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杰
摘要:美國著名的鋼琴家西爾維婭是一位音樂創作天才,她對許多優秀的鋼琴作品都有過經典的再創作,本文較詳細分析了西爾維婭所改編的三個時期音樂家的作品,對比總結了西爾維婭的創作特點和創作魅力。
關鍵詞:西爾維婭 創作特點 鋼琴作品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090-02
一、創意作家——西爾維婭
提到西爾維婭,那應該是2013年夏的一天,我在翻閱一個朋友的鋼琴書堆,在一本西方的雙鋼琴書中,發現了貝多芬、莫扎特、舒曼、巴赫等一些著名鋼琴家的作品。而這些作品都增加了第二鋼琴內容,可以用雙鋼琴來演奏。這激起了我濃厚的興趣,我迫切的想用這種新穎的方式演奏這些作品,想全面地重新認識這些古老的作品,更產生了要了解這位改編者的濃厚興趣。
西爾維婭(Sylvia Rabinof.1913年10月10日—2001年1月20日)是一位美國近現代杰出的鋼琴家、教育家、作曲家。她出生在紐約的塞爾維亞史密斯,從小在一個音樂技術學校上課,相繼跟隨Paderewski,Simon Barere和Rudolf Serkin三位老師學習鋼琴。1938年,25歲的西爾維婭在紐約成功舉辦了個人獨奏音樂會,一周后她認識了小提琴家本諾(Benno Rabinof),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一起演奏的日子。首先他們演奏了貝多芬的小提琴與鋼琴的十首奏鳴曲,同時兩人也墜入愛河,并于1943年舉辦了婚禮。之后兩人開始在全世界巡回演出,他們不斷舉辦鋼琴與小提琴的協奏音樂會、鋼琴獨奏音樂會以及與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直到1975年本諾去世。他們一起的音樂生涯,都投入在演出、教學和創作之中,形成了他們獨特的演奏風格,并錄制出版了大量的音樂作品,成為當時在歐洲、亞洲、非洲備受歡迎的藝術家。
1978年西爾維婭又和律師查爾斯結婚。查爾斯也是一個音樂愛好者,1989他們定居在弗洛尼達。1992年查爾斯去世,西爾維婭繼續用前任老公的名字Rabinof,仍然彈琴和教書,直到2001年,走完了自己輝煌的一生。
西爾維婭應該被稱為音樂天才。她一生創作了許多優秀音樂作品,其中被人稱道的要算是她能將經典的古典作品加以再創作,如貝多芬的奏鳴曲、莫扎特的奏鳴曲、德彪西的《月光》、巴赫的《創意曲》、舒曼的《快樂的農夫》、舒伯特的《蘭德勒舞曲》、亨利珀塞爾《恰空舞曲》等等,都滲入過她二度創作的精彩。她在創作中,都是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不增加或簡化原作,將獨奏的鋼琴作品增加第二鋼琴部分,賦予獨奏作品新的生命力。她也時常在音樂會中與人合作這些作品,讓古典作品給聽眾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二、西爾維婭巧妙而嚴謹的再創作
西爾維婭所觸碰的這些經典作品,是否遵循了原作風格特點,是否能展現她對原作有著獨特的見解,她的創作手法又有哪些特點,我想根據幾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來具體的探討西爾維婭這位偉大的音樂天才。
1.巴洛克時期巴赫作品的改編
巴洛克時期的德國古鋼琴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是西方音樂界的杰出代表人物。
西爾維婭對巴赫的很多作品都有過第二鋼琴的再創作。如《二部創意曲NO.8》《G大調小步舞曲》《D大調風笛舞曲》《巴赫琉特琴組曲NO.3》。在此我選擇了小朋友喜愛的《D大調風笛舞曲》。這首作品2/4拍,大調色彩,曲調清晰,節奏歡快;曲式規整,是典型的A—B—A單三部曲式結構。 A段的原作共8個小節,由兩個幾乎完全重復的樂句組成。而西爾維婭將這個段落再重復了一次,將其變為16小節。這忽然的增加,如果單獨看第一鋼琴內容會感覺音樂沒有變化和發展,而如果再仔細看第二鋼琴部分,我們會發現音樂有了巧妙的發展和變化。首先音樂形象保持跳躍活潑,不失原作的風格特點。而每一次的重復,她都寫了不同形象的內容,展現出音樂的詼諧性,并使音樂有推動力去發展。在創作手法上,每次的不同就在于,她可以將單音變為雙音;將單手音階變為雙手音階;將同向的音階變為反向的音階;將一個節拍點的跳動,變為連續兩個節拍點的跳動,這些內容立刻讓框架式的主旋律,忽然煥發了生機,使其有血有肉,有了更豐富的音樂語匯。
