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拓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演進,類詞綴正以井噴式的速度出現在現代人的日常用語中,同時也給對外漢語類詞綴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本文將基于類詞綴自身的特點,通過漢語語言對比,探索對外漢語類詞綴語素教學。
關鍵詞:類詞綴 定義 特點 語素 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080-02
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漢語書面語徹底脫離了文言文的束縛,致使漢語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迅速發展,這種迅猛的發展勢頭至今已經持續了一百余年。這匆匆劃過的一個世紀既是漢語迅猛發展的一百年,同樣也是對外漢語事業快速發展的一百年,對外漢語類詞綴教學也伴隨著這個過程從無到有。說到對外漢語類詞綴教學,何謂類詞綴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一、何謂類詞綴
何謂類詞綴?學術界至今都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瞿秋白就曾指出:“凡是意義上的字尾,其實也同樣是字根?!雹僬Z言學泰斗呂叔湘先生以及其他一些學者也曾提出過“類語綴”或“類詞綴”、“準詞綴”的說法,用來解釋那種搭配范圍很廣,而意義虛化程度還不是特別高的語素。②
正是上述的爭議和建樹,為當今類詞綴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關于類詞綴的定義,可以從對“類”字的理解上著手,“類”字可以包含兩種不同的內涵:一方面,類詞綴中的“類”字可以理解為“類似”,也就是類似詞綴,類詞綴和詞綴是和而不同的關系,這一點會在下文類詞綴的特點部分做細致論述;另一方面,類詞綴的類還可以理解為“類別”,也就是說由某一類詞綴構成的諸多詞匯,其實有一個共同的語義共核,而從這個共核的角度進一步往前延伸,由這個類詞綴構筑的一系列詞便具有了一個重要而且相同的語義特征,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稱作近義詞。
二、類詞綴的特點
探究類詞綴的特點,首先應該從語言學的角度確立系統完善的研究方面,下文將從類詞綴的語音、語義、動態性、內部分化、結構方式等五個方面入手,以類詞綴“化”為例,對類詞綴的特點做全方位的探析:
(一)語音層面:漢語類詞綴和詞根在語音上沒有明顯的差別
以類詞綴“化”為例,由其構筑的漢語詞匯包括:軟化、硬化、神化、僵化……《說文解字》有云:“化”教行也;③依照《說文解字》的注解來看,“化”具有“變化”義。對比以上兩種意義不難發現:“化”字當今更多表示的是一種動態過程,用來表達某類動作或狀態向另一動作狀態的轉化的過程,也正是這種虛化,擴大了“化”的搭配范圍,所以可以說,詞義的虛化不僅是類詞綴產生的前提,同時也是類詞綴產生后不斷體現其生命力的動力。但是無論意義上發生怎么樣的變化,作為類詞綴的“化”和作為“變化”也就是作為詞根使用的“化”在語音上始終是保持一致的。
(二)語義層面:類詞綴的語義與詞根的語義一脈相承
以語素“化”構筑的詞匯有:“化緣”“化整為零”“化險為夷”“教化”“轉化”“化為”“化成”“化名”“綠化”“美化”“簡化”“異化”“成人化”“現代化”“個性化”等等。對由“化”字構筑的以上詞匯進行語義層面的比對,就會發現:其意義兼顧詞根和類詞綴兩種屬性,并且語義上一脈相承。類詞綴“化”的語義演變以下圖為例:
(三)動態性層面:詞綴與類詞綴之間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類詞綴和詞綴的區別上。最新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總共收錄了詞綴一共29個,其中前綴總共有7個,包括“阿”“第”“非”“老”“小”“準”等,后綴總共有22個,包括“巴巴”“邊”“兒”“爾”“個”“乎”“化”“家”“來”“么”“們”“面”“其”“然”“如”“生”“頭”“性”“于”“子”等。而在第五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詞綴“化”還沒有被納入詞綴的行列,翻閱一些前人的論著也可以看出,“化”之前都是作為類詞綴的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的。
以上的事實便可以說明:詞綴和類詞綴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這種變化集中體現了語言是一個活的系統,處于不斷變化和新陳代謝當中。但并不是說所有的類詞綴都會最終發展為詞綴,比如:前些年發展十分迅速的類詞綴“門”“控”“裸”,雖然有很強的能產性,但由于時間的推移,也逐漸被社會拋棄,只有那些最有生命力和適應性的類詞綴才會經久不衰,不斷演進,逐漸向詞綴的方向靠攏。
(四)結構層面:漢語類詞綴的派生類型以構詞性派生為主
這一點集中體現在類詞綴和詞綴的區別上,因為詞綴的實際意義早已經虛化,其大多是表示一種抽象的概念。比如中國人會在單姓氏前加上詞綴“小”或者“老”,以此來表達說話人對聽話人感情層面的喜愛之情,它們都不參與詞匯理性意義的構建,其作用主要體現在賦予了詞匯鮮明的感情色彩,學術界一般將這種派生方式稱為表達性派生。
