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斗太
摘要:前概念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前概念是學生頭腦中應有的知識基礎,他們在以往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并形成了自己對各種事物或現象的看法,這就是所謂的前科學概念。本文以學生前概念為起點,闡述教師如何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學生前概念 教學起點 課堂教學 提高實效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186-01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有一部分學生對本節課的新授知識不理解,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似懂非懂的狀態。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仔細分析,我認為,并非是因為學生智力,而是由于他們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和所要學習的新知識之間存在著不協調因素,造成了認知上的迷茫和困難。當科學概念和前概念比較一致時,學生就容易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相反,學生們就會覺得難以扎實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因此,我認為在實際的科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準確了解把握住學生的前概念,就會使得課堂教學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正常展示他們的前概念,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一、尊重學生,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
小學生的前概念雖然是客觀存在,但并非在任何情況下可以隨時隨地表現出來,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是為學生搭建展示前概念的最佳舞臺。只有在一個民主寬松的氛圍中,學生才可能并樂意把他們頭腦中已有的前概念釋放和表達出來。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多多關注孩子,認真分析了解他們的認知發展水平,發現他們學習的困難所在。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尊重學生前概念。要幫助學生加以消化理解,決不能像法官一樣武斷地否定一些“不科學”的前概念。教師要盡量多提供一些,讓學生發現自己前概念中的錯誤之處的機會,讓學生在后續的探究中自己去發現。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已有經驗與事實間的不一致甚至矛盾之處,引發其認知沖突,促使其審視、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經驗和認識.促使其在現有水平上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這樣,學生才會更有興趣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
二、相信學生,創設情境、激活學生前概念
可以說,小學生的前概念的隱蔽性非常強,這無疑就需要教師在科學課上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來激活他們的前概念。教師在教學上首先要從學生的前概念出發,要圍繞學生現實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設置一定的教學情境引出問題。其次,教師也可以在課堂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去回答,以此獲得學生的前概念。教師還要對它們進行一些分析、梳理和歸類,然后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如在教學《預測》一課時,課前準備了一組有結構的材料:一個放入300毫升水的量杯,一盒鉤碼。上課伊始,老師準備把一個鉤碼放入一杯水中,要求學生預測量筒內水位變化。學生根據自己的已知前概念,進行預測“水會上升”,實驗結果證明,學生的預測是正確的。但是當老師讓學生預測水位上升的具體數據時,學生原有的前概念受到了挑戰,產生了困惑,問題出現了。自動進入下一環節學習。這樣的設計既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出發,又建構了問題場景,讓學生主動探究成為可能。再如:學習《鹽與水的分離》一課時,學生對實驗過程中所涉及的器材的名稱,總是喜歡用他們的語言來描述。當教師邊實驗邊講解飽和后的鹽水叫飽和溶液后,引導學生如何將鹽與水進行分離這個實驗。這時需要學生分組使用酒精燈來完成這個實驗。
三、幫助學生,利用教學策略改變錯誤的前概念
要想改變學生錯誤的前概念并非一件易事。有些學生的前概念非常頑固,改變學生錯誤前概念一定要講究策略,否則就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如在教五年級下冊《磁鐵》這一課時,我發現有部分學生在以前已經接觸過磁鐵,對磁鐵的相關知識有了比較多的了解。但有少數學生的前概念中存在錯誤,認為:“磁鐵也可以吸其他金屬”。在課堂中,我采取的方法是:讓這些同學試一試,用磁鐵去接觸不同的金屬,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并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實驗現象與自己的前概念產生沖突,從而認識到自己的前概念是錯誤的,最后逐漸調整認知結構使其與真實事物現象之間達到一致,這樣改變錯誤的前概念也就容易多了。
對于如何把握和運用學生的前概念,更好地為課堂服務,使我們的小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是每位教師都應該認真探究的課題。以上是我在本學期中的一點認識。
參考文獻:
[1]琚淑娟.提升課堂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科學前概念[J].考試周刊,2015(11):175-176.
[2]徐水平.關注學生“前概念”,提高科學課堂效率[J].新課程學習,2014(9):1.
[3]姚正東.為轉變“概念”而教——小學科學基于前概念的教學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1(1):68.
責任編輯:孫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