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所謂“三合一”-“一演三”,指的是一天的時間演三部風格不同的戲,且三部戲用同一撥演員,這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然而這正是音樂教育家武秀之教學模式的特點所在。幾年前,年近耄耋之年的武秀之提出了“三合一”-“一演三”的音樂教育模式。經過幾年的辛苦打磨,2016年12月24日,終于在西亞斯國際學院匯報了教學成果。在當天的匯報現場,西洋歌劇《茶花女》、現代豫劇《走出一線天》、原創音樂劇《中國蝴蝶》三部戲集中亮相。武秀之教學理念與實踐的成功,為中國音樂教育帶來了啟示,值得探討。
如果,同一個演出團隊,在一天的早、中、晚分別演出西洋經典歌劇、豫劇、音樂劇這三種不同的藝術樣式,而且,男女主角是同一組演員,你會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完全不可思議的嘗試?確實,當我接到觀摩的邀請電話時,第一個反應是好奇,第二個反應是質疑!帶著這兩種反應,2016年12月24日凌晨,我驅車到浦東機場乘坐飛往鄭州的最早航班趕到了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音樂劇學院。還好,中文版歌劇《茶花女》演出進度尚未足三分之一。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我穿過擠滿了觀眾人群的過道,開始了從“三合一”到“一演三”的全新體驗。
午餐之后休整了一個多小時,下午兩點三十分,在歌劇院劇場,確實是同一團隊演出了現代豫劇《走出一線天》;晚上七點三十分,還是在歌劇院劇場,依然是同一團隊,演出音樂劇《中國蝴蝶》。不得不說這種體驗是興奮的,24小時內睡眠不足5個鐘頭的我,觀劇時居然沒有犯困,因為臺上的表現著實令人刮目相看。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除了《茶花女》,豫劇《走出一線天》和音樂劇《中國蝴蝶》居然都是這所歌劇音樂劇學院版權所有的原創作品。
新鄭,河南省會鄭州的一個縣級市,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音樂劇學院就坐落在這個安靜的小城里。歌劇音樂劇學院的院長是音樂教育家武秀之。全天三場演出,武秀之只在晚上最后一場音樂劇演出前出現了。在演出開始前幾分鐘,劇場內突然掌聲歡呼聲雷動,順著人們的目光望去,便看到一位著裝樸素、行動略顯不便的八旬老人,在豫劇表演藝術家小香玉的攙扶下緩緩走進劇場,場內無論是官員、教師、學生都起立迎接這位心目中的女神。因為正是她幾十年如一日,倡導、探索、實踐“三合一”聲樂教學法,并將教學與演出有機結合,實現一個團隊演出三種作品的“一演三”演出模式,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唱演俱佳、能歌善舞的復合型舞臺表演藝術人才。
然而何謂“三合一”-“一演三”又是怎么回事?追溯起來這已經是上個世紀的往事了。
1959年11月,中共八屆六中全會在武昌洪山賓館的一次晚會間隙中,毛主席問武秀之:“你們學校政治學習討論什么問題呀?”武秀之答:“討論主席提出的音樂民族化問題。”問:“大家是什么意見?”答:“大家認為應該在西洋的基礎上民族化。”問:“為什么?”答:“因為我們都是學西洋音樂出身的。”問:“有沒有不同意見?”答:“只有我一個人覺得應該在民族的基礎上民族化。當時大家讓我唱個民族基礎,我也沒有唱出來,主席,您說誰說的對呀?”毛主席說:“你說的對,基礎問題,是腳跟的問題,并不是原來學的什么唱法就是什么基礎,立足于民族的基礎上,吸取西洋的東西是民族化,如果立足于西洋的基礎上,那就不是民族化,而是化民族了。”又具體指示:“你是河南人吧,去向常香玉學三年,老老實實地學,然后再加以改造,這就是聲樂民族化。”
1979年,武秀之參加了第四次全國文代會。時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中國音協副主席的趙沨同志講:“周總理說過,‘實踐中已經產生了三種唱法,一種是“茶花女”,一種是“白毛女”,一種是“七仙女”,三種可以并存嘛,可以互相學習嘛,將來也許這“三女”合作以后會產生一個新的什么“女”。我考慮了很久,認為這個任務交給你比較合適。”武說:“你們院那么多人才都搞不成,我怎么能行呢?”趙諷說:“你有兩個優越條件,一是你不會回頭,二是你遠離京城少些干擾。”時樂漾、程云都說:“秀之,你干吧,我們都會幫助你的,有困難就說。”武秀之驚奇地感到周總理的話和毛主席1959年給她講的“聲樂民族化”的精神一模一樣,周總理說的“三女合一”不正是對毛主席當年囑托的最形象、最具體的詮釋嗎?