而類詞綴在詞匯的構筑中就起著更加關鍵的作用,會參與到詞匯理性意義的構建。以類詞綴“化”為例,由它構筑的新詞主要有“標準化”“丑化”“氧化”“經?;薄叭嗣窆缁保m然“化”在這里的意義已經脫離了原本的意思“由昂首向天到翹首入土”,但是意義并沒有虛化到僅僅表示一種感情色彩,這一點是區分詞綴和類詞綴的一個重要的關節點。
但是類詞綴“化”在構筑新詞的過程中也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其他類詞綴以虛化的實體意義參與構詞,類詞綴“化”更多是以“使……化”意義模式參與理性意義的構建,兩者相比,類詞綴“化”構筑理性意義的方式顯然更加隱秘。這也就不難理解上文提到的為什么《現代漢語詞典》將“化”列入到了詞綴的行列,從能產性的角度來講,“化”顯然已經夠格,但從意義本身而言,“化”和其他典型的詞綴還是不完全處于一個層面。就其性質而言,把其當做類詞綴中獨特的一類處理更加妥當。
(五)內部分化層面:有些類詞綴的構詞在詞性上極不穩定,有跨詞性傾向
這個特點主要存在于由某個特定的類詞綴構筑的詞匯系統內部。以由“化”構筑的詞匯為例:“強化”“美化”帶有明顯的動詞性,屬于及物動詞,后面可以跟相關的賓語,如“強化練習”“美化環境”;“老化”“惡化”后面不能跟賓語,相當于不及物動詞;“多樣化”“女性化”則帶有明顯的形容詞性傾向;“全球化”“多極化”則帶有明顯的名詞性傾向。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類詞綴“化”的跨詞性傾向,它的詞義虛化程度很高,又具有良好的能產性。它的演進既可以當做詞綴和類詞綴之間的橋梁,又為研究類詞綴向詞綴的轉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例。
三、基于類詞綴自身特點,以語素教學為核心的類詞綴教學
(一)語素教學的必要性
上文從語音、語義、動態性、內部分化、結構方式等五個方面對類詞綴的特點進行了詳盡的剖析。從中不難發現類詞綴在語音、語義、動態性三個方面的特點均是基于類詞綴演化的歷時性特征,對這三方面的闡述不可避免地涉及類詞綴從發生、發展到成熟的過程,以及從詞根到類詞綴再到詞綴的一脈相承;而內部分化和結構方式則主要基于類詞綴發展到現今的共時性特征,對這兩方面的闡述均需要從結構和語法角度進行分析,因此,可以說,類詞綴的歷時性和共時性特征一道構建了類詞綴完整的屬性特點。
而當今的類詞綴教學仍然停留在逐個詞匯的教學上,主要基于類詞綴的內部分化以及結構方式特征對類詞綴構建的詞匯進行逐個教學,這致使漢語學習者很難對通以類詞綴構筑的詞匯有一個系統掌握。為了解決對外漢語類詞綴教學系統性缺乏這個問題,需要將類詞綴教學的目光聚焦在類詞綴本身所代表的“語素”上來,也就是通過對類詞綴所代表的“語素”歷時性的分析,讓漢語學習者對某個類詞綴從發生、發展到成熟的過程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從理解層面上大批量掌握詞匯。
(二)對外漢語類詞綴語素教學
以類詞綴“化”的教學為例,為了減少漢語學習者的排斥心理,增加漢語詞匯學習的興趣,不妨從“化”字的最初字形切入,從漢字的表意層面對“化”字的本義進行闡釋。
“化”是一個會意字,其部件為兩個不同走向的人,意味著一個人由生到死的變化。隨著詞義的不斷發展,由語素“化”構建的詞匯始終沿著“變化”這個義項不斷演進,即便是類詞綴“化”,其“變化”義的成分仍然清晰可見。從具有濃厚圖畫色彩的會意字出發開始教學,不僅可以從漢語的部件角度為漢語學習者打開一扇學習漢語的通路,通過部件讓學習者學習掌握到一些普遍通用的部首的寫法,還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個詞義完整的演化道路,使學習者對漢字的表意性和漢語詞匯語素以及意義的一脈相承有更加直觀的認識,從而在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高級階段對詞語意義的掌握產生一種意會的效果。
上文言及語素教學在對外漢語類詞綴教學中的好處,并不是為了否定語法教學和活動教學法在對外漢語類詞綴教學中的地位。通過類詞綴語素義的掌握,學習者可以快速判斷出該詞匯所屬的語義范圍,這不僅是語素教學的優點,也是語素教學的缺點,學習者能夠判斷出該詞所屬的語義范圍,卻不能對詞匯的精準意義進行有深度的把握,這時也就需要通過語法教學法和活動教學法對其精準意義進行細部講解,并且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漢語學習者對類詞綴的學習產生舉一反三的效果。
四、結語
近些年來,由現代漢語類詞綴構筑的新詞愈來愈成為漢語詞匯產生和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基于類詞綴自身的特點,提出在對外漢語類詞綴教學中引入語素教學法,旨在從漢語、漢字、類詞綴自身的特點出發,為現代漢語類詞綴教學提供解決之道。即:用中國智慧解決中國問題,用漢語自身特點破解漢語教學問題,當然在以類詞綴教學為例的漢語教學中,我們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探索更加豐富,更加多元,更加靈活,更加高效的類詞綴教學是所有對外漢語教師奮斗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說文段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9.
[2]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