B段共12個小節,首先音樂從D大調轉入了a小調,和聲結構也十分簡單,只是由a主和弦(4個小節),發展到e 屬和弦(7個小節),最后1個小節回到a主和弦。旋律的動律采用了搖擺的重復,密集的經過,變化音的推動等手法,使旋律保持活躍的流動性。西爾維婭準確地把握這個基調,并且在左手的低聲部與原作的高聲部采用了倒影的手法,并在節奏上也使用補充式節奏,使音樂更飽滿。西爾維婭又將右手的旋律換為雙音的旋律進行,并采用變音做旋律的經過,重復時又選擇另外的音區來演奏,使旋律達到多方面的變化,更好地豐富了音樂內容。
再現部分的A段,回到D大調,原作是完全再現,音樂沒有變化。而西爾維婭卻做了變化的再現,手法上只用了八度的斷奏,流動的音階,其手法干凈,節奏明快,符合整體音樂形象。
最后還需提到西爾維婭將該作品增加了8個小節的前奏,11個小節的尾聲。其音樂元素都來自于原作內容,前奏像吹出的號角聲,從低音區4個小節,轉入高音區4個小節,感覺由遠及近,自然引出第一鋼琴的內容。尾聲由高音區走到了低音區,音樂逐漸變弱,感覺走遠直到音樂消失。前后的這種創作起到了一種合理的呼應,使作品嚴謹,有始有終。
2.維也納古典樂派貝多芬作品的改編
路德維?!し病へ惗喾遥↙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國杰出的音樂家。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圣”和“交響樂之王”。貝多芬創作的《獻給愛麗絲》(FUR ELISE)應該算是一首家喻戶曉的鋼琴小品。貝多芬一生未婚,在他四十歲左右,教了一個名為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并對她產生好感。于是貝多芬寫了一首《A小調巴加泰勒》的小曲贈給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兒。貝多芬并在樂譜上題了“獻給特蕾澤”這樣幾個字,后由出版商改為《獻給愛麗絲》。
《獻給愛麗絲》3/4拍,曲調深情優美,清晰的描繪著貝多芬所愛慕的少女形象。該曲采用了回旋曲式結構,由(A+B+A1+C+A2)五個部分組成,主部(A)先后出現了三次。主部與主部之間先后有兩個插部(B、C)插入。對于西爾維婭在這個作品中的再創作,主要應提到那經典的主旋律,這個旋律在作品中一共出現了16次,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而這完全重復的十六次,在西爾維婭的心里仿佛聆聽到了不一樣的思緒,她應該是真正讀懂了貝多芬內心,她用第二鋼琴,以不一樣的16次呼應了這個主題。其中她用簡單的單旋律表現了少女美麗的形象;用動與靜的對比描述欲言又止的羞澀;用雙聲部的手法表達兩個人情感的交流;用短促的大跳表現內心的復雜,用三個聲部同時密集的涌動表達內心激情的釋放等等。西爾維婭對于這相同的主題,沒有采用簡單的復制,而是用了一系列的、有條理的音樂形象來突出人物內心的變化,這證明了西爾維婭深厚的音樂功底,體現了她嚴謹的創作思路。
在作品的B段,第一插部轉入新的調性上(F大調),與柔和的a小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音樂步入明亮歡快的氣氛之中,仿佛使人置身于藍天綠蔭之間,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西爾維婭在該段用了四個小節,三次模進,準確呼應了這種明亮歡快的氣氛。在B段的第八個小節作品轉入C大調,奏出了歌唱性的華彩樂句。這時西爾維婭沒有喧賓奪主,只是選擇了對應的和弦,用穩定的節奏,襯托著第一鋼琴,使主旋律盡情展現,這種手法應該體現了西爾維婭在創作中睿智的一面。
