除濕以及利關節的功效。在對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主要可以治療梅毒、筋骨疼痛以及攣痛等癥狀;大黃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稱,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澤瀉出自《神農本草經》。屬多年生沼生植物,高50~100 cm。地下有塊莖,球形,直徑可達4.5 cm,功能主治利水,滲濕,泄熱。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嘔吐,瀉痢,痰飲,腳氣,淋病,尿血。知母,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莖。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5]。清熱除濕湯將諸多中醫藥材結合起來,可以發揮上述藥物的最佳效用,在臨床治療中,其可以達到清除肝火,清熱除濕的目的。在對脂溢性皮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常規的治療方式主要是采用西醫的方式進行治療,紅霉素、甲硝唑以及地塞米松對患者進行治療,對于濕熱內盛型脂溢性皮炎患者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無法有效的根治患者的疾病,而中醫治療手段則是通過辨證施治的角度出發,通過清熱除濕的角度出發,探究從根源上治療疾病的方式,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部分中醫研究人員指出,清熱除濕湯對于濕熱內盛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可以在短時間內控制疾病的發展,但是對于長期的效果而言,缺乏實際驗證[6]。還有中醫指出,清熱除濕湯可以提升皮膚病患者的臨床效果,并且在臨床研究中發現,采用清熱除濕湯可以降低患者皮膚瘙癢以及皮疹面積的中醫評分,降低幅度約在0.7分左右[7]。因此,探究清熱除濕湯的治療效果,對于患者的臨床康復而言,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在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皮膚瘙癢評分為(0.9±0.2)分,皮疹面積評分為(1.0±0.4)分,皮疹顏色評分為(1.2±0.6)分,對照組患者的皮膚瘙癢評分為(1.8±0.5)分,皮疹面積評分為(2.4±0.5)分,皮疹顏色評分為(2.5±0.4)分,研究組患者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治療濕熱內盛型脂溢性皮炎時,相比于常規的治療方式,采用清熱除濕湯,可以更好的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皮膚瘙癢癥狀、減少患者的皮疹面積且可以淡化患者的皮膚顏色。其可能是由于清熱除濕湯可以清熱去火,降低患者的疾病。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中醫癥狀評分是我國中醫總結的臨床經驗,可以對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進行評分,研究學者通過臨床研究證實,清熱除濕湯可以改善患者的油膩情況,降低患者油膩程度中醫評分1.0分左右,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8]。在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油膩改善情況評分為(1.1±0.4)分,便干評分為(1.2±0.3)分,口渴評分為(0.9±0.5)分,對照組患者的油膩改善情況評分為(1.8±0.5)分,便干評分為(1.8±0.4)分,口渴評分為(2.1±0.7)分,研究組患者的油膩改善情況、便干以及口渴中醫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清熱除濕湯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改善患者的評分,其主要是由于清熱除濕湯可以改善患者的濕熱內盛狀態,從而可以改善患者的癥狀。
綜上所述,在治療濕熱內盛型脂溢性皮炎時,相比于常規治療方式,采用清熱除濕湯具有更好的療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皮膚病癥狀以及臨床表現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林.中醫辨治面部脂溢性皮炎78例臨床觀察[J].醫學信息,2010,5(8中旬刊):2274-2275.
[2] 孫龍.桑魚洗劑治療頭部脂溢性皮炎93例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10):1726-1728.
[3] 矯嬈.炎康平治療脂溢性皮炎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8):211-212.
[4] 何靜巖.中藥顆粒劑外用治療頭部脂溢性皮炎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2,8(12):47-48.
[5] 張衍.面部脂溢性皮炎的中醫藥治療近況[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5(4):60-62.
[6] 麥麗霞,楊廣智,張婷,等.醫學護膚品聯合LED黃光治療面部血熱風燥型脂溢性皮炎的臨床觀察[J].海峽藥學,2016(7):79-82.
[7] 楊碧蓮,蔡玲玲,李元文,等.苦甘香柏顆粒治療脂溢性皮炎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4(24):65-68.
[8] 付蓉,李元文,周志強,等.自制槿柏洗劑治療頭皮脂溢性皮炎的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30):3328-3330.
(收稿日期:2016-11-09)
[作者簡介] 林春生(1977.6-),男,廣東潮陽人,碩士,副主任中醫師,研究方向:皮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