文代會結束之后,武秀之風塵仆仆地回到河南大學,她沒有絲毫停頓和休整,就立即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和領會周總理關于“三女合作”的精神,試圖結合河南的本土藝術——豫劇,找到一條民族聲樂教育的新出路。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武秀之排除干擾,打敗孤寂,戰勝自己,終于在1982年拿出了特色鮮明的“假聲位置真聲唱法”聲樂藝術教育成果,讓周總理關于“三女合一”的構想成為現實。
經過一批又一批不同嗓音條件的學生的成功實踐,1985年,“假聲位置真聲唱法”通過了鑒定。時任河南省委領導以及時樂漾、程云、關鶴童、常香玉、萬昌文、王秉銳等ll位音樂專家,觀看了學生們的演唱匯報,認為:“此項民族聲樂專題科研實驗工作,在我國聲樂界教學和實踐上是有一定創新的重大意義的,獲得的成績是可貴而顯著的,對于我國民族聲樂事業的發展,將會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武秀之“三合一”聲樂教學理論由此誕生。
武秀之說,“假聲位置真聲唱法”可以在不講換聲點的情況下演唱西洋歌劇、民族歌曲和中國戲曲,聲韻婉轉如一。她示范說,歌唱的呼吸是一樣的,共鳴腔體也沒有任何不同,只是由于作品的語言、風格不同,潤腔不一樣,出來的味道就各有韻致、各具特色了。1989年,以“三合一教學法”為主要訓練手段的《聲樂教學改革與民族歌劇專業的創立》成果,榮獲國家教委首屆普通高等院校優秀教學成果獎。
三年前,年屆耄耋之年的武秀之以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歌劇音樂劇學院為平臺,又開始新的探索和嘗試,從“三合一”邁向“一演三”,即以同一團隊,同一主演班子,用同一種唱法,不請任何外援,在一天內演出三部完整的風格迥異的舞臺戲劇作品,分別是西洋歌劇《茶花女》、大型自創現代豫劇《走出一線天》和自創音樂劇《中國蝴蝶》。這個構想一經提出,便引來業界一些資深專家的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武秀之教授依然認準目標,帶領團隊進行超強度的訓練和排演,不斷挑戰人聲和體力的極限。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沒有節假日,沒有寒暑假,夜以繼日,持續推進以上三部作品的排演進程,不斷強化隊伍的體能和綜合性舞臺表演能力。
在這次“武秀之‘三合一一‘_一演三教學實踐成果匯報演出”第二天,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舉辦了大型專家研討會。與會專家對于武秀之長期堅持不懈從事“三合一”和“一演三”探索的執著精神和取得的成績表示了充分肯定,同時也提出諸多合理化建議。相信在今后的教學科研實踐當中,武秀之團隊經過認真總結,不斷提高和完善已有成果,必將對當代聲樂教學和培養音樂戲劇全能型表演人才產生重要啟迪。
看到武秀之,我便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也發生在河南。一個人對于一件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勇氣,為之能堅持不懈則是勇敢!武秀之孱弱的身體卻有著無比堅強的意志,她給予她的教師和學生的,恐怕并不僅僅是某一種唱法或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她幾十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勇往前行的無畏精神。這一點,是最令人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