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先+石開義+張鼎州
摘要 芒嶺銅禾是黔東南州一種地方特色水稻品種,介紹了銅禾的基本特性、品種優勢,概述其發展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對策,以期為銅禾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地方特色水稻品種;銅禾;發展現狀;問題;對策;黔東南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3-0054-01
芒嶺銅禾產于黎平縣孟彥鎮芒嶺村,該村位于孟彥鎮西北部,距鎮所在地7 km,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銅禾種植海拔高度為600~700 m,東經109°23′,北緯26°28′。銅禾屬于秈稻品種,因芒較長、顏色呈銅褐色而得名,該品種是在芒嶺村獨特生態環境區域內,經過長期自然和人工選育而產生的一種地方特色水稻品種。
1 品種優勢及市場潛力
1.1 銅禾基本特性
銅禾品種株型松散,高大,株高為150~160 cm,葉緣、葉耳綠色,劍葉長48~53 cm、寬1.0~1.5 cm,分蘗力為14.5~15.2個/株,穗長21.2 cm,著粒密,結實高,籽粒闊卵形狀(粒長0.6~0.8 cm、寬0.35~0.39 cm),粒型長寬比為2.0,穎殼褐色,稈黃色,芒較長(5.7~8.0 cm),千粒重為23.7 g,穗總粒數143.2粒,結實率92.28%。產量3 750~4 500 kg/hm2,生育期180 d左右。
1.2 獨特優勢
芒嶺村種植的銅禾特色地方品種適應性強,在壩區和山沖田塊均能種植,其表現性狀良好,抗病抗蟲能力強。米質軟和,富含蛋白質、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及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其微量元素含量優于普通大米。因此,以前的芒嶺人僅病人、小孩和產婦可以享用,使得銅禾成為婦女重要的滋補保健米之一,也成為走親訪友必備品。
1.3 市場潛力
當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轉基因、飲食結構和健康問題日益關注、政府加大對有機農業的支持力度、有機標識日趨統一并易于識別、有機生產的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大型超市和大公司介入有機食品的營銷等原因,有機食品市場前景較為樂觀。銅禾種植區域環境優美,無工業污染,田間管理不施任何化肥和農藥,主要以農家肥施用為主,產品品質屬原生態食品。銅禾人體所需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是普通大米的3~5倍,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科研價值,可滿足高端糧食市場需求,使其具有極佳的發展前景。
2 發展現狀
銅禾在芒嶺村種植已有數百年時間,由于該村以前處于交通閉塞的山區,每家每戶以種植銅禾自給自足,自古以來銅禾一直是當地主要農作物,清朝中期,芒嶺村曾是銅禾的盛產地。光緒年間,因銅禾口感極佳、香味濃等原因,被一些官員、鄉紳等帶到其他地區種植,促使銅禾在黔東南得以廣泛傳播。
隨著雜交稻大面積迅速推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交通條件改善,農村勞動力減少,使銅禾需求量大幅度減少,導致其種植面積也持續下降。銅禾作為一個地方特色品種,其品種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植株高、不抗倒伏、不耐肥、生長周期較長和產量低等問題,導致該品種瀕臨滅絕,這給銅禾這一特色地方品種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使得銅禾的持續發展受到阻礙。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芒嶺村種植戶改變思想觀念,以先輩培育的特色品種作為一項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在2015年,成立銅禾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該合作社已發展20 hm2的留種基地,計劃在2016—2017年,發展全村及周邊鄉、村種植銅禾,預計種植200~300 hm2。
3 存在的問題
3.1 種植規模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由于品種特性、種植觀念的改變等多種原因,銅禾種植面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年減少,到2012年,在芒嶺村僅僅種植5 hm2。2014年開始,芒嶺村開始籌備銅禾種植合作社以來,因銅禾獨特的品質優勢,已有2~3家米業公司與合作社進行意向洽談。2015年,隨著種植戶意識的提升、訂單銷售合同簽訂,銅禾種植面積逐年提高,但2015年也僅僅種植30 hm2示范基地和20 hm2的留種基地,銅禾產量遠遠不能滿足公司及市場的需求,導致銅禾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3.2 品種退化
長期以來,銅禾在當地屬于自留種,品種優良性缺乏篩選、管理技術水平落后和經營模式滯后等原因,容易導致品種在品質、產量和抗性等方面出現退化。
3.3 品種保護意識淡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種植區域的勞動力大量輸出,隨著人員的流動使這一特色地方水稻品種出現外流,導致銅禾品種在市場上出現品種變異、雜而亂等現象。
3.4 收割勞動力成本高
因銅禾禾芒長、且較為堅硬,使用新型打谷機采收銅禾,很難打斷禾芒,銅禾籽粒很難漏入篩孔,只能使用傳統榔頭錘脫粒,這種脫粒辦法勞動強度大,導致勞動力成本提高,收割效率較低。
4 發展對策
4.1 提高種植管理水平
改善種植區域基礎性建設,整修、硬化農田路;完善農田水利建設;聯合科研院所開展育種留種工作,不斷提高品種性能,加強銅禾特色性狀的選育,逐步恢復其優良種性,并結合銅禾具有的獨特性狀,開展相關性研究;提高農民種植管理水平,加強種植戶培訓工作,做好新技術、新方法的試點和推廣工作[1]。真正將這一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4.2 當地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品種保護機制和銅禾生產種植標準,建立生態有機的生產種植標準,并申請地方地理標志。充分利用財政扶持資金政策,扶持鼓勵農戶種植銅禾,走“公司+合作社+社員”的模式,加大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的支持[2],促進銅禾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為銅禾產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4.3 發展特色銅禾產業
加大宣傳力度,引進品牌經營能力強,市場渠道廣的企業,按照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的要求,對銅禾產業進行整體包裝和運營,大力發展訂單種植,提高銅禾種植面積,使其向現代化方向發展[3]。加大芒嶺銅禾品牌的認可力度,按照“產業打造景觀化,景觀打造產業化”的發展要求,將銅禾種植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利用芒嶺村一年一度的“燒魚節”,積極發展生態旅游觀光休閑農業,遵循產品“名、特、優”,著力將芒嶺銅禾打造成為鄉村旅游特色農產品[4]。
5 參考文獻
[1] 潘宗東,張金明,鄭桂云,等.香禾新品種茍當1號[J].中國種業,2013(10):77-78.
[2] 陳冬梅,夏玉蘭,王道遠.明水香稻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09(6):19-20.
[3] 劉業海,陳建祥,鄭桂云.黔東南香禾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耕作與栽培,2011(6):6-7.
[4] 董根生,胡海洲.蕪湖縣水稻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6(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