作品的C段,第二插部,音樂形象忽然轉變得十分嚴肅、堅定。仿佛是貝多芬在對這位純真的少女訴說他的人生,正式的向少女表達內心的愛慕之情。這個段落共十六個小節,西爾維婭沒有設計華麗的演奏方式,只選用了分解和弦的音型節奏,并且將音區整體下移,旋律范圍完全控制在中央C的位置上下,這樣的選擇應該給人以一種男人厚重的感覺,一種忠誠的形象。
這個作品的改編,應該是西爾維婭完全讀懂了貝多芬的內心世界,完全明白貝多芬所想表達的情感思緒,更是因為她具備的天才創作能力,才能做到對作品如此契合的表達。
3.印象樂派代表德彪西作品的改編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 法國人,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20世紀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
《月光》是德彪西的《貝爾加摩舞曲》的第三首,作曲家以清談的筆墨、樸素的音調,給人們描繪出一幅萬籟俱寂、月光如洗的圖畫,充滿了畫意詩情。作品結構采用a+b+a+尾聲,采用了古老的多里亞調式。
西爾維婭在這個作品的改編中,如果只從作品結構來看,同樣做到了對第一鋼琴內容的補充與呼應,同樣是嚴謹的再創作。而西爾維婭在這個作品中能透露出最大的亮點在于,她的創作并沒有拘泥于西方傳統的大-小調音樂,而是真正理解了印象派音樂的風格特點,使這首《月光》的第二鋼琴內容,貼切了印象派音樂的朦朧色彩,展示出塊狀的和聲結構,自然的采用了具有印象派音樂特點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以及和弦外音等。和聲進行也準確的使用了變化音、附加音,做到了弱化和聲的功能性,強化和聲的色彩性,旋律線條朦朧而飄逸、神秘而夢幻,嚴格做到了《月光》這個作品的音樂氛圍之中。
三、西爾維婭的創作特點
在前面的作品詳解中,我們選擇了巴赫、貝多芬、德彪西三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巨匠,他們代表著西方音樂發展的脈絡。西爾維婭對這些作品的再創作,真正做到了游刃有余,體現了她在音樂創作中的深厚功底。她的創作特點應該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她是將整個西方音樂的發展歷程,真正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因為她的創作不僅限于個別音樂家的風格,從巴洛克時期到浪漫派音樂涉及的還十分廣泛,如莫扎特、舒曼、舒伯特等藝術家,她都有過經典的再創作。其次,她的創作手法豐富,她對各時期音樂家的鋼琴作品了解透徹,不會僅限于一些單調的創作技法,她能夠根據作品本來的風格特點,做契合作品風格的創作。最后,她不會因為自己技法高超,而有意炫耀,她會自如的把握自己的創作尺度,會對原作做到有效的呼應,所有的內容都會為作品服務,具有清晰的創作思路。所以,西爾維婭是近現代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她那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還有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鑄就了她輝煌的藝術人生。
參考文獻:
[1](美)唐納德·杰·格勞特者,(美)克勞德·帕利斯卡者.西方音樂史(第六版)[M].余志剛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9).
[2]李虻.音樂作品曲式分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
[3] 高捷.論雙鋼琴演奏教學[J].懷化學院學報,2013(7).
[4]晁元清.談巴赫對巴洛克時期鍵盤樂的貢獻[J].青海師專學報,2002(3).
[5]李梅琳.淺談如何掌握德彪西鋼琴曲《月光》的創作和演奏方法[J].外國文藝,2014(2).
責任編輯:孫 瑤